2009 (1)
2010 (1)
2016 (2)
《访来今雨轩小记》
那天,顶着凛冽的寒风,我踏进了北京中山公园。园中游人寥寥,唯有常青的松柏在寒风中倔强地挺立。转过几道回廊,"来今雨轩"四个古朴的大字映入眼帘,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这是鲁迅先生当年常常光顾的去处;时至午餐时间,饥肠辘辘;我走了进来。轩内温暖如春,茶香袅袅。我点了一壶茉莉花茶,一笼冬菜包子,据说这是鲁迅先生的最爱。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以“高帮”褶皱著称;咬一口,咸、甜、鲜的滋味涌出在舌尖,恍惚间仿佛看见鲁迅先生坐在对面,一边品茶一边与友人‘冷眼向洋看世界。’
"来今雨轩"得名于杜甫《秋述》小序。天宝十年秋,杜甫卧病长安,昔日车马盈门,如今只剩魏姓友人冒雨来访。老杜心中酸楚,写下"旧雨来,今雨不来"的感慨。老杜难道不知道苏秦的故事吗?当年苏秦落魄归家,妻不下机,嫂不为炊;待他挂六国相印荣归故里,家人却跪拜相迎。世态炎凉,古今皆然。鲁迅先生特别喜欢‘来今雨轩’是否因为他:“我家原是小康的,但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亲戚朋友都疏远了。这种冷落,让我早早地看透了人情的虚伪。”他来这里找共鸣、寻知音?
茶香氤氲中,我想起自己也曾因未被邀请而耿耿于怀。人性如此,即便明白"天下以市道交"的道理,真到切身之时,仍难释怀。就像杜甫,他何尝不知"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的世故,但当友人渐疏,心中仍不免怅然。
窗外寒风依旧,轩内茶香愈浓。我轻啜一口清茶,忽然莞尔。或许正是这些难以超脱的人之常情,才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与杜甫、苏秦、鲁迅产生共鸣。这"来今雨轩",不正是连接古今的一座桥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