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古诗词知识(3)—— 调平仄和声律(ZT)

(2008-11-16 01:43:36) 下一个

平仄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词格律中的名称。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不平就叫仄,也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要弄清平仄的问题,不得先具体了解一下汉字的四声。

所谓四声,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是古代汉语声调的划分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怎样具体分辨四声呢?过去有一首歌诀可以参考:“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对古汉语声调的概括的论述。至于现代汉语的声调,撇开方音不谈,即以普通话来说,已经有了不小的发展变化。

在现代普通话中,汉语的四声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北方话没有入声,所有的入声字都已分化、归入上述四种声调里去了。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这四声又依次分别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具体说来,阴平声(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阳平声(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和现代普通话的四声的关系大致如下:

平声——分化为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例如“江”、“阳”在古汉语中都属于平声,但在现代普通话中则“江”为阴平声(第一声),“阳”为阳平声(第二声)

上声——衍变为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例如“好”、“道”、“考”、“浩”在古汉语中都是上声,但在现代汉语中“好”、“考”仍为上声(第三声),而“道”、“浩”则是去声(第四声)。

去声——在普通话中仍为四声(第四声)。

入声——原来是一个非常短促的声调。它的分化情况,在各地方方言中大不一样。在北方话中,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如“郭”读为“guō”),有的变为阳平(如“实”读为“shí”),有的变为上声(如“乙”读为“yǐ”),有的变为去声(如“密”读为“mì”)。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现在我国南方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这个声调,因此,这些地方的人阅读和写作旧体读者诗词来没有多大困难。北方话没有入声,写新体诗歌一般问题不大,但是读(写)旧体诗词在区别声调方面就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毛泽东同志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这首词,按格律规定押的是仄声的入声韵;可是用普通话来朗读,押韵的那些字就变了音,有的字就好象不那么押韵了。例如入声的“角”变成了第三声(jiǎo),“郭”就成为第一声(guō),“阁”成了第三声(gé),“雀”成了第四声(què),如此等等。如果按照原先的入声来读,韵脚的读音却属同一个声调,非常和谐,没有忽升忽降的现象。

怎样解决入声字的困难?积极的方法自然是了解和掌握汉字古今读音的变化(已如上述);其次是多查韵书,因为韵书对每个韵字都标明了平、上、去、入四声;再次就是借助于字典。旧时代编印的如《康熙字典》,。每个字的读音也都注明了平、上、去、入四声,写作旧体诗词可以参考。解放后新编的如《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每个字都标明了现代的四声,写作新诗可以参考。

汉字的四声弄清楚了,那么区别平仄就比较容易了。一般说来,凡属于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都是平声字;凡属于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都是仄声字。如果按照旧四声来区分,那么,除了“平”是平声之外,所有“上”、“去”、“入”的字都是仄声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平就是仄”这句话是最简捷的区分平仄的要诀。——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就是这样划分的。

旧体诗词之所以十分注重平仄,正是因为适当地运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使诗(词)句音韵灵活多变,增强诗词韵律的美感。因此,自从声律之学兴起,诗人逐渐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于是形成了固定的诗词格律。一句之中,哪几个字该用平声,哪几个字该用仄声,都由格律严加规定。按照一定格律形式创作的诗词,大都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悦耳动听,易唱易记。不少古典诗词之所以传诵不衰,不胫而走,除了内容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感之外,声律之美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把平仄应用于诗歌中,早在格律诗形成以前就已经开始了。

四声八病之说,实际上就是针对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而发的。所谓“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徽不同”,虽然当时是指永明体而言,但实际包括永明体以前的五言诗。自此以后,声律越来越严,运用平仄的形式也逐渐趋于一致,于是格律诗便形成了。再以后,词、曲也都规定了严格的平仄格式,平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平仄应用于诗词,便形成了诗、词的不同平仄格式。这些格式一经固定下来,便构成了诗律和词律。诗律所规定的诗的平仄格式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词律中词的平仄格式就多到数以千计了。这里,我先谈平仄在律诗中的应用。

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是一首与“平起式”七言律诗的格式完全吻合的极具典范性的诗篇。我们举以为例,看看律诗中是怎样应用的。

《长征》原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暧,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平仄的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对应的平仄格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平仄在律诗中的排列是有明显的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  在出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2.  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先解释第一句。不论是诗句还是词句,在每一个句子里,平声字和仄声字都是相互交替出现的。试以《长征》诗第五、六两句为例。如果按七言诗每句四个章节来分,那么这两句诗的平仄交替现象就十分明显:

平平〡仄仄〡平平〡仄
仄仄〡平平〡仄仄〡平

先看上句:第一个音节是两个平声字,第二个音节是两个仄声字,第三个音节又是两个平声字,第四个音节又以一个仄声字收尾。下句平仄依此类推。可见,在每个句子的本身,平声字和仄声字是轮流出现的。这种情况叫做“平仄交替”。

在对句中平仄又是怎样对立的呢?仍以上面两句为例:上句(出句)第一个音节是两个平声字,下句(对句)紧接着在相同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第二个音节:出句是两个仄声字,对句在同一位置上是两个平声字;以此类推。这样,出句和对句的平声都是和仄声都是两两相对,所以说“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要旧体诗词中,平仄的应用对于调节音律至为重要。因为平仄在句中交替出现,就能使句式多样化,音节回环,抑扬顿挫,增加声调旋律的美感。如果不管平仄,就可能使诗句枯涩、单调之感,势必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nowfall6789 回复 悄悄话 挺好,在学习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