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托口岁月影像志
来源:戴眼镜的男孩●蒋兵 ☆ 发布时间:2010-08-09 13:02:17
地方武士规定文条,行人过此,下马下轿。镇区设有炮船一艘,长期停在郑家码头,官兵十人,把守河道,维护交通(注:郑家码头,即今沅河码头,因住有十员官兵,湖南话读十为炮,故此又称炮员码头),南北西东,各有一座碉堡,驻有官兵,全副武装。上有……
【内容提要】 2009年9月20日,停滞两年后,湖南省目前在建的最大水电站——托口水电站复工,一个面积达7.29万亩的湖泊将要成型。到2011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时,也就是千年古镇托口被拖入水底之时。随着水运衰落和一座座水电站的建立,沅水在2006年失去了最后一批放排人,如今,又将失去一座保留最完整的古镇。至于水电站和富庶发达、传统保护的关系,你有接受它的角度,我也有我的。
(托口的渡口、码头和临江的吊脚楼,让人最不舍的流连之处。摄于2008年中秋。 图/尹忠)
沅水边,消失前的千年古镇
要说湘黔边境的明珠托口,就得说从它北面绕过的清水江,是清水江带来了托口的繁华,也正是这条江,要把千年的镇子沉入水底。
清水江发源贵州都匀(编者注:在贵州境内叫剑江,与黄平县重安江汇合后叫清水江,由黔东南入湖南注入沅江),入湖南境十多公里就到了托口,成了天然的水路要道。一个世纪前,这里是云贵和两广地区的桐油、木材、鸦片的集散地。水带来了货物,带来了各式性情的人。民国初期,托口已呈现九街十八巷的繁华。随后,逐渐没落的水运亦将这繁华定格,直到现在。
三年了,我每次走进托口,都仿佛时光倒流。
只见老街,幽巷,白墙青瓦,繁忙古渡,青石码头……那都是活生生的。托口的魅力不仅是几栋老建筑,还在于它保留的湘西五溪地区的大量民俗。我连续三年除夕在托口度过,是为了留存最后的影像资料,也实在是喜欢那里的人。
2008年除夕,移民还没开始,那个年过得跟百年前一样。
托口人起得早,清水江边,载满赶场农民的尖尖的小船从各个乡村驶拢来,像下饺子一样挤满了15座青石码头。水手们热心,看到那些置办年货的老乡民,也会搭把手。
从码头拾级而上,进入河街。临河的北面都是两层楼高、上百年的吊脚楼,一楼临街做店面,二楼居住。除夕一早,家家户户都洞开大门,放鞭炮,张贴从集市上买回的春联,挂火红的灯笼。街心青石板路面整整齐齐,看起来像我们洪江老商街的微缩版。南面离码头不远处保留有几栋高大的窨子屋,房屋比一般的宽敞高大,大厅正中屋顶斗拱采光通风良好,这是大油号之首的洪江“刘同庆”油号开的分号。
河街南面是一条的商业街,有若干窄窄的青石小巷相互连通,清晨挑着担子的乡民走过,破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便发出脆响。到了中午,商家在店门前支上摊,摆出了布匹、南杂,剃头的、算命的、跑江湖耍把戏的都出来了,草药郎中的生意尤其好。
平日,我住在30公里外的洪江,早起去赶托口的边贸集市,中午在那家陈设古老的小店吃碗馄饨,流连小巷一下午,然后赶班车回家,总归是件乐事。
今年10月3日过去,见拆迁移民已经开始。我不打算中断拍摄,11月1日赶场,我还会去。直到它沉睡水底,直到它变成汪洋一片。
[最不舍的人和地]
1.托口古镇冯大爷,80高龄仍闲不住,凭祖传制作杆秤的手艺开了一家小店,过着自得其乐的日子。河街上有一片传统手工作坊区,银匠、木匠、竹匠、圆桶匠,都是白发的老匠人,因为这条水路,他们在这里做了一辈子。
2.托口小吃主要有馄饨、米面、米粉、灯盏粑、米豆腐、猪油饼、包子、面条,赶场的日子这些小摊都坐满了食客。
3.托口四季阴晴雨雪天都适宜旅行,特别是逢农历五、十赶场的日子,来自湘黔边境的上万边民纷纷乘车坐船赶来,热闹非凡。
4.临河的邵阳老街,两侧全是木屋,脚底全以巨大的青石板铺地,走上去“哐当”、“哐当”,当年由宝庆府过来谋生的手艺匠人大多在这里安家,现在街上依旧住着很多说一口邵阳话的八九十岁的老人。
5.位于河街和商业街之间的万寿宫会馆,是古镇最豪华霸气的建筑,由到托口开油号的江西人所建,占地近千平方米,五六米的高墙,青石板铺地,巨大的柱础上雕刻的花草各不相同,粗大的杉木立柱支撑着房梁,一个成年人双手合抱不拢。
6.古镇祠堂很多,现在还保留有赵家、蒋家、粟家、瞿家等六座祠堂,无一不青瓦白墙飞檐翘角。
[geography坐标]
位于洪江市西南部,沅水、渠水汇合处,两水互为顶托,故得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元丰三年(1080),置托口寨,属黔阳县。“上通云贵、下连汉沪”的地理优势,使其在明末清初时形成了长达五华里的船坞、排坞码头,民国初达到鼎盛。现存油榨作坊、木材商号、豪宅、会馆、祠堂等建筑约三百余栋,总面积0.7平方公里。
托口镇位于市境南部,属两省(湘、黔)、四县市(洪江市、会同县、芷江县、天柱县)交接地,东与江市镇相连,南接会同县,西与芷江侗族自治县相邻,北与沅河镇为界。因位于沅江、渠水汇合处,两水互为顶托,故名托口。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析龙标置朗溪县,属叙州,托口即朗溪故城。宋置托口砦,属黔阳县。民国时期为托口镇,建国后隶属四区(托口区),1956年建乡,1958年改乡建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1985年撤乡并镇。
托口,一座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镇,静卧在湘黔边陲的角落里,沉默如遗弃的羊羔,一部即将沉入水底的历史。
多少年前,经济发展的车轮迅猛地辗来,建设性的破坏让老街渐渐支解。即将动工的大型托口水电站,将使这静秘的千年古镇如铁达尼号成为水底的风景,对古镇的记录,已是一种责任。
托口,是湘西边陲的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为湘西五溪之首的“满溪”(《水经注》里记载)。古称“朗溪”寨(黔阳县志记载),位于湘黔两省四县交界处,渠水、沅水穿镇而过。上通贵州,发源于贵州云雾山者为清水江,渠水源于广西龙胜、三江,清水江与渠水二江在托口金塘坪相汇后始称沅江,直达洞庭湖,水上交通四通八达,运输船只,百舸争流。扑鱼小舟,来来往往,布满江面。木排、竹筏,游弋镇区,转运各地,生意兴隆。清末民初,镇内有清泰、棋盘、菏叶、半边、新街、大桥、龙盘、背后......等九街,及艾家、郑家、杨家、赵家、谌家、郭家、蒋家、暗巷子、大桥、封家、里仁、竹子、大巷子、细巷子、姑娘巷......等十八巷组成。为了防盗,各条街巷设有十二道闸门。无事开放,有事紧关。有居民一千五百多户,计五千余人口。为了防止事故发生,配有一名更夫,走街串巷的巡逻及栲梆报时,提醒群众注意防火,谨防盗贼。镇的中心,有一条人工渠道,名曰“朗溪”自街头直通接龙桥,入一岔进入沅江。镇的南部,石坨砌就无座拱桥(阳岫、马田、段家桥、接龙桥、黄土)。其中段家桥、黄土两座拱桥,地方武士规定文条,行人过此,下马下轿。镇区设有炮船一艘,长期停在郑家码头,官兵十人,把守河道,维护交通(注:郑家码头,即今沅河码头,因住有十员官兵,湖南话读十为炮,故此又称炮员码头),南北西东,各有一座碉堡,驻有官兵,全副武装。上有通洲吴景,下有绿洲风光,东有太平天国(注:下山坡曾驻扎太平天国营盘三个),北有诸葛老城(三里坪有诸葛城,现在尚在)。
当时镇里设有团防局、厘进局。后在抗战时期改为镇公所、税务所,又增设警察局和盐务局。
镇的四周,群山怀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土地肥沃,林茂粮丰,遍地香果,与跃人。仲春金秋,白花争放。暑热夏天,树壮枝繁,凄冷孟冬,腊梅吐艳。真是四处韫莺歌,吉燕飞翔。各行各业,大发兴旺,社会安宁,无处不乐!
回顾往事,述古看今。
一、工业:
有全国著名的八大油号:刘同庆、刘安庆、徐荣昌、大丰昌、肖恒庆、吉庆丰、恒庆德、复兴昌
开设油号,建起榨房,四十八厂,四、五百工人。一年四季,日夜加工,精装成桶,销往国内国外(注:闻名全国的“洪油”即发源于此)。
有建国、利群两个工厂,纺纱织布,拉丝结袜,供应本地及贵阳。设有杨茂战、张用兴缆子二厂,供应托口上下各地木商,扎排运往鸲陬市、汉口以及各个地方。
设有烟厂二家,即朱兴意、万盛和两家。除此之外,还有印务厂,加工各种文本,供应各地。
二、商业:
1、文具纸张及书籍一共六家:朱富堂、袁茂祥、王福生
梁自治、蒋家祥、孙善富。
2、金银首饰五家:方兴华、汤恒昌、肖金华、张太和、刘后成
3、瓷器二家:利用厚、廖万和
4、药店八家:黄福寿、范鸿太、洪生堂、春和堂、春太堂、延龄堂、黄同兴、周恒庆
5、饮食五家:杨伟成、曹刚、邓寿康、蒙德盛、杨俊杰、双盛楼、官兴楼、德兴楼(双盛楼为湖南第一妓院,供应各种小吃,卖唱鱼鼓、大同二胡,琴声嘹亮,汉戏京戏,五花八门)
6、竹行木行,四十八家:肖贵告、李兴怀、张玉成、袁应泽、唐裕太、杨仁安、谢利和、杨合兴、敖金成、曾有发、通顺祥......等
7、绸缎布匹四十二处:唐亨太、周太祥、春战祥、杨志伦、伍瑞记、张锦兴、危吉玉、危吉兴(危喜泰牌)、李忠信、黄三友、李玉堂、李玉兴、李南生、杨万连、李佰桥、李育桥、向老帕、黄良甸、黄会珍、黄实成、黄理民、黄良福、黄湘民、黄达富、黄作均、黄德廷、周太华、张宝陵、张刚江、李裕联、汤发祥、邓尧隆、尹庆福、孙武华、孙吉群、曾昭言、曾绍其、彭美华、刘玉堂、黄玉成、黄玉科
8、南杂百货四十余家:钦宏发、赵慎斋、元吉恒、杨恒发、尹同华、邬义华、谢德华、胡万球、黄瑞芝、黄同兴、聂黑皮、邹之和、谢恒昌、杨锦兴、杨茂和、杨茂盛、赵尧基、聂福生、薛华松、黄规居、尹义芳、冯美发、胡万兴、张福太、梁自松、张永茂、黄良智、李凯、唐贵生、梁德元、敖麻子、黄长生、黄同兴等供应各种生活用品。
三、医疗教育:
设有西医诊所一所(福音堂)、朗溪书院(今托口中学)女子学校(今操场坪)。
抗战时期书院和女子中学合并为托口中心完小,有教师四十余人,学生千人。当时女校所写的对联是:“曙光开女校,教育重全民”
四、佛堂、宫殿、馆庙、堂寺、宗祠共三十余处:
金鼎、宝珠山、大雄、复隆四山、背佛、万寿宫、仁寿宫、灶王宫、天堂五宫、祖师殿、雷祖殿、公安殿、三府馆、广东馆、靖会馆、排会馆、南岳庙、杨公庙、杨四庙、五通庙、观音堂、福音堂、慈善堂、小阳寺、应元寺、善元寺、蒋氏宗祠、张氏宗祠、瞿氏宗祠、粟氏宗祠、赵氏宗祠、邓氏宗祠、唐氏宗祠。各种信徒,烧香拜佛,敬祖尊宗,十分热闹!
五、水运码头近二十处:
托口,以水运兴起,明末清初,大量江西、广东、江浙的油木商贩看准托口上通云贵、下联汉沪,沅江、渠水两水交汇的地理优势,纷纷前来投资。使托口成为云贵两广桐油、木材、鸦片经沅、渠两水汇流的集散地。因此水上运输十分发达,各地客商为了抢占生意先头,纷纷建造自己的码头,以便更好地兴旺自己。其中最著名、现在还在使用的码头有:
1、五通庙码头 2、张祠码头 3、灶王宫码头 4、天王庙码头 5、炮员码头 6、杨公庙码头 7、敖家码头 8、谌家码头 9、郭家码头 10、范家码头 11、人寿宫码头 12、万寿宫码头 13、大桥巷码头 14、丰家码头 15、李家码头 16、祖师殿码头 17、三府馆码头 18、大巷子码头......等。
众多的码头,从托口源源不断地往外运出桐油、木材。离码头不远,就是当年八大油号之首的“刘同庆”油号。康煕元年(1662)安徽霍丘人张扶翼任黔阳县令,劝百姓种植油桐树,取籽榨油,邻近各县争相效仿,使桐油成为沅水上游除木材以外的又一支柱产业。八大油号聚集托口,建榨房四十八厂,长年雇工四百余人,日夜用原始的工具碾籽取油,精装成桶,现存油号旧址帐房,柜台保存完好,大厅正中顶上八角形斗拱采光通风良好,地面一色清石板铺面,中间还镶有麒麟赐福的吉祥图案。厚重的铁皮大门密密钉满铁钉。举世闻名的“洪油”就是最先从这里成交,然后出洞庭、下长江,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这样保存完好的商号还有好几家,但榨房却只剩下了“刘同庆”商号中的一厂。物转星移,如今这里成了一家藕煤加工厂。我们只有从想像中去回忆,当年油工们赤膊短裤、汗流浃背在长年不息滚动的碾盘,和震天的油锤声中,怎样让金色的桐油一滴一滴汇积成长江大河,孕育着湘黔边地萌芽阶段的内陆资本主义经济。
由于当年的交通运输主要依赖水路,所以托口古镇沿河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商业街。十八座青石板码头一字儿排开,密密的吊脚楼临河而立。街心是整齐的青石板路面,每隔数丈,有一块镂空的古铜钱形的石板直通下水道。每当大雨过后,十字街头长长的一线朗朗青天,脚下的青石板光洁照人。因为有了这种铜钱形的“水漏”,十街的青石板路真可谓雨不溅泥、晴不扬尘,长年保持着小街特有的洁净。
清末民初,托口古镇,水路交通发达,山河秀丽,景色迷人,商贾云集,工业发达,集贸繁荣,教育兴旺,宗教盛行,故有“湘西小南京”、“中国内陆资本主义萌芽的货化石”之称矣!
(这条道路,我不知道自己走过了多少回了,我是土生的本地人,现在想起以前的家乡,真的很怀恋! - 蒋兵/文)
(这是老街买药材的地方,淳朴的故乡人,是那么的友善和和蔼. -蒋兵/文)
(医疗活动下乡了,大家都来瞧瞧. -蒋兵/文)
(这是以前的戏院,现在已经是办酒席的地方了.如今的这里没有了以往的热闹和美景. -蒋兵/文)
(赵氏宗祠,“秋收起义”毛委员就是在这家祠堂策划的.我家附近的赵氏宗祠,感觉那么的亲切,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那个小男孩是我旁边的亲戚,哪个和蔼的老人就是我的爷爷.-蒋兵/文)
(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他的眼中经历过小镇的兴盛和衰落. -蒋兵/文)
作者:临江听雨 日期:2010-07-14 20:53:00
图片
http://www.dutianya.com/m12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