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一丁

散文游记,随想拾趣
正文

神韵为我们带来的归属感(续)

(2009-03-17 20:48:46) 下一个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象一条河流:文化有根,就如河流有源。也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更象一个鲜活的生命:河流还有枯水的季节,但文化便如生命般,在生与死之间不会有片刻的停留;文化和生命一样有着它的孕育期,童年期,以及它的少年,青年和壮年期……

         文化的承传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它的承载体:血统和人;二是它的核心部份:价值。在现今世界上硕果尚存的几大最古老的文明中,应该说只有古中华和古希腊这两个文明是从古到今还在血统和文化上同时延续着。古希腊文化虽然随着古罗马远征军以及后来的基督文化走向了世界,但古希腊文明中原有的价值体系与其原始信仰之间的关系却已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目前为人们所知的古老文明中,只有古老的中华文化至今仍保留着与其原始信仰之间的对应关系。非但如此,它还在后来的发展中进一步走向兼容并蓄,变得更加博大精深。

         如果说,黄河与长江共同养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那么中华文化中的释道儒信仰与思想体系便如处在黄河长江源头的昆仑和唐古拉山脉一般,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根之所在。而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在经过了过去60年整整一甲子的红朝浩劫之后,我们还能为我们的后代保留多少祖先所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请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那种仅仅挂在嘴上的保留。文化与化石的根本不同在于:文化是活的,而化石是死的。化石只对考古猎奇者有意义,而文化却必须活在人们的行为之中。许多现今被冠以“文化大师”头衔的教授学者们,他们可以对释道儒体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津津乐道,却绝对不敢对这天人合一的文化中的核心信仰部份有所深究。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围绕着这天人合一中的人道部份打转,却绝对不敢对其天道部份去加以宣扬。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对天道的追求是绝对不为今天那个既凌驾于文化之上又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组织所允许的。所以被今天所有那些专家学者们挂在嘴上的所谓“传统文化”既不可能拥有其根,也无法在现实中真正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只能如雾里看花般成为一个虚拟的摆设。

        而神韵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恰恰是它直接将着力点放在了这种天与人之间的对应关系之上。当神韵2009的帷幕徐徐拉开,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主佛率众神下世,托生轩辕黄帝和文武百官,开创五千年神传文化这辉煌的一幕。短短的一个开场剧,前后不过数分钟,却一下子将恢复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定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这便是归根结底神韵的震撼力之所在。

        这些年里,在海外看过神韵演出的中外人士不少,许多人都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观众在观看演出时会情不自禁被感动得落泪;更有意思的是许多观众还发现:令自己落泪的剧目往往还与令别人落泪的不尽相同。笔者的内子在看完神韵2009之后就告诉笔者:神佛下世开创五千年文化这个剧目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感动得落了泪,但她却无法解释个中能让她落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啊,为何而落泪呢?!!

         我无法确切体悟内子心中的感受,但也许有一句名言能回答这个问题:“人内心最深沉的渴望是对神的渴望。”   

         庄子在《南华经》中曾有一句探索生命终极意义的著名问句:“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意思是:“我怎么知道那些已经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他们活着的时候那么贪生怕死?”在道家的思想中,生命的终结便是回到了生命的原点,所以有“视死如归”之说。也许,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已经无数次回到过那生命的原点。也许,在我们继承的文化中,本来就存在着许多我们自己在过去的生命中所留下的印迹。也许,神韵之所以让我们感动,正是在于它唤醒了我们生命的本源中那尘封最深的记忆。

        在一轮又一轮神韵所带来的冲击波中,我们还可以列出更多的理由去思索和赞叹神韵的博大与启迪,但有一条却毫无疑问是非常明确的:神韵之所以能为我们带来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是因为它为中华文明找回了那已经久违了整整一个甲子的文化的根!!

        当中华民族的历史翻过今天这沉重的一页,当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可以将我们手中的文化传承之棒交给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将得以心怀感激地告诉我们的后人同时也宽慰我们自己:所幸,我们还有神韵。

2009 三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