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要在美国出版,颇有争议,聊2句。
对方方日记不陌生,在某些海外媒体报道时,曾瞄了几眼。后来得知此人曾官拜湖北作协主席,也就没再关注。体制内的,套用云长或是翼德的话,“不过尔尔。”
日记吗,记点杂感随想、身边的鸡毛蒜皮,很正常,特别是文人,整天待在家里,信手写点心情,就更没有问题了。人家秋雨同志,没啥大部头,就靠一篇篇的文字,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大家”。
从历史上,让日记成为一个时代见证的不乏其人,鲁迅的“狂人日记”、安妮的“安妮日记”、拉贝的“拉贝日记”。当然还有“蒋介石日记"、“曾文正日记”等等。
无论是民众还是名人,称得上日记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自己写的。这似乎是一句废话,但是如果说日记不是“命题作文”,这就容易理解了。
回到方方日记,能这么快在美国出英文版并据说还有德文版,着实有些让人意外,因为实在是快了点;不过若是从记日记那天起就有出书计划了,也算是正常了,毕竟是大半年的时间。
如果在美国出版社中文书籍,就容易多了,拿钱就出,3000美元应该可以出个几百本,送给亲朋好友、同学同事,自己在留点库存,够了,当然还可以在亚马逊上出售。
与中文书籍相比,在美国出版英文书籍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此,方方日记的英文版、德文版或许是“约稿”之作,或者说是“命题作文”。
“约稿”如同买卖,就是一笔交易。这是一个供需关系,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双方都可能认为这是“等价交换”,如此交易,无可厚非。但有一点必须要指出,买家是有标准的,即卖家的“货”一定是如买家所愿。
“约稿”,会很快被出版或者说本来就是某阶段出书的计划,这应该是对方方日记在全球Covid-19疫情仍在肆虐的大环境下迅速出版英、德文字版本的合理解释。那么,方方是在什么时候被“约”的?应该是武汉封城之后或者的方方日记出笼之后。
能够被“约” ,还是令我等吃瓜群众羡慕的。
其实,有时“命题作文”是很难的,因为要始终围绕“题”,这就很容易有失偏颇。
据说在封城期间,方方是在她的别墅里完成了她的“日记”。显然,应该是听到的比看到的多,因为行动受到了限制,别人家发生的事,也只能靠道听途说了;而后就是透过道听途说所产生的臆想,这应该是其日记的主要内容。
当然,封城期间电视上应该有不少内容,方方的家里也应该有电视,不过都是“党媒”的宣传,应该不在“命题”的范围之内,或者不适合“卖家”的胃口。
失去亲人一定是痛苦的,政府救助不利一定会遭到责骂;但痛苦和责骂显然不是抗疫的全部和全貌。面对天灾人祸,人性的闪光总会有的;爱,也会喷涌而出。
我经常看到的画面是武汉人的坚强,全中国对武汉的支援;这让我想起特朗普总统的坚强。他曾表达过的这样的意思,如果美国在这次疫情中的死亡人数低于10万人,应该视作抗疫的胜利。
如果方方在美国写日记,就写这10万死亡家庭的愤怨、就写对特朗普政府初期失误的责骂,显然无法反映出美国战疫的全貌。因为还有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全力抢救,因为还有各地的志愿者源源不断涌入疫情中心的纽约,因为还有爱心机构、爱心人士的大量捐赠。这样的场景,其实在中国已经发生了。
我相信,方方日记的英文版、德文版,会成为某些人手中的投枪、匕首,但不会成为枪炮。一泡尿,能撒多远?
人生在世,大都希望扬名立万,不过经历大灾大难的武汉人大概会想不到,他们的方方竟是这样“扬名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