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肯色老同乡

阿肯色虽然是穷地方,可也是青山绿水的好地方。
正文

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农业丰收的六大因素

(2011-02-15 10:54:27) 下一个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农业丰收,最主要原因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是种子革命。1973至1976年,我国南方籼型杂交水稻(育种代表为袁隆平)和北方杂交粳稻(育种代表为杨振玉)良种相继育成,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推广,到八十年中期大体完成推广,使水稻单产较之前选育的普通良种约增加20%-30%。与此同时,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其它农作物也都陆续发生了种子革命。以山东粮食产区为例,七十年代中后期,山东冬小麦产区开始推广山农辐63、烟农15号、济南13等良种,小麦单产较以前选育的跃进8号、昌乐5号、泰山5号、泰山1号、烟农685等良种约增加20%-30%;玉米开始推广丹玉6号、鲁单33号、鲁单36号、烟单14号、掖单2号等良种,单产较以前选育的烟三6号、群单105号、鲁三9号等良种约增加20%-40%...这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搞过农业科技的人都知道,一个良种,从配育到选育、繁育、推广,顺利的话也要十几年的时间,而要配育推广良种,首先还要建立起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如,我国籼型杂交稻良种从开始研究到大体完成推广,用了近20年的时间。


    第二是化肥革命。六十年代末开始到七十年代中页,我国各地陆续建成一大批中小型化肥厂,到1975年,已投产的化肥厂就使化肥施用量较1965年增长了3.1倍。1972年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以后,西方允许部分民用产品对华出口,我国又迅速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并利用这些技水对原有化肥厂进行改造和扩建,这些装置和改扩建项目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刚好建成投产,迅速增加了每亩化肥的施用量,这在长期以农家肥为主的田地里起到了明显的增产作用,当时的增产幅度一般达20%-40%。


   第三是水利革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1958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始,各级政府每年利用农闲组织社员兴修水利,修路挖沟迁坟植树等整田改土,修造梯田,大面积垦荒,全国建成大小水库七八万座、塘坝无数,广袤的田野上,人工河道网、田间道路网、沟渠网、防护林网形成,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灌排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这些现在很难组织完成的、投资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农业基础建设工程,即使到了今天,仍使我们在这方面很少投入,多多获益。据央视一台2006年底的一则报道,2007年开始,重庆市拟对上世纪六七年代修建的水库进行维修养护,以弥补30年来在农田水利上的欠账,需拿出300亿资金。这仅仅是一个重庆市针对部分水库这个单项的维修养护资金,若将全国范围内修建的水库、塘坝、人工河、沟渠、梯田、农路网、标准农田等用资金来衡量,那将是个天文数字。


    第四是农业机械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明教程》(1985年)记载,1975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进一步大大提高,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分别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4.9倍,用电量增长4.7倍。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当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必会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为机械深耕、农业灌溉、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保障,这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第五是耕作技术革命。由于农田水利系统的形成,生长期短且高产稳产抗倒良种的相继育成推广,农业机械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间作、套种、复种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和推广,作物复种指数大大提高,从一年一熟实现了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出率。


   第六就是化纤产品的大量使用。七十年代初,在国内石化、化纤产品迅速研究开发应用的同时,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四三方案”报告,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了包括北京上海黑龙江石化和辽阳化纤在内的3套大石化、4套大化纤项目,并利用进口设备对国内设备进行了自力更生的生产和改造。到1980年左右,这些项目相继投产,化纤产品大量投入国内市场,大大替代了棉产品,从而腾出了大量棉田用于粮油生产,提高了粮油的总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还没来得及全部享受到上述成果的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就由1952年的1.64亿吨,人均288公斤(人口5.69亿),增加到了3.05亿吨,人均319公斤(人口9.63亿),粮食总产年均递增2.42%。充分享受到上述成果的1979年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4.695亿吨,粮食总产年均递增1.67%。也正是包括上述原因,使得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4亿达到1978年的9.63亿时,人均寿命还能从35岁提高到67岁。


    综上所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丰收,是我国毛泽东时代对农业和支农工业大量投入的必然结果。


附一组数据:


1、全国粮食总产:1952年1.64亿吨,1957年1.95亿吨,1978年3.05亿吨,1982年3.55亿吨,2004年4.70亿吨。


2、粮食总产年均增长:1952-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的5年为3.523%,1957-1982年人民公社时期的25年为2.425%,1952-1982年合作化与人民公社时期的30年为2.608%;1982-2004年大包干时期的22年为1.284%(注:由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前,全国仅少数老少边地区实行了大包干,其它绝大多数地区仍为村队集体经营体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全国才开始了大包干的“总进军”,故大包干的政策效果1983年后才能显示出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