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浅看影片中女人的命运 zt

(2008-04-22 11:44:27) 下一个
一直不喜欢女性电影,因为它常以悲剧收场,但往往又忍不住要去看,总想看看现在女人的命运是否好转了?大多时候是失望,看与不看两难的痛苦延续着。
  
  并不是所有有女性的电影都看了让人悲伤。
  
  很多电影里都会有女性,她们的身份不外乎两种:主角和配角。
  
  做配角的时候居多,几乎都是作为男人的陪衬。通常她们在等待男人的拯救。她们的好命运是找到了一个好男人。如果没有男人,她们的下场会很凄惨。无可否认,嫁了个好男人,日子可以过得舒坦,可万一,这男人变了心,女人就变成了弃妇,一下从天堂跌进了地狱——这种几率很大,因为男人容易变心,结局悲惨。可这种电影往往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多是男人救出女人,两人幸福地在一起生活。这类电影是不怕看的,就像童话故事一样,裹上了甜蜜的外衣,看着甜丝丝的。
  
  另外一种电影,以女性为主角的,这类也不是全都不想看。
  
  有些延续了以男人为主的价值观,女人需要男人的帮助才能成就自己。如多数喜剧中的女人,运气很好,在需要帮助时,王子出现了,最终是两人两情相悦,合家欢喜。如《Bend It Like Beckham》中,印度女孩热爱足球,却遭遇重重障碍,在爱尔兰教练的帮助下,一次次重返球场,取得了胜利,后来两人相恋,教练也被女孩的父亲所接受,事业爱情两丰收。或者又像《Legally Blonde》那样,没有男人一样风光无限,但别忘了,刺激金发女郎艾丽奋发的缘由是男友的抛弃,后来学习上又碰到学长帮助,尽管如此,看着还是很欢喜,她毕竟成功跨越障碍,打入了男人的领地。这些浪漫温馨看着也挺可心的。
  
  还有一些是女性做主角,但在里面能和男人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说以拯救男性的身份出现,并且最终能获得幸福的电影,这类是我最爱看的。如《疾走罗拉》,火红色的罗拉为了男友,做出了三次不同的选择,最终男友的麻烦自己搞定了,回来和罗拉轻松地并肩走着,漫步人生路。
  
  不喜欢看的是悲剧。有一部分是描写女性没有男性后飘零的命运,如《长恨歌》,王琦瑶借助一个男人成了上海小姐,后来战局有变,男人扔下她出走,之后她又遇到一个男人,又是被抛弃的命运……这辈子她都没逃离这种命运,最终死在男人手里;另外有一部分则反抗或颠覆了这以男人为主的传统价值观,表现出了女人自己做主的举动,这些举动我是欣赏的,不依附别人,独立自主。像《Million Dollar Baby》中的麦琪,她是个女招待,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想,也敢于去追求,在教练和经理人老弗兰基的帮助下,她一路奋斗,眼看就可以赢得冠军时,却再也前进不了,她的脊椎断了,这辈子都无法再站起来,再次出击,为了减轻痛苦,在她的请求下,弗兰基终止了她的生命。正是这一类,表现这些抗争着的玫瑰的电影,让我不喜欢却又忍不住要看,看电影什么时候才给予属于女人自己的好命运。
  
  可惜,我喜欢的这些女人们,一直都没有好下场,看了让人唏嘘,尤其是描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电影,她们的遭遇更是悲惨。从九十年代翻起,一路有很多类似的电影,但纯粹关于女人与女人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部,按时间顺序分别是《Thelma & Louise》(1991),《Boys Don’t Cry》(1999),《Monster》(2004)。三部电影都是悲剧,从上世纪到本世纪,女人们依然没有好命运。看了真让人伤心。
  
  花点时间来看看这三对玫瑰的遭遇吧。
  《Thelma & Louise》,译为《末路狂花》,是三部影片中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部,它里面的女人是那么有活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也敢于承担后果。路易斯和塞尔玛是好朋友,两人打算周末去度假,结果在途中塞尔玛遇到强奸,强奸者是个惯犯,一直犯案都很顺,结果遇到抵抗,他恬不知耻地以语言相激,被路易斯开枪打死。两人遂开始了逃亡生涯,后再警方的追捕下,开车飞向大峡谷。两个女人各自有男人,在片中无不作为配角出现。塞尔玛结婚多年,丈夫霸道,不理她感受,只当她是屋中摆设的物品和佣人,不准其外出,也不喜欢她的好友路易斯,当路易斯邀她周末去度假时,她犹豫再三也没敢对丈夫开口,知道他一定会反对,于是做好了晚饭,留张字条就跟路易斯走了。路易斯男友吉米在和她一起的时候从未想过结婚,她要逃命时,吉米才带着戒指来求婚,可惜她已不能回头了。她们的男人都靠不住,惟有依靠自己。两个女人有商有量,互相尊重,不推卸责任。路易斯杀人后打算逃到墨西哥,想让塞尔玛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回到丈夫身边。塞尔玛不小心把吉米带来的逃命钱让小毛贼偷去后,一个人拎枪冲进超市抢劫。甚至在最后,两个人开车冲下峡谷时,还互相商量,看对方是否真愿意这样做。看着她们笑着走向死亡,心里说不出的难受。这一对女人,最不应该获得这样的命运,她们最大的错误是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寻点开心,释放生命的活力,没想到,恶狼也随之而至,毁掉一切。
  
  《Boys Don’t Cry》,译为《男孩不哭》,翻拍1993年的真事,布兰顿喜欢同性,总假扮成帅小伙子去追求漂亮姑娘,结果身份被揭穿,遭到暗恋漂亮姑娘的男人强奸,并在布兰顿报警后不久被其枪杀。布兰顿也许可以说是自取其辱,但对她的惩罚是否过重?她最大的过错是隐瞒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但如果不这样,她在当时怎能光明正大地追求自己的所爱?她所追求的女孩子拉娜也喜欢她,可以说是两情相悦,可惜这不为世所容,布兰顿遭到了惩罚。如果说对塞尔玛的强奸部分是归因于她女性的诱惑的话,那么对布兰顿的强奸是刻意的,不带性诱惑的,惩罚性质的。更恶劣的是,布兰顿遭遇强奸后的遭遇。在遭遇到强奸后,她做了一件常人会做的事情,报警。但警方并不能保护她,反而在询问过程再一次伤害了她,还让罪犯逍遥在外面,有机会持枪将其射杀。布兰顿行为异于常人时,她被惩罚,她采取常人应该做的行为时,却为这个正常的举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女人,两面做人难。
  
  《Monster》,译为《女魔头》,翻拍发生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一件真事。妓女艾琳对男人失望透顶,偶然邂逅了同性恋希尔比,两人相爱。后艾琳在一次性交易中遇到性变态的强奸,她在反抗时开枪将其射杀,开始了自己的杀手生涯。之后,她凡是遇到类似的嫖客,均将其杀死,成为美国第一个连环女杀手。2002艾琳的死刑在佛罗里达被执行。
  
  《女魔头》是三部片中最具悲情色彩,也最特殊。艾琳是个妓女,出于职业要求,她是不是不应该反抗?是否是男人都得接,包括不当她是人的人?她是不是就该默默地湮没,悄无声息?艾琳和别的女孩有着同样的梦想,只是她出生在一个畸形的家庭,比别人少了许多可以让梦想实现的条件。她一直在等,等着梦想能够实现,等着白马王子过来将她救走。她等了很久,等到她想自杀那天,王子还没出现,却来个公主希尔比。她感到了爱。但希尔比只是寂寞,想找个人填补空白,无法分担她的痛苦,也无法理解她。艾琳在一次性交易遇到性变态的强奸,她反抗,开枪将其杀死。杀人后,她冷静地处理一切,让警方找不到破案的线索。这以后,她想摆脱妓女生涯,找份正当的职业,和自己的爱人生活在一起。但社会没提供这样的岗位,周围的人也没伸出援手。在一次被迫和警察交易后,她重操旧业,不过附加一条,杀人,把变态全杀光。上得山多终遇虎,艾琳被警察抓住。希尔比非但没有帮她,反而埋怨她,让自己卷入这样的事情当中。等待艾琳的是一无所有和死刑。杀人偿命,自古皆然。艾琳是罪有应得。可她暴躁的性格和她所遭遇到的真的全是她个人的缘故吗?没人把她当人,在嫖客的眼里,她只是一个工具,对待工具是不用讲什么仁义道德的,用完即扔。她是可有可无的,没人在乎她,告诉她,路在哪里。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获得一条良好的上升的道路,只能一直被人踩着下沉,直到死亡。对于艾琳的态度是矛盾的,她值得同情,却又不可赦免。
  
  仔细看三部影片,会发现它们有着共同架构:
  1、 女人依靠女人,
  2、 遇到男性的强奸,
  3、 反抗,——也许会将这个环节作为反抗男权的代表,但男人遇到强奸就不反抗了么?看作保护自己的权利更为妥当,亦即是当作追求人权的表现之一。
  4、 非自然死亡。
  
  在这共同架构下面,三部影片各自有着不同,但三对不同背景的女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却导致了同一结果:死亡。导火线是同一的:强奸,男性利用生理上的优势来强行压倒女性,不顾她们的感受。这件事情以后,女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为什么不能给她们一个好命运呢?她们都有错,如果一开始就得到纠正,她们是否就不用像滚雪球一样,恶行越积越多,以致无法回头?
  影片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悲剧结尾,不,不是选择,而是必须,除了《末路狂花》外,其余都是现实,这么做是为了还原。现实多是残酷的。也许没有男人保护的女人们的命运永远是悲惨的,再怎么反抗都是徒劳,在三部影片里面,连一点虚假的美好都没有给与,赤裸裸地指向了死亡。现在的社会不是女人的乐土,天堂不在人间,而是在那遥远的西方极乐。
  
  电影中女人们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社会问题。是不平等的轻视所致,男人把女人作为附庸物,她们未获得应有的尊重,甚至说是作为人的尊重。
  
  人是生而平等的,若要分等级,只有两种,男人和女人。人权,广义来看,就是人的基本权利,按说,人权应该包括女权。但不时见到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看起来,像是把女权从人权中划开了,所以女人们要争取做女人的权利。女权是一个暧昧的词语,它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中,引起人诸多的联想。在这里,我并不想把它再加定义,而是归结到它的源头,人权。
  
  女人也是人,她也想要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在男权优先的情况下,剩下给女性的可用资源不多。有组织地争取女权的运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半个世纪,女权运动是否取得了全球性的胜利?
  今天,我们相信自己已经顶起半边天,和男人平起平坐。男人们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抵抗变成了沉默,不知道他们是否在暗自祈祷女权不要超过男权?表象是如此太平和乐观,可生活的悲剧依然存在。九月到了,开学了,但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有书读。有多少女孩子为了留着钱给弟弟上学而辍学去打工?又有多少人在女孩的耳边说,读那么多书,不如嫁个好老公算了。好男人本来不多,女孩岂不是要打破头才争得一个?还有多少人在旁虎视眈眈,伺机夺去?
  
  现实如此,电影又如何能够硬给她们一个光明的尾巴?
  所以,我在看这些电影时仍是要一边担心,一边祈祷,这些性格鲜明,特立独行的女子,要有好命运啊,可通常是一边看,又一边否定自己,她们不可能得到好命运,她们违法了,法不容情。就算不违法,也没有好命运,因为她们没有碰上好男人。
  
  这是一个奇怪的逻辑,在某一程度上,看去荒谬,可就是存在,并溢满周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