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22)
2010 (195)
2011 (196)
2012 (154)
2013 (140)
2018 (1)
2021 (1)
2024 (2)
孩子在美国上大学主要面对着这几个问题:一是能不能进入名校,二是经费问题,三是专业的选择。
对于第一点,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
从主观上的因素来说,孩子在学业上的勤奋,在校外活动上的活跃,在领导才能上的发挥,在包括体育在内的团队上的参予程度,都是在主观上有了认识之后能够进一步发挥的领域。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GPA,SAT,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评价。
而在客观因素上,因为每人的智力不同,才能不同,更重要的,种族不同,造成了被名校录取机率不同。 有些聪明的孩子,在参加各类活动之后,依然能门门功课拿A+。而有些孩子,只能把经力放在一项上,管住了学习就没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反过来也一样。就拿笔者认识的两孩子来说,小A,一个很好的钢琴苗子,多次得奖,可因为学习问题,最后被迫放弃学钢琴,非常可惜。小B,一位游泳健将,身高1。90以上,也在州里游到一定名次。可因为每天的训练,把学习给耽误了。最后也只能和名校说拜拜。
这世界上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各方面超一流的,如何把握好学习和才艺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被名校入取的可能。
进什么样的大学还有个很微妙的问题:你是为了保证进名校而舍弃该校的好专业?还是进名校就是冲着这学校的专业去的?
打个比方,如果Top10的A大学top专业是XX,而YY专业排名靠后。申请XX的难度比起申请YY的难度就要大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会发现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被某某某大学拒绝了,而一个较普通的学生却进去了原因之一。很有可能问题出在专业的选择上。同理,如果排名只有20名之下的B大学,其YY专业是全国排名前10名的,那么去A大学读YY专业好还是去B大学读YY专业好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了。
很可惜,种族问题是中国孩子无法跨越的一个坎。我们经常会听到:“如果孩子是某某某裔的话,早就如何如何”。对此,也只能正面面对。至少现状无法很快改变。
经费上的问题。
经费上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在名校和州立大学上的选择。不少孩子放弃名校而进入州立大学,原因就是后者给全额奖学金。这种例子在中外孩子身上都有。
如果父母没工作,或低收入,老天也给了个合理的补尝,孩子通常能得到大量的助学金。所以对这类人来说,能进名校是最好的选择。问题出在在美国事业收入稳定且不错的一大批留学生过来的家庭里。这些博士们有不错的收入,孩子的基因也好,能读上去。可名校录取信是收到了,助学金是一分没有。这一年6,7万的学费和费用几乎就是一个家长的税前全部收入。而同时普通排名的州立大学给了全额奖学金。何去何从,真不容易选择。尤其是当入取的名校并非最理想的专业,而州立大学的专业又是很热门时,这样的选择更难了。
如果进名校,一年7万,四年就要用掉28万。而且毕业了,如果专业不热门,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有个认识的孩子,放弃名校后在州立大学免费读书,全A,还没毕业就被四大会计公司之一聘请。几年后,跳到一家大公司,又用公司的经费申请到了名校MBA。毕业后resume同样写上名校的title,钱一分不少。而前面提到的那位名校学生还忙着还学生贷款。
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一个例子。多数能进名校的孩子,都是有一定才能的,能以不错的成绩毕业。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不少大公司人事部有个不成文的条款,只用年薪6-7万聘请非top10的大学毕业生。而真正招收优秀人才时,只收top10大学的研究生,博士。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组合。同样是没经验的新手,公司不想多付3,4万去培训。
专业的选择问题。
专业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能否进入大学。比如说,某大学排名20多名,可其某一专业在全国排在前4名,而且该专业又是最热门专业。那么要进这样一个学校的这样一个专业的难度也不亚于进top10的普通专业。
美国还有些什么好专业供下代人发展?商学,随着市场的波动,工作稳定性也在波动。电脑专业的敌人当然是外包到印度的那些公司。艺术,进去容易,找工难。工程,也许只能等待下一波的经济复苏。医学,奥巴马的医保计划基本上把医生定位在中高白领的地位。原来的高收入和现在的高投入已经失衡。药学,也早已经不再风光。哪么还有什么专业是未来的保证?只能说行行出状元,就看你学的精不精了。
有个孩子,在藤校读了preMed,又考进另外一个藤校的医学院。毕业后,决定改行学会计。真是一个让人费解却真实的事。
总之,几十年前我们操心自己的学业,现在操心下一代的学业。生活在国外不容易,歧视依然会有,只不过是无形的。乐观地看世界,至少,这里有较新鲜的空气让下一代呼吸。这里,我们为下一代提供衣食住行,让下一代有个避风港,不必像我们这第一代一样无倚无靠地拼搏。等退休后,就负责孙子孙女课外活动的接送吧。
孩子们,加油。
穷怕了,跪久了。
所以多不大气潇洒(包括对失败及不富的态度)。
相对而言,港台来的稍好(指成就上,不是对别人上)。
此文出发点是赚钱多少,没考虑其他方面。
愿华人多出几个李安,林书豪,赴小兰,骆家辉,甚至奥巴马这样的留一代,留二代。
不过可能你说的是本科,奖学金更普遍些
没有吧?我同学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拿offer进来的,都是ad。
很多人都是靠student loan读的,日后还是要还。donation都被我们学校拿去建楼和喷喷泉去了,形象工程。
你说错了,而且大错。孩子进Top 私立学校,家长完全不用担心spending. 家长若付不起,学校会cover. 记住,一定要是Top 私立学校。
不只换专业,就是换学校也是可以的。如果前两年读得好,第三年换个更好的学校并不难。先读两年college再考好学校是一条非常经济的道路。只不过换来换去四年时间就不太够。
毕业或工作以后深造或从事另一种专业是常事,这是因为人生的轨迹由于机会和兴趣改变具有不确定性。但不能说因为将来的不确定性,我就不好好设计现在的学习目标。变轨总是有着时间和精力上的额外代价。
进学校,进系,很多实际上是找名教授。SAT,GPA要高,更重要是能搭上教授。学生手上要有活引起教授关注。很多功夫是在念书以外。唉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我等来美还不是全靠自己折腾。很多孩子也是很会折腾的。不能小看他们了。
另外同一大学,同一专业,一些学校设普通班和 honor班。华业时学生们得到的推荐是不一样的。
我们讨论什么专业最好,中国人说"行行出状元"。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将来。他们是下一代。小孩的素质很重要。我们能做的是竭力培养孩子坚定理想,自信顽强,有学识也有爱心。一亇自私的人没有朋友,难以快乐。这个社会讲究teamwork.
大家在报怨亚洲人在这被歧视。大家忘却了苏北人进上海也被称为"乡勿人"。今天的中国穷人被富人歧视,官小的被官大的歧视。"人人生而平等"是我们的美好理想,和追求目标。
我见过当年的省髙考状元,名校尖子,北美博士,真的天资极好,并兼如玉树临风,或沉鱼落雁,如今一亊无成,潦倒败落,难以为生,无亲无友、、,
人生是一种信念和坚持。目标很髙,但也接受淡然平静。对小孩最大的希望也为之祈祷,是幸福,健康,快乐的生活到90岁。
在我看来专业只有在中国大学体制下才无比重要,在美国则不然。多数人一生赖以谋生的职业和他们本科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也有不少大公司在招人的时候不介意专业,反而比较看重学校。
从教育学院转到工程学院或者商学院可能比较难,但是在一个college里面换专业应该不难.
如果家长们把对子女考进什么名校的热情放一半到关心他们入学以后的学习结构上面将会更有帮助。除非家长本身没有读大学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