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人的客气,不同的人褒贬不一,就连什么是北京人的客气恐怕都没有一致的说法。这里说的是很简单的,一种天天都可以在公共汽车上见到的客气,让座。
从上小学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开始,就感受到当时北京人的这种很好的风尚,在公共汽车上人们主动给老年人,抱小孩儿的,或是行动不方便的人让座-你站起来,让别人坐下。老师和家长都告知,这是尊老爱幼的美德的表现。尽管北京市当年的公共汽车远没有如今多,上下班和周末的时候车上都很挤,但人们都很主动这样做,基本上不必车上的售票员提醒。
上次回北京,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的人们主动让座的客气很有感触。现在国内城市里的老年人数量很大,再加上北京市规定自09年起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所以过了上班高峰时间,一些公交车路线上乘车的老年人很多。我常乘的一条路线的车上,在9点到11点之间,免费乘车的老年人可达到近一半之多,都是去公园,或早市买菜的。只要老年人一上车,都会有人主动给让座,包括看上去像是外地来的人们,虽然现在的公交车多没有售票员了。
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您来这儿坐。
别介,您坐吧。
您别客气,您坐。
谢谢了。
或是:
您来这坐。
不用,我就两站地。
我也是,您坐吧。
那就谢谢您了。
也有自己坐下以后,要帮助别人拿东西,带孩子的。一位带小孩儿的50来岁的妇女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之间为让座的对话:
来来,您坐这儿。
哪能呀,您坐吧。
您这么大年纪,您坐。
您带着个孩子呐,还是您坐。
没关系,您坐。
那就谢谢了。(坐下了)来,我给您揽着孩子。
别,您就坐吧。
没关系,来来,我给您揽着。
得,那就谢谢您了。(孩子过去了)来,谢谢奶奶。
谢谢奶奶。
没事儿。真是好孩子。多大了?
…
“文革”期间,北京城里到处是来“串联”的外地学生,他们乘车不必买票,所以公共汽车更挤了,这让座的规矩基本就不存在了。一是很多外地学生第一次乘这样的公共汽车,又是在北京,那种新鲜劲儿就别提了,有个位子坐下,常常就忘了该在什么地方下车了;再是那会儿的售票员也受“破四旧”的影响,才懒得提醒人们什么尊老爱幼呢,连话都懒得说,也有点儿瞧不起这些外地来的学生。
“文革”结束后,许多良好的社会风尚都消失了,包括那种助人为乐的习俗。老北京人的这种习俗可是在那曾经大为提倡的“学雷锋”运动之前多少年就存在的,问问在北京胡同里住过的人们就知道。结果乘公共汽车时,主动让座的人很少,有时候遇到好心的售票员反复提醒,“哪位同志少坐一会儿啦,给这位上年纪的让个坐儿,谢谢您啦。”听听,人家不沾亲不带故的,还一个劲儿地谢谢,可经常就是没人动弹,有闭眼睡觉的(但不会误了下车),也有聚精会神看报的(老是那一页),就是不愿意少坐一会儿。碰上一位较真儿的售票员,也有采取“点名”的,“哎,那位戴帽子,坐在靠窗口的小伙子,你哪儿下呀,能不能少坐会儿,给这位老大妈让个坐?” 到了这会儿,车上的人都会把目光转到这位被“点”到的人身上。这时往往倒是这上年纪的人先说话,“不用了,谢谢您了。” 如果这位成了众矢之的年轻人还不站起来让座,也会有其他人让座的。
记得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不久,一次在去动物园的车上上来一位带着家属的复员军人。车很挤,他们上来后,当售票员招呼他们买票时,那位带着墨镜的复员军人手里举着一个小本子很大声地说,他们一家要去动物园,他是一等甲级残废军人,乘车不需买票。车上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和他同行的有一位年轻妇女,带着个小孩,还有一位上年纪的妇女。售票员略一停顿,然后说出那句久违的话,“哪位同志少坐一会儿啦,给这位复员军人让个坐,谢谢您啦。”也许是车上很挤,也许是什么其他原因,人们没有什么反应。我提前下车了。
现在北京的公交车站牌上,都写有公交李素丽热线电话号码,这是一条24小时服务的公交热线,名称以劳模李素丽的名字命名*。李素丽原是北京21路公共汽车1333号车的售票员,由于多年一贯的热情服务,于1996年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记得90年代初有一次乘车遇上她是售票员,她一路上不停嘴地招呼上下车的人们,并介绍车经过地方的主要单位,景点,换车路线,尤其是招呼人们为上车的老年人让座。那份热情,实在是让人佩服,感动。常是她一张口,马上就有人会说,来这里坐吧。这是自文革以后头一次在公共场合又感受到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过去那种北京人的客气。为了那种感受,我一直乘到终点站。后来一问,才知道她就是李素丽。
常听到北京人说,从开完北京奥运会后,除了那些花费巨资建设的建筑物外,最让人注意到的是一些社会风气的改变,如,随地吐痰的少了,排队的多了,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多了,吵架的少了。举个例子,多年前北京公共汽车上人多的时候,常听到有人抱怨,嗨,你挤什么呀。那位回一句,坐车还怕挤?那你坐小车去呀。还有更个别的,有不挤的,去火葬场的车不挤。得,不是有周围的人出来劝,这两位就得说更难听的了。
让座的这种客气,不光是一种时尚,反应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和谐,一种北京人(也包括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助人为乐的习俗。值得赞美,发扬光大。谁都有上年纪,腿脚不利落的时候,不是吗。
*(http://www.ldwb.com.cn/template/23/file.jsp?cid=41&aid=8728)
问秋安,您走好。
每次在车上听到这种对话,都会感到一种温暖。一次见到一位长者上了车后,让他说是已90岁的妻子先坐下,但老太太偏要让他丈夫先坐,结果,二人共同坐在一张座位上。直到二位老人都坐稳了,司机才启动车子。车上不少的人都羡慕不已的望着他们的背影。
欢迎来访,慢走了,您哪。
而且,这种民风是contagious的。
谢谢StillH2ORunDeep分享!
北京地铁虽然特挤, 人们照样排队等车。 北京人讲究的就是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