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tillH2ORunDeep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汇总(图)

(2010-02-07 14:04:51) 下一个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自然是最热闹的。各地的过年习俗不同,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多而讲究,有人形容是给人留下形、声、色、香、味的记忆。

北京人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开始了,故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每年腊月初八,佛教寺院诵经作佛事,并熬佛粥以敬佛,此民俗传入民间,就有腊八熬粥的习俗。红红的小豆、金黄的小米、还有薏米、杏仁、板栗、菱角等一应俱全,让人似乎闻到了喷香的腊八粥。

     腊八过后就准备过年了。写春联、剪窗花、买挂钱……旧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小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描述了北京人过去过春节的忙活劲儿。

 

    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以前吃穿用都要自己动手,因而每到过年,气氛就格外热烈。

腊月二十三 祭灶君 (糖瓜粘)又称小年  

各家有各样祭灶仪式在灶王爷像前设供桌,香烛五供钱粮全份,供品有: 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秣草料豆一碟等。由家中男人主祭,女人不允许参加,(老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先由家中男主人燃烛上香,上香后诵祷词,然后将关东糖在灶王爷像口处一抹,表示将灶王爷口粘住或表示往灶王爷口中送些蜜物,以求灶王爷上天后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等香焚尽后,将灶王爷像和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再将一晚清水泼于地上,礼成。

关东糖为糯米所制,口味微酸,中间没有蜂窝,坚硬无比,吃时用刀劈成小块食用。糖瓜是先用秫子米面熬成饴糖,再把它制成和小南瓜形态一样的空心糖,与核桃大小相似,分为两种,一种有外裹芝麻的,一种没有芝麻的,再用红绿食色画上彩条,是又香又甜又苏又脆,真是爱不舍口,吃不够,吃了还想吃。但是,这些糖瓜是先不让小孩们吃的,是先用来祭奠灶君灶王爷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灶王爷像是一种用纸印刷成的木版画,河北省武强县的木版画灶王爷是最出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灶王爷的像貌和古装戏里的皇帝,皇后差不多,灶王爷身穿红袍,灶王奶奶身穿绿衣,其大小比十六开的纸要大一些。在像的左右两边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画的最上面是横披,四季平安。在横披下面和灶王爷的头上面是黄历,上面印有农历的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还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九宫八挂,星值星宿,黄道吉日,等易经方面的说道.


  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老北京过年最讲究的就是辞旧迎新,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打扫一年里落下的尘土。过去老北京家家都是纸糊顶棚,一年来顶棚四周棚壁都堆积有很厚的尘垢,在新的一年将要来到时,必要打扫一下。扫完房顶后还要扫去房屋四壁的蛛网尘土等,把旧的年画取下来换贴上新买来的年画。一到腊月二十日左右街上就开始有写春联的摊子了,一些文人墨客,都挥毫泼墨大显身手,多半不为赚钱,但是有的穷苦文人,希望用这几日的辛苦书写换来三十晚上的一顿饺子。这天家家将春联、门神、福字、挂钱等准备下,只等腊月三十下午将其分别贴好挂起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了!


  腊月二十五 磨豆腐
  这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这是要为来年取个好的彩头,取锦衣玉食之意,老北京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钟鸣鼎食之家,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豆腐就代表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豆腐也为白色, 与玉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已备过年时用。旧时民俗腊月二十五还有接玉皇的说法,传说灶王爷上天后,天上玉皇大帝听完灶王爷的汇报后要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体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为来年祈福迎祥。众人这天的起居、言行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来年降福与己。其实腊月二十五在民间说法很多,还有一说法就是在这天要推糜黍、磨糜黍。就是糜子,就是黄米,是两种粮食作物。因为这两种作物有粘性,磨成面后称为粘面,是为蒸年糕准备原料。老北京过年家家都要蒸年糕,南方也有此风俗,不过南方多用江米和糯米做年糕,年糕年糕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候吃的一种糕,也取来年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
  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主妇开始煎炒烹炸,准备年夜饭。老北京讲究过年的几天是不能动铁器的,比如菜刀、剪子、针等,所以也不是做饭的,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所有的饭菜要在春节之前准备完毕。
  首先是准备炖肉,"大鱼大肉"在过去的人们眼里,就是最好的年夜饭。从腊月二十六开始直到年三十前,几乎每一天的活动都与吃有关。这反映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的极度重视。腊月二十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家家洗衣服、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土和晦气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又有这样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福禄,腊月二十七洗旧泥,腊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

 

腊月二十七 宰公鸡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有宰公鸡的习俗,依旧是准备过年的食物,通常要宰只鸡、炖只鸡,除了二十六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享用。每天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这天家家都要发一块面,一是为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做准备,二是寓意来年能大发财源。腊月二十八这天还是接着前两天继续洗衣服、洗澡,有二十八洗邋遢的讲究!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家家户户这天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别岁。还要在屋外焚香,称为烧天香,一直要持续到初一。


 

三十晚上 闹一宿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老北京人家供有佛龛、神像、祖宗牌位的,这天要在供桌前摆上九堂大供:五堂蜜供,成堂套饼、成堂面鲜,成堂水果、成堂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家境一般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还要在供桌上供上敬神钱粮、纸元宝、千张等。在腊月三十下午就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家家贴春联贴福字、贴挂钱、贴窗花、贴抬头见喜、贴出门见喜等,贴完后鞭炮齐鸣,好不热闹。除此之外还要在院子里铺满松枝、芝麻秸等,名为踩岁,取岁岁平安之寓意。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在过去的社会还是以吃为主。其实包括那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俗话说:心到神知,上供人吃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夜饭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还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饭,在饭上插上松枝,在松枝上挂上铜钱,小纸元宝等,宛如一棵摇钱树。老北京人在晚上吃年夜饭之前还要有一个祭祀祖先的仪式,首先由家中长辈燃烛焚香,后按家族辈分大小,男先女后的顺序分别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行礼后由家中长辈宣读祭祀表文,宣读后将表文和钱粮、元宝、千张、茶叶、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里到院中焚化。此时还要鞭炮齐鸣,焚化后男女才回到屋中开始吃团圆饭。

老北京人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点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饺子顾名思义是取交于子时的交子意思,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包饺子时家家还要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包进糖、铜钱、花生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铜钱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吃到花生意味着来年健康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
  子时一到,鞭炮齐鸣、焚香接神。家中长者手拿三柱高香去屋外院中按照五个方位接神。接神后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等游戏。第二天还要去拜年走亲戚等活动!

 

老北京人将过年放鞭炮当成过年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操办。过年期间放鞭炮,主要是在祭灶、接神、祭财神、顺星、开市送神等仪式上。即表示送旧布新,除祟迎祥,又象征新年的到来。清人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称: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竞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乏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亟,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炷;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尚类然也。放炮仗、烟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尤其是男孩子,过年时所得的压岁钱,除了少部分在庙会上买些风味食品或者玩具外,大部分都用在购买花炮上,俗称:姑娘戴花,小子放炮
  老北京旧时燃放烟花爆竹一般从腊八就开始,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家境不好的家庭一般都会买上一些鞭炮回来。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小孩子在家中大人的带领下痛痛快快的放一通。在随后的接神、祭财神、顺星、开市送神等仪式上,都会燃放爆竹。
  清末民初,北京城内所售花炮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鞭炮,麻雷子,二踢脚,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大花盒。
 

大年初一 满街走
  老北京人这天
最重要的事就是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在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还要出门去拜年走亲戚,人们在街上遇到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说拜年话。

      左邻右舍也要互相登门拜年。但是在过去出门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则要在破五过后才能出门拜年。大年初一女婿必须要到岳父家中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现如今,拜年的诸多礼数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过这个形式还是保留下来了,现在一般女婿是初二看望岳父岳母,不管是去父母家还是其他长辈或者领导家,这两天人们的主要活动就是拜年。

      老北京新春的禁忌从初一开始,有不少的理儿,不能扫地,不能拨水,怕把一年的运气扫、拨出去。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取不能争吵的诣音。不能剪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破各种东西,还有腊不定正不娶的习俗。

 庙会也是从初一开始。

 

      正月初二 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初二一大早,京城的百姓无论富的穷的,都会赶往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有的开汽车,有的赶着马车,有的坐着人力车,非常热闹。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到庙里借元宝,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借的元宝明年要还回来,还得比借得多。京城的商家在这一天要在店里面办酬财神的活动,一般是唱一场会堂。

 

  正月初三 老鼠娶亲的日子

 

        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但不是特别的流行,一般是以南方搬到北方,还有就是从乡下搬到城里的家庭有这种习俗。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正月初四 逛庙会走亲戚

    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人山人海逛厂甸

 

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一个庙会当属厂甸庙会。其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年)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规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邨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9年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60年代,因自然灾害及文革原因,曾两度中断; 2001年厂甸庙会在阔别京城37年后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京城百姓面前,一举成为北京标志性庙会,使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继续得以传承。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文人学者们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


大串山里红糖葫芦是小孩儿的最爱

 


当年,厂甸的马路两旁都是售货大棚,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风筝,花炮,灯笼和年画,服饰。


各种玩具争妍斗艳,珠宝玉器陈奇列异,京味儿小吃香味诱人。

厂甸庙会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开放性的形式,尤其是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京城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

 

北京现在比较正宗的庙会有白云观、东岳庙。

骑驴到白云观、摸猴儿、打金钱眼。到东岳庙走福路、挂福牌、绕福树。庙会是老北京人娱乐的场所。

 

 正月初五 破除禁忌

 这一天被称为破五,也就是破除禁忌,从这一天起,过年的所有禁忌都已经被“破”掉,商户也可以开铺,“年”到此已经告一段落了。在破五这一天,老北京人讲究吃破五饺子。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老北京人过年时吃的饺子,按馅儿可分为四大类。荤饺子:一般家庭的肉馅饺子有羊肉白菜馅、猪肉韭菜馅两种。讲究一点的家庭会做牛肉酸菜馅、牛肉芹菜馅、三鲜馅等。素饺子:馅料有炸排叉儿、黄花、木耳、蘑菇、胡萝卜丝,胡萝卜丝最好用香油煸过、大白菜为馅。大馅馄饨:猪肉青韭菠菜馅。亦为正月初三至初五煮来吃。汤饺子:将春天晾干的菠菜发好后,以白煮肉的汤拌馅,也叫做干菜馅饺子。过年时候包饺子,历来不分主仆,全家一起动手。破五煮饺子还有一个习惯,如果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必须说“挣了”,以取个吉利。有些心灵手巧的女主人,把包饺子当成一种艺术创作,会把饺子包成胖嘟嘟小肥猪的样子。有的还要捏上几个圆形的盒子,意味着新年一切都圆圆满满。

  有一些人家还讲究在这一天把过年积攒的垃圾倒掉,名曰“送穷土”。反映了老北京人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心理。

  这一天还是燃放鞭炮最集中的一天,人们希望通过燃放鞭炮,在新的一年里破除各种晦气。

  过去-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正月初六 买灯碗儿等待顺星

       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初六也是送“穷神”,祭“厕神”。送穷神需要供煎饼,扎纸车,有干粮有交通工具,穷神就走了。厕神要来检查卫生,所以要清理厕所。

  

       正月初七 人日

       被认为是人类先祖之日,古代是吃鱼生。鱼生,类似今天日餐的生鱼片,取意生生不绝,子孙绵长。北京在古代不是产鱼区,就有吃春饼的习俗,因为“春”字有人日元素。

 

       正月初八 顺星

       群星聚会,需要祭祀,本命年的人尤其要顺星。黄昏时用纸捻蘸油点燃,从厨房到院子,做一溜,人间灯火与天上诸星相对应,一说需要燃灯108盏。

 

       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生日

       禁止屠宰,以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全家需祭拜。

 

   正月十三 开始点灯

   叫散灯,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门都燃灯,以除不祥。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商家举办焰火会
        除了以家庭为单位放鞭炮外,老北京的春节还有一个放鞭炮的大节目,就是在元宵节期间,商家举办的焰火会。城内的南货店、绸缎庄、糕点铺等各大商号为了招揽生意,招揽主顾,纷纷举办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商店铺户、城里城外张灯结彩,赏灯看戏、火树银花,所以这“上元节”也叫“灯节”。

          著名民俗学家常人春先生介绍,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唐代中国的元宵节为期10天,所以要狂欢10昼夜。常人春记得,他小的时候,每逢元宵节,北京可谓万人空巷,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书生学士还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观灯。据史书记载,其中最繁华、规模最大者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最重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据著名民俗学家高巍回忆,老北京最热衷于挂花灯的是店铺,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供人观赏。有传统的纱绢、玻璃、羊角灯及西洋灯款式之别。上面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红楼、水浒、聊斋、精忠传、三侠五义等,或花卉(兰、菊、梅、竹),或飞禽走兽(鸾、凤、龙、虎、虫、鱼)等熚薏谎丈鲜美、妙态传真。早年地安门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铺,还经常搞冰灯展览,惹来大批群众围观。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并有茶楼酒肆供游人饮宴作乐。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上元夜,无论官宦贵人、平民百姓均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商户趁机将商品降价促销,老百姓既看了花灯又可以借此机会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市面更有临时商贩售卖“走马灯”、“吉利灯”、“气死风灯”以及狮、狗、羊、兔等动物形象的纸灯,供人购买。儿童们纷纷提着买来的灯笼四处游逛玩耍,形成提灯逛灯之景。

 

各个店铺均自发地挂出各种花灯,有的还挂出灯谜,猜中的奖赏一些鲜果、小吃等物。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常人春介绍,老北京人每逢元宵节吃元宵的数量比现在多,而且不论社会等级,只要家中吃得起的,都要大量吃。北京做元宵的老字号,有“稻香村”、“宫颐府”、“溢鑫府”、“聚庆斋”、“正明斋”等一大批,其中稻香村更是从1895年落户北京就开始出品元宵,其元宵至今仍然是手工摇制的。元宵与春节的饺子不同,并不是作为主食食用的,是晚上一种调剂口味的小吃,清代旗人的家庭还会做几样点心配合元宵一起吃,比如野鸡丝炒水疙瘩就是一种咸菜。同时元宵也是送礼佳品,起到沟通感情的桥梁作用。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外,老北京还讲究吃一种干菜馅饺子。所谓干菜,就是把新鲜的蔬菜晾成菜干,包饺子的时候,用煮肉的肉汤把干菜煮一下,发起来,然后再做馅。干菜馅饺子别有一番风味,但是“文革”以后,元宵节吃干菜馅饺子的风俗,在北京就不大时兴了,现在基本绝迹。

        “烧火判儿”也是旧时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绝迹京城。常人春介绍,“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惹来大批群众围观。但是“火判儿”一般不与冰灯同时展出。老北京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京城最有名的。北京最后一次“烧火判儿”是1950年在北海公园。

 

          正月十六 “走桥摸钉”

 

 

         妇女们在晚上着白衣,凡有桥处,头人拿香开路,后边结伴而过。叫“度厄”,也叫“丢百脖”、“走百病”,据说这样一年可以不腰腿痛。北京还有摸钉活动,每到元宵节,妇女就会来到正阳门,摸一摸正阳门上的铜门钉。“钉”与“丁”同音,此项活动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里人丁兴旺。也有据说摸正阳门门扇上的门钉能生子。

 

     正月十八 收灯。

     传统元宵节一般到此结束。

     正月十九 阉九节

     传说忽必烈要收丘处机为女婿,丘处机是出家人,为了不放弃信仰,就于这一天自宫。传说丘处机会在这天回人间巡视,但变身为童女或乞丐,因此北京习俗是正月十八夜起在白云观外等丘处机,一旦看到形迹可疑的女孩或乞丐,大家就会蜂拥上前跪拜。

 

         正月二十九至三十 雍和宫打鬼

 

 

 被认为是北京春节的最后一天。

 

参考:

http://www.6eat.com/CyclopShow.asp?NewId=9821&classid=2&pageNum=3

http://bbs.soufun.com/1010187111~-1~9586/98872759_98872759.htm

blog.zol.com.cn/926/article_925949.html

 blog.sina.com.cn/s/blog_4dc9328401008if3.html

http://www.thefirst.cn/22/2008-02-06/183321.htm

 

喜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