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tillH2ORunDeep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来了,司徒雷登。 (图)

(2008-11-19 19:03:01) 下一个

>



图-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这是燕大校友向老校长献花。


文革前上过学的人,恐怕都记得毛泽东的那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据纽约时报
报导,这位在40 年代曾担任过美国驻中国大使,及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先生的
骨灰,在本周得以按他生前的愿望,在他出生的城市杭州安葬。

记得在文革刚开始时,一位好友把他母亲40年代的燕京大学的毕业照片付之一炬,
因为在毕业合影照片中间的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先生。这张照片在那时可能会
给全家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多年后,当燕京大学的校友第一次聚会时,他母亲很
为失去那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而痛感遗憾,我们也都为红卫兵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
而痛心。

Once Denounced by Mao, Now at Rest in China
By DAVID BARBOZA,Published: November 19, 2008

上海 - 1 949年8月2日,美国在共产党将要在北京夺取政权的前夕,召回了其驻华
大使,司徒雷登,一位受人尊敬的传教士,教育家和外交家。

毛泽东,两个月后上台的共产党领导人,谴责司徒雷登为一个美帝国主义失败的象
征。司徒雷登的离开有效地结束了美国与中国的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外交关系。
 
司徒雷登先生于1962年在华盛顿去世。他在遗嘱中写下,希望他的遗体将有一天能
埋葬在中国。他于1876年在中国出生,是基督教传教士的儿子,他帮助建立了中国
著名的大学,但他已不再受欢迎。

几十年来,来自北京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但是星期一, 在他去世46年后,经过多年的对于这种埋葬可能会带来的政治影响的
敏感的谈判,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安葬在东部城市杭州附近的公墓。

星期一,为司徒雷登先生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纪念仪式。出席的中国和美国官员包括
杭州市长和美国驻华大使Clark Randt Jr.,还有一些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校友,这所
大学是司徒雷登先生帮助创立的。

“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试图完成这项工作,”已退役的74岁的将军John Fugh 说。他
的父亲曾是司徒雷登在中国时的一名亲密助手。他一直在努力实现司徒雷登的埋葬
在中国的遗愿。 “现在,经过近半个世纪,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

Fugh先生 ,现在是一个中美倡导团体,Committee of 100,的负责人,多年来对
多名中国官员,包括习近平,一名政治局常委新成员进行呼吁。中国终于对这种长

期以来的请求给予了答复。习近平,党务专家们期待他会成功地取代胡锦涛主席在
2012年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曾在上海和邻近的浙江省担任党的负责人,杭州位于
浙江省。

之所以要经过几十年来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原因是因为毛泽东在1949年8月18日写的
一篇文章,名为“别了,司徒雷登! ”在文章中,毛泽东把司徒雷登称为“彻底失
败的美国侵略政策的象征”,指责美国支持与共产党打内战,1949年后逃到台湾的
国民党及其领导人,蒋介石。

这篇文章被列入中国的教科书,所有的中国儿童到今天都还在背诵。

尽管尼克松总统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开放,恢复外交关系,美国与中国之间的上万
亿美元的贸易,中国的高级共产党官员都不会对毛泽东提出的这样一个难忘的声明
表示明确的立场。虽然毛泽东的许多政策长期以来已被抛弃,执政党仍然在宣传他
是现代中国之父。

司徒雷登先生自己的历史是一个展示美中关系的窗口,从晚清到共产主义的崛起。
 
司徒雷登出生、长大在杭州,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在11岁时与他的父母移居美
国,最终获得了联盟神学院学位,于1904年回到中国。

在接下来的45年中,他作为一个传教士和教育家,在杭州,北京和南京工作过。他
从富有的美国人中筹款,包括创办时代和生活杂志的Henry Luce,并于1919年创立
燕京大学,一个基督教机构,并担任校长。其田园诗般的校园现在是北京大学的校
址。

历史学家们说,司徒雷登先生推动中国的改革,领导抗议日本对中国北部和东部的
占领。由于他的立场, 他在珍珠港事件后被日本人关押在北京,到1945年才被释放。
 
一年后,他被任命为美国驻中国大使,当时美国在支持国民党,后者在发动一场与
共产党人的激烈内战。

司徒雷登是最后一位在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前美国驻中国的大使。直到1973年,尼克
松推动重新与中国建立关系, 美国在北京开设了外交联络处。

司徒雷登在1949年返回华盛顿,后患中风,影响了他的活动。他的妻子在1926年去
世,被安葬在近燕京大学的地方,他的父母葬于杭州。

Fugh将军说,司徒雷登在华盛顿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受到Fugh的父亲Philip Fugh
的照料 。 Fugh先生是司徒雷登的长期助理;他与家人从中国移居。

争取司徒雷登安葬在中国的努力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司徒雷登的孩子曾尝试,
但未能说服北京让他的遗骸埋葬在那里。他们故去时,没有留下继承人。Philip Fugh
于1988年去世,争取司徒雷登安葬在中国的努力也失败了。

Fugh将军说,司徒雷登的骨灰多年来被保存在他父亲卧室中的一个金属骨灰盒中。
后来,被转移到一个阁楼。

但去年在会见了习近平后,Fugh将军说他得知司徒雷登在杭州的埋葬已得到批准。
 
司徒雷登的骨灰通过美国外交渠道被带到上海。星期一在杭州入土安葬。燕京的
校友们演奏了“星条旗永不落”和“奇异恩典”(The Star-Spangled Banner and
Amazing Grace)。

“这是一个经过半个世纪实现的承诺,”Fugh将军周三表示。 “现在, 司徒雷登
大使和我的父亲可以安息了。”

http://www.nytimes.com/2008/11/20/world/asia/20china.html?_r=1&ref=world

司徒雷登魂归杭州 昨骨灰葬于半山安贤园(图)





2008-11-18 08:30:38 来源: 浙江在线(杭州) 
  核心提示:他,中文名叫司徒雷登,曾因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在
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的名气比在他的祖国美国还要大。回到中国安葬,是他的
遗愿,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浙江在线11月18日报道 他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昨天,他的
骨灰葬于半山安贤园。

司徒雷登 魂归故土

杭州耶稣堂弄是一条隐匿在市中心的小弄堂,紧贴银泰百货,平时来往的多是赶潮
流的年轻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位和中国大有渊源的美国人曾出生在这里。弄堂
里的银杏和榉树曾见过他小时嬉戏的身影,藏在住宅楼群中的那幢两层小楼作为他
的故居已于三年前对公众开放。

这个美国人的名字叫司徒雷登,曾因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在中国家喻
户晓,他在中国的名气也因此比在他的祖国美国还要大。

昨天上午,杭州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肃穆中进行。回
到中国安葬,是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

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
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墓碑上只简单写着:司徒雷登,1876─
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少年时期的司徒雷登,能说一口流利的
杭州话,也曾和小伙伴玩耍在西子湖畔的坊间里巷。1887年,他回到美国接受教育。
1904年,他再次来华后的第一站仍然是杭州,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又一次成为他新的
起点。之后三年半里,他先后在杭州及周边地区传教、到教会学校任教。此外,司
徒雷登还参与了之江大学的筹建工作。1919年,他成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并主持
燕大校务工作达27年,1946年~1949年他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946年,司徒雷登先生
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并拿到了象征荣誉市民的金钥匙。如今,这
把钥匙还静静地躺在耶稣堂弄司徒雷登故居。

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约翰是位牧师,1869年来到杭州并开始在此传教,直到1913年
去世。他的母亲玛丽随丈夫来华后,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创办女子学校。夫妇二人
和司徒雷登的一个弟弟都葬在杭州九里松墓地。司徒一家和杭州可以说是结下了不
解之缘。

西子湖畔出发见证历史风云

正是从杭州出发,司徒雷登先生见证了上个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中华大地的一系列风
云变革。著名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价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他
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
估量的影响。”

1949年,司徒雷登先生回到美国后患上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
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时隔46年之后,这一愿望
才终于得以实现。

昨天上午,司徒雷登先生骨灰安放仪式上,司徒雷登先生秘书傅泾波的后人、美籍
华人傅履仁老先生这样说:司徒雷登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回到
中国是他最后的心愿。今天,中美关系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了相互理解和尊重
的基础,求同存异。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这样说:中国是司徒雷登先生热爱的国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
又回到这里,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他相信教育是加深两国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变化,他一定会非常高兴。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这样说:今天,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
国人民在文化、经贸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钱江边,西湖畔,这位杭州出生的美国名人,终于在杭州安息,在杭州历史上留下
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

满口杭州话最爱杭帮菜

参加骨灰安放仪式的中外友好人士中,几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最引人注目,他们是北
京、上海、杭州等地燕京大学校友会的代表。

燕京大学校友会北京校友代表国仲元老先生把一捧洁白的百合花轻轻放在了墓碑前:
“老校长,您安息吧。”

杭州校友代表姚林杰老先生则和记者谈起了流传在校友中的“司徒轶事”:“司徒
雷登先生是个杭州通,杭州话说得比英语还要好,后来学着说上海话、宁波话、苏
州话都带着杭州腔。他在杭州时总要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去吃饭,看看嘛蓝眼睛高
鼻子的,点起杭帮菜来有板有眼,把伙计都能听得愣了: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
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这些话不是杭州人都听不大懂的。”
(注:“件儿”指五花肉,“木郎豆腐”指鱼头豆腐,“熬稍”是快的意思)。

“司徒雷登先生总说西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这里就是他的故乡。今天,他总
算回家了。”姚老先生感叹着。

新闻附件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
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
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6年,司徒雷登的独生子杰克也在杭州出
生。1908年,应南京金陵神学院聘请,司徒雷登携妻儿离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
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
http://news.163.com/08/1118/08/4R14FDUF00011229.html

司徒雷登个人履历(维基百科)

第二代美国传教士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1876年6月24日,他出生于
杭州城北部天水桥畔耶稣堂弄天水堂旁的传教士住宅。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
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他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
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
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
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

创办燕京大学
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
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
一所宫殿式的美仑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
邓之诚、郭少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
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
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
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
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甚至亲自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抗日
口号。

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
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和华北地区英美人士一同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
(长老会乐道院),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释。这期间燕大也被迫迁往成都,借
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
直到离开中国。

关键时期的美国驻华大使
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任期恰好是整个国共内战时期(1946年-1949年)。
同时仍担任燕大校务长之职。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
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不过,作为一名外交界的新手,却要应付当时复杂的
国内外局势,一厢情愿地希望能将二战结束后的中国引向和平建设的方向,当然,
他的努力既不可能被国共双方所真正接受,也未得到美国政府的信任。[1]一些评论
认为,司徒雷登在政治方面过于天真,是一个失败的外交家。

1949年4月,共产党军队攻占南京,他没有像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大使一样随国民政
府南下广州,而是坚持要留在南京美国大使馆。直到8月2日,司徒雷登才被迫离开
中国返美,随即退休。据说在他离开中国前夕,曾经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秘密接触,
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
行。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
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曾经被收入中学
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因此在1949年
后成长起来的中国大陆人中,普遍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

回到美国后,他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后来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
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
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不过他在杭州的出生地已经作为文物得到了
保护。

历史评价
在中国,由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他长期被公众认为是美国侵略中
国失败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
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
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著作
《新约希汉英辞典》(Greek-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918年).
《在华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

参考文献
 邵玉铭:《传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哈佛大学东亚研
究学会
参考书目
邵玉铭:《传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哈佛大学
东亚研究学会,哈佛大学出版社, 1992
Philip West:燕京大学与中国-西方关系(Yenching 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 1916-1952) (美国麻省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 1976年)
司徒雷登: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司徒雷登, 1946-1949 (Westview
Press 1981), ISBN 0-86531-157-9.
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在华传教士和大使生涯的
回忆录
司徒雷登:《新约希汉英辞典》(Greek-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18年)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4册,北京,1969, p. 433-440.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司徒雷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