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 3+1
作者:阿随
2008年3月3日
儿子Michael 在 East Ridge 小学已经三年了。
三年前,因为我的工作调动,我们从美国大西洋岸边的新泽西州搬家到了太平洋岸边的西雅图地区。等到安置妥当,儿子入学时已经是学校开学一个月以后了。虽都是一年级新生,儿子的同学们很多原来都在一起上幼儿园和学前班,已经很熟悉。作为“插班生”,儿子第一天上学时特意要我请假送他去。
开学不久,小朋友们的友善和儿子的交友能力就有了结果:开始有他同学的家长往我家里打电话,说希望能让他们的孩子和我儿子一起玩。(在美国,同班同学虽都住在一个“学区”,但一般还都有些距离,不开车是无法到另一个同学家的。安排一个时间让两个或几个孩子一起玩叫“ play date ”。)
我们初来乍到,正担心孩子没有朋友,同学的邀请于我们正是求之不得,当然接受,但一发不可收拾。儿子学习优秀,待人礼貌,又性格开朗,很快就成了他们班的小“核心”。想和他“ play date ”的邀请多的我们经常安排不开,有时甚至碍于情面而只好停掉他的游泳队训练,到小朋友家或请小朋友来玩。因为儿子的朋友,我们也和几个美国家庭成了很好的朋友。
最要先写的就是 Lehmann 一家人了。他们家有个三胞胎兄弟,分别叫 Spencer, Matthew, 和 Reilly 。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又高又大的德国后裔,叫 Tom ,在一家银行作副总裁。他们的妈妈 Cathy 是一个小巧的爱尔兰后裔,在家中作全职太太。在生了三胞胎儿子后,他们想再要一个女儿。这可有点“冒险”,因为从概率上讲生儿子和生女儿的几率各占一半,但 Tom 用他金融业上必备的概率和经济学理论一算,觉得用再增加一个儿子的 25% 的机会风险,获得一个得到女儿的 50% 的几率是值得一搏的,于是说服了太太 Cathy 又生了一个 --- 还是儿子,取名 Colin 。这样 Lehmann 一家总共有兄弟四个。
不知生理学上对于三胞胎受孕过程怎样的解释,其中,老大 Spencer 和老二 Matthew 从长相到性格都十分地相像,都是较憨厚内向,喜欢下国际象棋和读书, Spencer 甚至得过华盛顿州国际象棋少儿组的第四名。而老三 Reilly 则各方面都与他的同胞兄弟十分不同:他性格活跃外向,喜好各种运动,也爱在人群中出头充当领导。三胞胎和我儿子同岁,都在 East Ridge 小学,Matthew 和我儿子在一年级同班,Spencer 和我儿子在二年级同班,他们经常和我儿子一起玩。
三胞胎在娘胎里就要抢营养,抢蹬腿伸胳膊的空间。出生后又要抢吃奶,抢让爸爸妈妈抱,总之已经争抢了他们的“小一辈子”了。我儿子本是他们共有的朋友,也成了他们争抢的对象。原来是 Matthew 在一年级和我儿子同班,才开始了我们的交往。但 Michael 只是 Matthew 的朋友是不可以的。好在二年级时,儿子又和 Spencer 同班了,这至少使得在有 Michael 这个朋友上,Matthew 和 Spencer 拉平了。可能是性格相投,儿子最喜欢一起玩得却是 Reilly ,这就引起了他们家许多的内部矛盾。Matthew 对我儿子最忠实,他把 Michael 视为他的兄弟,而他真正的兄弟在他眼里是竞争对手。为了笼络住 Michael ,他可以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拿来给 Michael ,并不惜用他七八岁的计谋来离间 Michael 和他那两个兄弟。他感情内向而细腻,他可以观察我儿子的喜好而投其所爱。他到处去找姚明的卡片送给 Michael ,甚至说动他爸 Tom ,在火箭队来西雅图和超音速队比赛时,专门带(而且只带)他和 Michael 去看姚明比赛。
Spencer 自知在性格上不太合我儿子的口味,就独辟蹊径,一方面在圣诞节时说服他妈 Cathy 为我儿子买了一个电子游戏机(我们一向不主张 Michael 玩,所以也不给他买),另一方面,竭力要培养 Michael 对于国际象棋的兴趣。他还非常有城府的在恰当的时候说他兄弟的坏话:Reilly 和我儿子都喜欢篮球,他们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双方的家里都经常打。有一次我夸 Reilly 打得好,Spencer 就悄悄对我说:“ Mr. Li, Don’t you think Reilly is more like a ball-hugger than a player? (李先生,您不觉得 Reilly 与其说是个打球的,不如说更是个抱球的?)”我差点没忍住笑喷出来。
就像成年人之间,感情的付出也没有绝对的公平。不管 Matthew 和 Spencer 怎样地用心计,孩子天然的真性使得还是 Reilly 和 Michael 玩得最好。我儿子很懂事,每次当 Matthew 和 Spencer 要他确认谁是我儿子最好的朋友时, Michael 都会说:“ You both. ”。但玩起来,该和谁玩还是和谁玩。
除了 play date ,他们还经常在对方家里过夜,叫做 sleep over 。三兄弟来时,一般是周末,我们会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吃晚餐,再放一个电影。然后就要督促他们洗漱,铺睡袋,安排他们和儿子进儿子的卧室,再为他们熄灯。但要真的等他们入睡,那要几个小时以后。四个八岁的男孩子的噪音,简直可以把我的房子拆掉。当然,如果他们安静得太早或太快,则更加可疑。
有时白天的 play date ,我们也会邀请他们的小四 Colin 一起来。他平时在家没人玩,因为哥哥们都嫌他小,不带他玩,来我们这里后,他可以和我与他同岁的女儿一起玩(当然要在我的监视之下,即是他只有五岁也要防着他的任何非分之想)。而这个时候最快乐的是他们的父母 Tom 和 Cathy 。尤其是 Cathy ,平时为四个儿子忙得团团转,都没见过她头发整齐的时候。她和 Tom 把孩子交给我们后,是一种临时的解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时间过一个安静的周末。
密切的往来使得三胞胎兄弟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他们看 Michael 可以用筷子吃饭(其实也用不好,只不过是在那根本不会用的三兄弟面前显示罢了),就也想学,于是我就特地从中餐馆讨来了教美国人用的筷子 --- 把一双筷子用皮筋绑成了一支有弹性的镊子似的东西,给他们用,可那东西太好用了,靠那个更本学不会。我就专门到“大华 99 ”中国超市买来筷子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全家。
再有就是食物,大华 99 买来的月饼,烤鸭(准确地说是港式烧鸭,尽管英文都叫做 roast duck )都是他们的最爱。只是那哥儿几个胃口都太大,比试的心理再加上新奇的食物,使得我们每次月饼都不够吃的。我只好专门把给女儿的那一份留出来,再给他们。如果用美国食品招待他们就好办多了,从 Costco (另一家类似于北京山姆俱乐部的仓储式超市)买来的半成品的 chicken nuggets 和炸鱼往烤箱里一放,十五分钟后就可以喂饱几条小饿狼。每每我都感慨 Tom 养活这样一个家庭是多麽不容易。作为银行的副总裁, Tom 的年收入应该在二十万美金以上,但看他开的车,看他那不修边幅的仪表,和他家里的摆设(房子是很好的,也在最好的学区),你很难把他的样子和他的职位联系到一起。只要看看他这四个儿子也就不难理解:每个儿子都参加至少两种课外活动,游泳,篮球,棒球,象棋,数学俱乐部,每一个每周都要一两百美金,可他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四个。再加上吃饭,他们家最小的 Colin 都不比我少吃。我们过意不去,每次我儿子到他们家玩的时候都要带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食品。 Cathy 很心细,她体会我们的好意后,很真诚地说 Michael 都快成“ the Fifth of Lehmann’s ( Lehmann 家的第五个儿子)了,再多养一个对他们来讲不算什麽。
难得的是这几个男孩子在一起互相比着,学习都很好。 Michael 和 Reilly 都是平衡发展,从学业到各种活动都名列前茅。Matthew 和 Spencer 则是在阅读上特别突出。Michael 和 Spencer 在二年级同班时, Spencer 的阅读水平一直在 Michael 之上。当我儿子读到 Level U (从低到高按字母排列)时,他后面的一个孩子只读到 Level Q ,而Spencer 在他们班的书架上已无书可读了。有一次Spencer 到我家来玩,带来一本《哈利 . 波特》,我拿起来翻了翻,头一下就大了,赶紧放下。
在他们二年级时,他们一起去考了华盛顿州的 Gifted Program (类似于中国的重点班),可贵的是他们学校五个考上的,三兄弟加我儿子就占了四个。但到了决定去不去的时候两家都犯了难:三胞胎都说看 Michael 的, Michael 要是去重点班(不在他们现在上的小学了)他们就去。但他们的妈妈 Cathy 另有打算。 Cathy 私下告诉我们,三兄弟里, Reilly 的性格决定了他总是当头的,另两个老被他压着,得不到机会,因此想借着上重点班把他们三兄弟分开,所以她想让 Reilly 继续留在他现在的学校,而让 Spencer 和 Matthew 去另一学校上重点班。那末无论 Michael 的决定怎样,她都需要我们配合她给三胞胎一个说法:为什麽有人不能和 Michael 上一个学校。我们问 Michael ,要他自己决定。他倒简单,只想和 Reilly 在一起。我们告诉 Cathy 后,她觉得 Michael 和 Reilly 各方面都不相上下,性格也相投,于是一面悄悄告诉 Reilly 他将和 Michael 一起留在原校, 一面告诉 Spencer 和 Matthew 他们三个加上 Michael 有兄弟四个,因此一边分两个公平合理,而且 Michael 还会和他们有 play date 。现在四个孩子在两个学校里已经快一年了,他们的友谊如旧。
美国学校也就罢了,但我儿子周末上中文学校,也会带回他的学校去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奖品,也不免显摆一下他那仅会写的几个汉字,于是三胞胎兄弟就也要 Cathy 送他们去中文学校。 Cathy 和Tom 也有意让他们接触一些汉语,为中国时代的到来作些准备。难处是像其它事情一样,三兄弟非要和我儿子一个班,不要去专门为美国孩子开的班。可我儿子的班是用汉语授课的,他们根本听不懂。没办法, Tom 只好答应他们每人可以再得到一个新的游戏卡,但要去给美国孩子开的中文班,才算作罢。
三兄弟来玩的时候,也是我女儿最开心的时候。虽然男孩子们的游戏她参与不进去,可三兄弟一来就要热闹得多,爸爸妈妈也比平时管束得少,偶尔哥哥们带她玩的时候还都 play easy on her (让着她),她得到了更多男孩的娇宠。有一次儿子幻想说他要带着妹妹和三兄弟去北京玩,他妈妈说不行,因为不放心。 Michael 说等他们成了 teenagers 的时候就可以了吧,我赶紧说:“那时就更不行了,那不是把我的娇女送到狼群里了吗?!”
尽管前边一直忍着。
这文章很有看头哦。
你对孩子们的关心不仅只停留在个性品德的关心上(就像中国传统家庭里的父亲)甚至深入于游戏娱乐的片刻欢乐中,所以他们服你会同你说心理话。就就是无代沟的父子(女)关系了,很值得的努力。相信你也乐在其中!祝贺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