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瑟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吹牛宝典 - 古典音乐篇

(2008-06-12 07:31:11) 下一个

近来略有闲心,看到<<素不相识>>的BLOG,很想学习如何吹牛,博音乐爱好者们一乐。

引子

最近我开始读一本旧书。 这本书在我们家可是有年头了。

那是在 1985 年夏,我刚出国不到一个月,英文糗的一塌糊涂。逛旧书摊看到这本“ The Bluffer's Guide to Music ”。当时不知“ Bluffer ”是什么意思,只知“ Guide to Music ”是音乐指南。我对音乐的喜爱在襁褓里培养出来的,自诩颇有点造诣。 所以对这类图书资料十分在意。看到标价只要十加分 ( 加拿大的刀那时只值 0.74 美国的刀 ) ,比一个鸡蛋还便宜,急忙买下来。回家路上那个得意劲儿,真是无法描述 ( 本人是文才贫农 ) 。 到家一查英文字典,原来“ Bluffer ”是“吹牛皮之人”的意思,一腔热气顿时泄了个干净。连书皮都没翻开就把它扔到一边去了。

二十多年过去,不知怎的,竟然还没丢了它。大概是因为它藏在那些专业书堆里,每次搬家都被它蒙混过关了。近来好奇,把它拿来瞧瞧,立时便被它粘住了。现将其中精彩段落与小乐队的各位“西施”分享。今后我们乐队爬梯,各位皆能以“专业音乐评论家”的姿态,自信自豪自尊自在的面对“喜儿”侃侃而谈。

您几位都是令普通才子九十度仰视的超级才主,说话著文经常一块石头打好几只鸟外带兔子狐狸什么的。受小乐队的多年熏陶加上本书的启发,明儿可得给我们写本 << 吹牛宝典 - 中国民乐篇 >> 。

<< 吹牛宝典 - 古典音乐篇 >>

前言

如果看看寻常的人群横截面, 98% 的人 ( 剩那 2% 不是聋子就是在押 ) 在至少 25% 醒着的时间不得不听听音乐。而在这 25% 之中,只有四分之一想了解点相关技术或对其隐晦的历史感兴趣。

再看看寻常爬梯的人群横截面,每一个人在结识一名“音乐评论家”之初,立时三刻的反应是急切地努力地证明自己更为合适该职业。只可惜缺乏弹药及自信,口不从心。其实,音乐评论家见到赛车手和牧师时,也深有同感。

所有的人 ( 有些人不算 ) ,当被询问到的时候,都表示愿意多聊聊音乐,假如知道该说什么话的话。他们一致同意聊聊音乐是一种艺术,很可能比听听音乐需要更多培育和更高修养。 他们还一致主张 ( 在美酒佳肴地热情怂恿下 ) ,一本实用的吹牛指南是非常必要地!

本书写作之目的不是要象暗投明珠那样鬼鬼祟祟地塞给您广袤精深的音乐知识。 恰恰相反。 任何一个吹牛专家都知道,处世之道在于以最少的内涵发布最长的演讲,充分利用华丽的辞藻,冗赘的句式,和深沉的停顿。 本书也不像那些音乐杂志,是为别的评论家和专家而作。他们早已深谙此行奥秘,无需帮助。

像音乐这种广袤精深的话题,其实不需要知道全部日期和理论 ( 如果您非要全知道,我绝不反对 ) ,就可以轻易拈来。重要的是作好表面文章:微妙的眼神似乎已然洞悉内幕,轻蔑的口吻掩盖着狂热的崇拜,偶尔再迸出几句隐涩的行话。本书就是要悄悄地绕到音乐的身后,以最友善美妙的姿态,在它背上戳一刀。充分汲取本书精髓吧!这是您从一个天真善良的音乐爱好者迈向尖刻恶毒但极为成功的吹牛专家的第一步。

下一篇: 温柔的艺术
吹牛宝典-古典音乐篇(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