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世界

“蟋蟀哥周游列国记”是自己写的旅游“报告”。里面是蟋蟀旅游过的二十几个国家的游记,介绍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也展示了大量的照片。
正文

随笔-马丁.路德和奥古斯丁修道院

(2004-04-09 04:50:26) 下一个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马丁.路德,德国人引以自豪的宗教改革家,关于他的事迹至今还被人传唱着。他的改革之举影响着当今近6000万的新教徒,其中在中国有800万。2004年3月我参加由德国“中国中心”举办的19次学术研讨会( 议题:中国城乡差距研讨 )时,有幸在奥古斯丁修道院住了两天,在这所修道院路德做过6年的修道士( 1505 - 1511)。下面我就以看图说话的方式简单的对这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与他名字紧紧相联两个地方做一些介绍。

从家驱车西进150公里便来到了图林根州的州府爱尔福特( Erfurt ),爱尔福特被称为路德城,这个城市对于看过电影马丁.路德的人来说并不陌生,电影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是Erfurt。下了A4高速公路很快就进入了市中心,奥古斯丁修道院位于市内奥古斯丁街10号( Augustinerstr.10 )。上图1,是修道院的模型。图2,是我的房间(209),里面有暖气,写字台,衣柜,带浴室的卫生间,跟其他修道院的住所一样,这里是没有电视的。当然以前修道士的居住条件没有这么好。那时在这里修道的人是不许笑的,谁笑将会被惩罚。图3,是修道院内院,当年修道士死后都葬在这里,如今墓地已经被草地代替。中世纪的人们如果想成为修道士是要经过严格挑选的,首先检查身体,然后要“实习”。在“实习”期间许多人无法忍受修道院里的清苦生活和严格的戒律而放弃了修道生涯,马丁.路德坚持了下来。图4,通过“实习”后便可以正式的作为修士了,成为修士是要有一个仪式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的“收弟子”仪式就是在这个房间进行的。这个房间是不能随便让人进的,在“中国中心”的努力下我们才有幸进入,房间中有一个柱子,这是整个修道院屋内唯一的一根柱子。

也许有读者对于修道院和教堂之间的关系弄的不是很明白,我这里简单作个介绍。在欧洲的中世纪形成了许多教团( 也有称修会 ),这些教团都以自己的清规戒律为生活准则,修道也有自己的一番境界。就象我们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一样,佛教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中国的道教也分有许多教派,如正一道,全真道,太一道和真大道,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等。每一宗派在同一个宗教下有各自的追求。在西方也是这样,比较著名的教团有奥古斯丁,多美尼加,弗兰西斯科,耶酥会等几十个之多,许多教团的名称是以教团缔造者的名字命名的,比如奥古斯丁,多美尼加等。这些教团是得到梵蒂冈承认的,他们修道的场所我们称之为修道院。

上图2,这是奥古斯丁修道院中的“十字走廊”,每天修道士们要跟着一个背十字的人在这个四方形的走廊里走,“十字走廊”由此得名。“十字走廊”是非常严肃的地方,必须保持绝对肃静。从图2中能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关门,那个门里的房间就是“受戒”屋,路德也是在那里受戒的。

上图3,这是修道院里的会议室。德国内政部长西利曾经在这里开过一次会议,会后他感慨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给我感觉最好的会议室!”。会议室两侧是书架,这里的书只能供给受权的学者翻阅。上图4,这是马丁.路德的手迹,有人认为那是他为讲课准备的注解。

修道院内的藏书很多,修道院在二战时被盟军炸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重建后的修道院,修道院内的书籍在战争中被人们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得以保存了下来。上图2,展现了修道士们用餐的情景。上图3,这是修道士们的床铺。在修道生活中除了咏诵经文外音乐属于他们第二大精神生活,那个时期修道院对于音乐的发展也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丁.路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1505年在爱尔福特大学修完硕士。他父亲期望他能成为一名律师,继续修读法律时,在一个大雷雨天路德差点被雷电劈死,他认为这一定是主的受意,因此路德毅然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准备用最清苦的生活来表示自己对主侍奉的诚意。就这样,路德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途,也许他根本没有想到,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中他对世界的冲击是如此之巨!

上图1,这个院子大家应该很熟悉,好莱坞去年就是在此拍摄的电影马丁.路德。当路德第一次敲响修道院的门想成为一名修道士时,他跟其他人一样要走过那条狭窄的小巷通过一个小门进入修道院。我们可以在上图2中看到那个小门。1509年路德在威登堡大学修完了他的圣经学士学位,当时欧洲还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梵蒂冈要修彼得大教堂,这些费用当然不会加在贵族身上,倒霉的还是老百姓。欧洲中世纪的平民所过的生活我们是无法想象的,甚至贫穷的没有衣服穿。就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教会还拼命地出售“赦罪符”。赦罪符的功能相当可笑,活人可以给死人买,也可以给活人买,钱给的多赎的罪就越多,可以逃避地狱狱炼之苦,愚昧的老百姓卖光一切都要去换取一份赎罪符。

禧年去梵蒂冈朝拜也是赎罪的一种方式,1510年路德去了罗马。当他看到教会的极度奢侈和朝拜的贫苦百姓后,他被震撼了,开始怀疑梵蒂冈的宗教体制。当他回到爱尔福特时,修道院的主持约翰.冯.斯道皮茨( Johann von Staupitz )送路德去继续修学神学博士。斯道皮茨象父亲一样对路德关爱,他也是路德一生中最敬重的人。1512年,路德完成了学业并在威登堡作神学教授。

在研讨会上,“中国中心”居然请到了爱尔福特大主教Bischof Dr.Joachim Wanke为我们作演说,他的题目是“东德时期的个人感受以及当时的宗教环境”( 图林根州位处前民主德国 )。听大主教说话是种享受,他声音非常磁性,说话平缓却不间断,条理流畅。他发言时全场寂静无声,其中谈到马丁.路德时一句话给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我不认为路德是想分裂教廷,他只是想革新”。从这句话中能深深体味出,天主教对路德宗的看法。上图4,二战被炸毁的建筑残部。

上图1,是爱尔福特大教堂。爱尔福特是座极具文化色彩的城市。市内随处可见各式特色的建筑,上图2是一个建在小桥上的房屋,这样的结构在德国并不多见。在意大利的维罗纳见过,在德国到是头一回。晚餐后,大家兴步街头,街灯把整个城市装点的象童话世界。城内有很多特色的小酒吧,冬天进去喝杯咖啡,夏天灌两杯啤酒不能不说是种享受:) 第二天修会后,我们前往瓦特堡( Wartburg )。马丁.路德就是匿藏在这里翻译的圣经,下面我们离开爱尔福特,到瓦特堡来看看。

瓦特堡位于Eisenach市,从爱尔福特继续走高速公路A4往西70公里就到了。瓦特堡建于1067年,是由路德维希大公修建。当时他打猎至此,见风景如画于是下令在此处修筑堡垒,起初是用于界定边界所用。1155年,在堡的基础上修建了宫殿,1211年-1228年来自匈牙利的伊丽莎白作为图林根的统治者居住在此,后来伊丽莎白被尊圣。1317年大火毁坏了堡垒,后来重建时新建了南塔和小教堂。1521-1522年,马丁.路德隐匿在此翻译圣经。1777年这里迎来了伟大的诗人歌德,歌德在此居住了整整5周。1983年人们在这里庆祝马丁.路德诞辰500周年,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将他那著名的“95条”钉在了大教堂的大门上。这是针对“赦罪符”来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那时候印刷术已经被著名的古藤贝格发明( Gutenberg ),因此路德的“95”条很快便传播开来,引起了宗教界人士的激烈争论。

美茵茨( Mainz )大主教将路德的“95”条送交梵蒂冈,教皇下谕将路德交由奥古斯丁教团自己处理。约翰.冯.斯道皮茨极力地保护着路德,最后奥古斯丁教团在海德堡( Heidelberg )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路德写了一篇长篇大论与保守势力相辩。面对“异教徒”罪名的压力,路德没有妥协,他的举动感动了许多支持他的平民,武士和宗教界人士。当时的选候弗里德里希 (Friedrich)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路德的,就连年轻的查理五世也清楚这一点。罗马教廷起初不太在意这么一个小小的修道士的举动,没有必要为了路德去与选候路德维希交恶,因此教皇又下诏将路德交当地红衣大主教裁决。弗里德里希一方面受压于红衣大主教,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大学和学术界的压力,再加上自己本生对路德并无恶感,于是开始装起糊涂来。尽管如此,弗里德里希还是讨得查理五世的承诺--在辩论前暂不将路德定罪。

上图均是瓦特堡上的景色,上图2是餐厅,里面的烧鹿肉一绝。

查理五世是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头上的皇冠就意味着维护罗马教廷的重任。在辩论会上,查理五世表现出对路德的极大反感,并多次提醒他收回自己的主张。然而,路德回答是坚定的,他不屈服任何外来势力,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唯独信念”,“唯独恩典”,“唯独基督”观点彻底否认了教皇的权力,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的观点,甚至会被宗教法庭判为异教徒。中世纪对异教徒,巫师的迫害是恐怖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德国的罗腾堡将会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真相。那些刑具和残害异端者和巫师的手段实在令人发指。

辩论会后,路德被判有罪。为了确保路德的人生安全,一些支持他的人在得到弗里德里希含糊的同意后,装扮成强人将路德从马车上劫持到了瓦特堡。在那里路德穿起了便装并蓄了胡须,开始了他翻译圣经的工作。

上图:堡内

上图1,2,是19世纪的作品,是典型的罗马和拜占庭风格的艺术风格。彩色马赛克图案表现了皇室家庭故事和一些宗教故事。这样完美的精品就在伊斯坦布尔也难以得见,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上图3,是小教堂。上图4,是一幅挂毯,图案展现了城堡皇宫内的音乐厅中的场面。城堡内可以拍照和摄像,但是禁止使用闪光灯。

十六世纪的德国可以说是属于教皇的,教权绝对凌架于任何王权之上。就连德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都为教皇所控制,德国大主教都得教皇亲自任命,连皇帝也得由教皇加冕。德国平民每年要向教会缴纳许多的苛捐杂税,就这样还无法满足教会的欲望。通过擅自解释圣经巧立名目的收费更是多如牛毛,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难怪会引起许多人对教廷的不满。马丁.路德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在马丁.路德的改革失败后,一个真正适合资产阶级需求的加尔文宗教改革运动在瑞士发生了。关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我们在这里就不提了。

上图1,2,城堡宫殿内的精美家具。图3,这幅画描写的是路德维希在打猎时站在山峰远眺无限风光,于是决定在此修筑城堡。图4,音乐厅,凡事去过巴伐利亚州新天鹅石宫的人一定觉得这里很眼熟,其实新天鹅石宫内部装饰是以瓦特堡为蓝本修建的。

虽然路德的改革遭到了失败,但改革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路德的宗教改革唤起了两次政治性起义,一次是下层贵族领导的起义,这是代表没落贵族骑士的利益,他们积极支持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争斗,并且提出联合武装起义的建议。起义就意味着血腥,这不是路德的初衷,尽管在路德的一再反对下,起义还是于1522年爆发了。这是一次骑士暴动,企图以武力推动宗教改革,终因临近诸侯的联合镇压而告以失败。由于这样的起义不是路德的本意,因此后来他称这次起义的失败是神的审判。

在瓦特堡内存放的物件不是很多,许多都已经流失了。甚至有些物件是从博物馆里取来的,有的并不是城堡所属。不过物件都是那个时代的。

1524年又发生了一次起义,这次起义的目的已经超出了宗教改革的范围。这是一场“农民暴动”,意在建立一个“千年的太平天国”,这吓坏了路德,他甚至呼吁统治者用“鞭声和炮声”来反对这场革命。从此以后,路德宗的改革就是把已经建立起来的信条,以更好的方式去适应君主专制。不知道毛主席有没有对这段历史做过解释,如果有的话估计路德的分数不会比宋江好到哪去,毛曰:“水浒是本好书,好就好在投降”

上图:骑士铠甲,各种用具和盛啤酒的容器

上图和下图展示了城堡皇宫内的布局,上图为起居室和餐厅。当时德国的选候们过的日子也就这样,实在是无法跟我们中国皇宫相提并论。下图1,2,为棋盘。图3,是餐具。图4,是城堡内珍藏的油画。住在城堡内我想一定不会很舒服,因为城堡是修建在高处,这本生就有很大的空间局限性。城堡中的屋子也非常狭小,由于窗户都采用哥特式,因此采光不足,城堡皇宫当然也有其优点,比如易守难攻,也能居高临下眺望四方。

在城堡的一端,通过狭窄的走廊前面便出现了一个小屋子。就是在这间小屋内,路德翻译了圣经,从此德国人民可以看到自己语言的圣经了。教会失去了它对圣经的解释权,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神秘感。不仅如此,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对发展德国语言文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在此以前,德国没有教科书,自从有了德文版的圣经,圣经一度成为了德国人的“教课书”。人们都可以利用圣经学德语,此前德国人民只能通过教堂里的石像,绘画,以及神甫的传教接触一下艺术和文字。

1525年,路德与Katherina von Bora结婚。卡特琳娜以前也是修女,他们的婚姻砸碎了罗马天主教对神职人员守独身的传统。婚后路德与卡特琳娜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夭折。路德晚年常在晚餐后与家人和客人奏乐欢歌。1546年马丁.路德与世长辞。

上图2,马丁.路德就是坐在这个凳子上,在这个写字台边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凳子下是路德的“垫脚石”,这不是普通的垫脚石,这是一块鲸鱼的脊椎骨。走进这间屋子,感慨颇深,一间陋室也会因为它的主人而永载史册。感慨之余,我也在这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内留影以记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