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终於结束了。在替福特和吉利松一口气的同时,想到这漫长的过程,也让人不得不佩服这场连续剧的主角李书福(吉利创始人和老板)。
VOLVO对于瑞典大众的象征意义犹如茅台酒对中国白酒的标志性作用。所以把VOLVO轿车业务出售给吉利的对瑞典人的心理影响好比一家印度啤酒公司买下茅台公司和品牌对国人的震撼。由此引发的众多疑虑和激愤,来自于工会,供应商,业内同行,中国,瑞典舆论的压力和怀疑,要走完这个过程,其间的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这一年中,四川腾中买悍马腰折了,北汽Konnigsegg收购SAAB 功亏一溃。而农民的儿子李书福走完了全程,带着他特有的眯着眼略带狡黠的微笑以WINNER的姿态完成。
李书福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在于吉利在他领导下的自身发展。VOLVO轿车业务不是谁有钱都可以买的。福特把它卖给吉利的决定性因素我看应该是吉利自己走过的发展路程和面向未来的雄心。这是个开拓型的企业,不是象三菱这样以维持现有市场而苟且的成熟企业。
第二值得佩服的是吉利从融资,洽谈到政府公关一系列过程都能过关斩将,完满完成。这本身就体现了李书福的领导才能和作为创业者的远见,同时更重要的灵活性。吉利能够充分利用非国企的优势,调集各方面的专家人才为己所用(前VOLVO明星经理人PG Gyllenhammar在内),显示出吉利卓越的全局观念。
第三,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公司最出名的海外收购应属联想IBM PC 案例。但那次的背景完全不同。IBM为了在新兴的中国市场建立牢固的业务关系网络,直接敲响联想的门而根本不考虑比联想强许多的其他亚洲品牌如TOSHIBA 和ACER,其战略眼光尤其明显。那是送上门的买卖。而吉利这次是真正凭实力来竞价的。
展望未来,作为旁观者,瑞典媒体和公众以其特有的保守悲观的姿态列举出VOLVO和吉利将面临的巨大挑战,连中国的政治制度都被列入其内。我倒觉得李书福拥有下好这步棋的很多先决条件。
1。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吉利是他自己的公司,可以完全做主,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个人利益。与众多的国有企业和没有清晰股东背景的西方上市公司相比具有在前瞻性,决策长远性上的决定性优势。全球大的汽车企业由创始人掌舵的已根本绝无仅有了。
2。 VOLVO的品牌基础,全球的销售维修网络(尤其是欧美),扎实的技术开发实力和背倚瑞典几十年汽车工业的经验积累。这些也正是为什么VOLVO还能卖壹佰五十亿克郎的原因。
3。VOLVO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和吉利在海外市场的潜力
很多瑞典舆论都担心吉利会很快关闭VOLVO瑞典TORSLANDA的生产基地,转至中国。其实笔者看来,更重要和优先的对吉利来说是如何借助VOLVO雄厚的技术尽快提升吉利车系的质量。以最快的速度将低价优质的吉利车借助VOLVO销售体系推向欧美市场。在传统VOLVO供销商处与VOLVO轿车达到高低相配,好比LEXUS与TOYATA,AUDI 与VW的结合,来占据市场主动。这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远胜于把精力投入迁厂留人的被动中,也避免不必要的政治上的麻烦,给吉利VOLVO企业发展以足够的喘息空间。
对汽车行业我是外行,但从一个企业(尤其是全球性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吉利同样依赖于以下这些客观条件:
1。世界级(Worldclass)的管理队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吉利这次应该也买到了相当的一些储备,但现在最关键的是要能留住人。
2。生产和市场的规模
高低搭配,发展中国家连同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和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用中国的高端市场养瑞典开发和工厂,用中国吉利的效率借助VOLVO的技术提高开拓吉利中低端市场。
3。研发和于其他厂商的合作
继续深化VOLVO现有的与福特的技术合作,甚至拓展到中国吉利。以规模换技术。用吉利和VOLVO中国市场牢牢绑住一级供应商的利益,使他们看得到更广阔的与VOLVO吉利的合作前景。
4。吉利自身的人才储备
如果说中国很多优秀人才是通过留学国外名校,拜名师取得知识的话。吉利这次好比买下了一座长春藤盟校大学。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内人才交流共进体系,树立一个良好向上的人才知识交流的企业文化是重中之重。紧迫的课题是如何让VOLVO的人才有动力和激情去投入对吉利的帮助上。吉利人要想好了我们给VOLVO人准备了什么回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书福看上去是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可以相信如果能妥善处理好上面这些挑战的话,吉利的前景远胜于国内的一汽,二汽,上汽。看看吉利如何从一个摩托车配件厂用12年时间走到今天,我们应该还是能对李书福抱有信心的,他买的VOLVO是不会让别人来乱开的。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意见,属有感而发。不全之处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