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写性爱 实写人性社会性 我是这样看《蜗居》的
自己一直没有灵感来写《蜗居》的评论,但往往读了别人的评论,就忍不住要说上几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套对《蜗居》和其中人物的一些鲜明的立场。
==========================
*** 《蜗居》是一部什么样的戏?
**
《蜗居》我看了。这是一部近20年来难得一见的一部现实剧,我非常喜欢。只从你描写的情形和我偶尔看一点的情节来说,电视剧和小说没多少出入。
** 很多人没真看懂这部戏,似乎只纠缠在爱情戏里了。我认为爱情在这部戏里只是个手段,是个幌子,用以揭示中国当今的现实。这是一部悲剧,是一部有深刻内涵的写实文学,是对现实的非常冷静而客观的批判,只不过作者做的比较含蓄。
这部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现实的百科全书,有官场、商场、职场、娱乐场、情场等等,大到市委书记,小到保姆都有非常独到的细致的描写。该雅的时候赛过绅士,该土的时候可以掉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
我对悲剧美的理解有如下面这段话:悲剧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这就是《蜗居》的主题所在,其它的都是枝节。以我看,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没有什么致命的错,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就变得让人不耻。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海萍一样的女性,也许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也许你自己的母亲或自己的老婆就是这一类型的女人;如果你不出国,你或你的老婆也许还不如海萍。不管怎么说,海萍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女人了。
记得很多年前看到一篇关于《白毛女》的评论,认为《白毛女》之所以好是因为此剧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社会将人变成了鬼,而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白毛女》是如此,《蜗居》又何尝不是?
眼下中国的现状,就是一个大染缸,不管你原来是什么人,最后都会被染成一种颜色:黑色。顺着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其中人物的命运走势了。
**
“《蜗居》的语言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智慧。除了小说底子坚强外,也和几位改编者的共同努力分不开。”这句话说的对。套用一个老托的话:好的作品都是相似的,不好的作品却各有各的不是。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还有娱乐性。文字的生动活泼既是艺术性也是娱乐性的重要部分,《蜗居》做到了。
贪图享乐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年纪大的时候有没有很好的制约,那这个人不贪图享乐才怪呢。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来从生活阅历中学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化档次越高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向往也越强烈。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是不一样的。虽然中国印度有很多古老的文明成果,但近几个世纪,远远不敌西方,尤其是欧洲。大部分世界文学巨著和音乐巨著都出自欧洲,大多科学发现也都来自西方也说明了以美国为龙头的西方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美国虽然也有很多人贪图享乐,但很大一部分人仍有执着宗教信仰,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追求过信仰,但被骗了,因而现在什么都不信了,这信钱和权。贞操值几个钱?忠诚能当饭吃?中国人一是没有信仰,二是不能坚持为真理而奋斗,所以大家都随大流,走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取得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那一代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另类。我担心,中国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集体退化,因为我们再也见不到像毛泽东、彭德怀、李自成那样的人了。
海萍自己就是从满腔热血开始,到完全失望告终,我们怎么能幻想她来帮她的妹妹海藻?在社会的大潮面前,谁也不得不低头。有两种人可以不被社会大潮左右,第一种就是胸无大志的人,不管去哪都活得自在,不管在哪里都能扎根,也从不和别人攀比,另一种可能就是精神不健全的人了。不管是海萍的无力,还是小贝的无力,抑或是苏淳的无力,都是一个原因,个人永远斗不过时代。要恨,只能恨这个世道,它就是不让你好好活呀。拥有自己一个房,一个家,怎么会这么难呢?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不让老实人吃亏”。一部《蜗居》说的就是“老实人吃亏”。从政府官员之间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到职员凑份子,到搬迁,到休病假,等等,等等。面对扭曲的人性,畸形的社会,一个老实人想规规据据的过日子有多难?从苏淳被抓到被放还不够有说服力吗?
还是那句老话: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人很难洁身自好,除非你把这个大染缸给砸碎,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的力量很显然是不够的。
**
这个悲剧就是把一大堆本来很好的人、很正常的人、很纯洁的心、很美丽的梦一个一个的吞噬,一个个的撕碎。你说这是人性的弱点也好,你说这是社会的弱点也好。传统的悲剧理论在这里已经不再实用,因为我们已经见不到多少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搏斗。假的、丑的、恶的东西可以畅行无阻,而且常常处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更大的社会悲剧。
**
你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蜗居》的作者到底最后想要说什么?难道她内心没有对美好的呼唤,没有对正义的追求,没有对真理的向往?让中共书记来抓宋等贪官污吏会让这部作品失去太多的思想,但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想连六六自己也不会相信这个。
我始终感觉,那个马克是一个天使,也许那就是作者所寄托的希望吧。他原来对宋有恩,随后让海萍看到一线希望,后来又将海萍的丈夫救出(通过宋),最后他将绝望的海藻带去美国……
**
我感觉蜗居需要有个续集,也许作者已经有了大致的底稿,只是目前还不到写出来发表的时机吧。再过二十年,咱们来相会?也许二十年太久?总之,《蜗居》有没说完的话,没说清的事。很多东西一笔带过,很多东西没有交代,这不是一不长篇小说应该做的。
针对海萍、海藻的命运,针对宋太的命运,针对小贝的命运,都有很多东西可以继续写下去。宋的死亡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故事的开始。
**
宋思明的结局有些唐突,《蜗居》的结尾有些勉强,可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其它的结局都免谈。《蜗居》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众不同,没有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没有让宋思明被抓。
**
我觉得20年在历史长河中是很短暂的,绝不能因为20年的一点成就或挫折就盖棺定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探讨任何问题才能找到共同点。
不管是“废都”还是还是“蜗居”,抑或“苦恋”等等等等,都应当把它们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衡量他们的贡献,就像我们100年后再回头看鲁迅的作品那样。
“蜗居”的难能可贵在于它出生在所谓的“太平盛世”,20年来,我们没有这样的反思文学,即使有,也早就被洗掉了。
有的人在美国呆了20年,以为找到了美国的致命伤,因此开始怀疑那些先人们的理想。我个人认为那是非常短视的。
我想我们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历史的轨迹的。20年后我们再来看“蜗居”也许会是另一番感慨。
**
钉子户老太太和其他所有的受害人一样,都是对这个社会的控诉。千千万万个现实中的钉子户老太太老爷爷的悲剧仍然在天天上演,怎能不让我们深思?
*** 小贝可爱吗?
**
很奇怪,你怎么会喜欢小贝这个角色?我认为小贝这个角色最不真实,最不可爱。
在我看来,小贝如果恨宋思明,找他拼命,即使有这个意识,那也是好样的。另外,如果真的很爱海藻,那就接受她,倍加珍惜,那也叫可爱。再其次,有点骨气,发现海藻有问题后,断然分手,不留尾巴,那也是条汉子,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要让你的心上人跟你受苦,更不应当报复,最不应当不珍重。太离谱了,还不如宋思明。
**
很高兴秋的思念能赞同我的看法。一点没错:“小贝最不可爱,整个空手套白狼。真丢男人面孔,后来对海藻还如狼似虎,甚至粗暴强奸,令人发指。说半天,海藻赴说半天没有欠他,凭什麽呀?”
**
有些女性对小贝欣赏有加。实际上,人是很难以好坏来分的。作家把小贝塑造成了一个比较让人能够喜欢的角色。他对于海藻的一往情深、呵护备至,他对于海藻的姐姐的帮助都很让人欣赏。可最后让海藻彻底沉沦的元凶其实也是小贝。这一点我以前也谈过了。如果小贝用任何一种别的方式去处理他和海藻的关系,其结果可能都比据中的方式要好。他不恨宋,或不敢恨宋,而只有本事在赢弱的海藻身上发泄这种仇恨,让人觉得他好像关心的不是海藻这个人,而是他自己对海藻的占有是不是完全。在海藻最困难的时候,小贝带给海藻的是无情的折磨和冷酷的虐待。我作为男人无法忍受,不能理解何以女人会忍受甚至赞赏?
**
你说的没错,小贝这个人物很真实,我一点都不否认。小贝的行为完全合理,我也不否认。我的一切关于小贝的争论其实是针对某些人说小贝是他(她)们最喜欢的角色来说的。我的论点是小贝并不是那么可爱,因为他选择了一种我最不喜欢的方式来报复海藻。说小贝不可爱,并不是说小贝不真实、不合逻辑。我也承认男人对女人都有“完全占有”或“只能独享”的愿望,这也是神圣的爱情的本来涵义。然而,如果小贝真的像他说的那样爱海藻,他可以不像剧中的小贝那样对待海藻。可爱的选项应当是有的。
第一种,因为爱之深,所以恨之切。从一开始就和海藻断绝关系,不拖泥带水,也算一男人。既然她不属于自己,不如给她自由,给她幸福。
第二种,因为爱之深,所以不放弃。和宋思明干仗,把宋思明打败。从灵魂深处去理解海藻,帮助海藻摆脱宋思明的纠缠。
第三种,因为爱之深,所以不妥协。与宋思明玉石俱焚,或与海藻同归于尽。这有点暴力,有点悲壮,但很有戏剧效果。
第四种,因为爱之错,所以不回头。自己有眼无珠,当初看错了海藻,原来海藻不是自己喜欢的女人,因而只能怪自己。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 结局好不好?
最后的结局是唐突了一点,但对揭示主题也就够了,也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纠缠,比如把宋抓起来,然后就是别人对他的指证,我觉得没有必要。
****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整剧里最可爱的人是谁?我认为是美国的马克。作者也是用心良苦吧。设想一下马克在那样的诱惑下都可以坚守纯洁的友情,没有乘人之危,道德的力量有多大!马克和美国是作者心中正义的化身,也是像海萍、海藻这样的女人最安全的港湾。
*** 海藻善良还是邪恶?
**
海藻确实很善良,可在作者心里,海藻代表的是整个一群善良的中国老百姓,他们忍辱负重,我了自己的亲人,做出了所有的牺牲,最后连灵魂也出卖了,却浑然不知。作者够厉害吧。宋对海藻的占有暗示什么?
**
海藻这个人物的确比较复杂。如果说在20年前,人们对海藻可能大多持否定态度,那么20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人却很能理解她了,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会羡慕海藻式的生活。我说这话,至少有一个显赫的例子可以作证,那就是前不久热闹一时的赵姨娘章子仪事件中的赵姨娘。
**
海藻和小贝的关系就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恋爱关系,别说这种关系经受不了任何风雨,就是没有风雨,恐怕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而变质。所以,小贝注定不是宋的对手。宋只用了不到10%的力气就打败了小贝了。正如宋本人所言“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既然海藻只区区6万就打发了,还何言爱情?
**
作家把海藻塑造成一个非常纯洁善良的小女孩,为了姐姐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这时我们看到一个白色的海藻,无暇的海藻。可是在诱惑面前,海藻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女孩一样,会抵档不住,做了二奶,并愿意为他生儿育女。
我们能怪海藻吗?当然不能。有这么好的土壤,你想不让海藻出现也难。如果我们不出国,谁能担保自己的后代不会成为海藻第二,第三?中国以前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千千万万个海藻。这是大势所趋,其他国家也一样,没什么奇怪。只是像中国那样在短时间内让“笑贫不笑娼”那么深入人心,比较少见。
**
你也不能说海藻和宋之间没有爱情,海藻不止一次说过,她喜欢宋,不管是对宋的崇拜,还是对宋手中权力和金钱的崇拜,抑或是对宋床上功夫的依恋。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个人互相分不开,这就是爱了。
如果再深入一步,老宋玩海藻得心应手,玩得她无怨无悔,党玩中国善良的百姓这么多年不也是一样吗?
**
我很同意你对《蜗居》里几个人物的总结。海藻“是这个世代的牺牲品,反映着这个时代不叫灵魂的灵魂,展露着一个有着不是信念的信念和不是道德的道德的赤裸裸的女性。”
**
我只看出郭海藻可怜的一面,至于可嫌,我没有你那么强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这里同样适用。其实,海藻如果是一个无心无肺的人,她蛮可以和小贝过上一个安宁小康的生活。她之所以会越陷越深,还在于她过于善良,过于天真。我们为其哀,因其怒,却没有半点理由去嫌弃海藻。不能因为她是二奶,女人(大奶)就不能谅解这么个弱小的海藻。
**
是啊,海藻很单纯,很天真。人都是自私的,小贝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无偿的奉献给她的姐姐,她不理解这一点,一是因为她对她的姐姐的确做到了无私奉献,这也才有后来发展到她会为了她姐姐、姐夫“用肉偿”宋思明的一步戏。
我认为小贝对帮助海藻姐姐来说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这就是海藻和小贝的反差,也就是这个反差导致后来一系列的效应。
*** 你看《蜗居》窝心吗?
我比较糊涂,一部在美学里非常有价值的艺术片怎么会让人看了窝心?好像不至于吧。
*** 对话和独白尤其精彩
正如你文中所引,我也有同感,这部戏里精彩的对话和独白比比皆是,真希望有人把它们都收集到一起。这些对话有的俏皮,有的深刻,有的很有哲理,有的切中时弊。难得,难得。
*** 什么是美满的婚姻?
**
我的看法“美满”不“美满”只有自己知道,其实世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婚姻,如果当时宋认为是美满的,那就是美满的,不能后来反悔吧。理论上讲美满不美满全是瞎摆,难道宋和海藻就美满了?
*** 宋思明到底何许人也?他爱海藻还是玩海藻?
**
我也认为宋对海藻有真爱的成分,可这里又有那么点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真爱?谁能讲清楚?如果按照传统的概念,你老宋既然爱小海藻,那你为啥不娶她?不是说为了爱情,生命都可以抛弃吗?可见爱情在当今也有了新解:爱情是可以折衷的,可以是三心二意的。
我说“既然海藻只区区6万就打发了,还何言爱情?”这是针对海藻和小贝的。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不止一次看到过为了家庭,女子不得不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与自己的心上人诀别的情形,但古代的女子没有海藻这么豁达,她们大多很悲壮。
我不知道我们到底是应该提倡哪一种爱情?
**
宋在这部戏里是最最主要的角色,无人能及。可以说作家是饱蘸浓墨,着意塑造的一个很完美的男人形象。我非常惊叹,一个女作家能把一个男人写得这么活灵活现,这么丰满,这么独到。应当说演员选得好,演的也好。
作家通过宋这个人物向读者灌输很多官场哲学、人生哲学、爱情伦理、朋友之道,应有尽有,几乎包罗万象。宋一本读不完的书。作家为这个人物费尽了心血。
作为一个男人,我根本恨不起宋思明,因为从他身上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同样作为一个男人,我也看不上宋思明,因为从他身上我也能看到自己的阴暗。
宋思明,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当今社会被扭曲了的灵魂组合体。
你如果以为宋真的爱海藻,你就错了。你如果以为宋真的不爱海藻,你也错了。
**
姑娘们喜欢宋这样的人没有什么错,一辈子能有一知己为自己肯付出除了家庭以外的一切,你还想要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没有合法性的婚姻并不是不幸福的理由,更不是不道德的前提。
如果说20年前,一个处男可能会有所谓的处女情结我相信,而如今,谁还会在乎这个?很多交际花一天可能陪好几位显贵。只要漂亮、功夫好,讨人喜欢,谁会把是不是处女放在心上?
宋喜欢海藻,倍加疼爱海藻不是因为他发现海藻是处女(且不说这个结论对不对),而是这一滴血让他意外惊喜,也有意外的罪恶感:人家是有男朋友的人,竟然能长期守身如玉,我这样把人家那个了,太卑鄙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么卑鄙,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真心的爱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宋不是个没良心的坏蛋,他有良心的发现。如果海藻没有那滴血,他可能把海藻和他以前可能玩过的无数女人归为一类,也许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宋思明在外面鬼混以后,回到家再来补偿老妻,是一种很平常的举动,再次说明宋很聪明,也不是十恶不赦。他至少还在乎身边的妻子。你说他虚伪也好,你说他恶心还好,他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很多有婚外性生活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男人在外面吃的是“小灶”,回家交的是“公粮”。据称,在外面玩的越花的男人,回家交公粮也越积极。所以,这个时代,老公如果反常的对你殷勤,做妻子的反而要当心。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宋并不是真爱(我是指那种专一的理想型的爱)海藻,否则,宋可能不会这么做。
**
男人本来就是感性重于理性。男人对女人首先是生理的要求,然后才是其他考量。一个正常的男人不会见着妙龄少女不动心,好色是男人的天性。男人对女人的要求绝不只是一个。我从来不相信一个男人只愿意和一个女人发生肉体关系。对男人来说爱情和性生活那是两码事。你可能会爱上一个丑八怪,但你绝不会不想和一个美女发生云雨之欢,除非你了解了这个女人的其它缺陷(外表之外)。
当然,我不否认人世间有一种叫做刻骨铭心的爱,但那种浪漫是往往是短暂的。如果没有道德、礼仪、义务、良心的约束,自一而终的爱情会更少更少了。
中国的现状是,上面的很多约束都在减弱,所以出现宋思明、郭海藻这样的组合完全不足为怪。
**
我认为,宋思明确实“是时代的受害者”。这一点我在其他博主中的评论中也都说过了。如果宋思明当初在美国不回去,他可能比你我还要骄傲,他可能比你我还要更看不上宋思明。依我看,你越是把宋思明骂得一无是处,就越是暴露了你自己的狭隘和对作品理解的偏颇。如果我们不能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的思潮和统治者的错误引导做最深刻的批判,那么对任何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批判都将是软弱的和苍白无力的。正如我以前说过的那样,一个贪官倒下去,千万个贪官站起来,你能如何?没有宋思明,还有王思明、马思明。
宋思明在最后关头那种视死如归的行为,是人性的最精彩的表露,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六六的神来之笔而喝彩!
这里还要回忆一下宋思明在得知他的岳父病重时的表现,是不是和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表现很相似?宋思明人性本善,六六在作品中,用她的笔一再向我们传递这个信息。那么是什么让宋思明走上这个不归路??
*** 海萍和苏淳
**
海萍和苏淳这一对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不是老有人说中国是阴盛阳衰吗?这就是阴盛阳衰。老婆在家里是老大,丈夫却只能服从,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当老实巴交的丈夫娶了个泼辣的妹子,想不阴盛阳衰也难。所以女人大都是家里大老板。中国男人这几十年就是这么过来的,直到最近才有些改善,那就是因为男人有钱了,女人就管不住了。男人不仅在家里说一不二,还可以在外面搞金屋藏娇那一套。所以说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其实就这么简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女人天天担心自己的男人不上进,天天盼着男人发达,可男人真的发达了,女人又有了新的担心,就像宋太和他的朋友们那样。女人好像横竖讨不到好,讨不到尊严:要么你没有社会地位和尊严,要么没有人格尊严。
*** 中国的现状与我们的反思
**
最近正好我在看近代史,让我惊讶不已的是,现在的中国现况与鸦片战争后、5-4运动前很像,唯一不同的是中国比以前强大。从社会分配、人们的思想状况来看,我没找到太多的区别,这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孔孟之道是五四时期批的最凶的,现在已经大部分复活了。我还是认为,中国人被孔孟之道毒害太深了。毛主席说的很对孔孟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不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中国要进步,就不能抱着孔孟之道不放。
我很困惑的是,中国经过了文革那样折腾,孔孟之道这么快竟然能够复活。而台湾没有这个运动,却可以这么快抛弃孔孟,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中国这60年几乎是原地踏步,而其他几条小龙已经跑得很远了。我不禁问自己:五四运动到底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大价值?德先生、赛先生到底有没有来到中国?但是我始终坚信,德赛两位先生的确是中国所需要的,而不是孔孟之道,也不是共产主义。
**
你对中国现阶段的以至于几千年的鱼肉百姓的帝王父母官批评很到位,我不禁要喝彩了。这也就是我在前面的跟帖中提到“孔孟之道”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理由。当然,“孔孟之道”的有些精华我们要继承,但必须先把它的糟粕去干净。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亚洲其他的国家。依我看,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德赛两位先生)仍然是治病的良药。西化有什么不好?为什么统治阶级那么害怕西化?他们实际上已经让人民生活西化了,却不让人们的思想也西化,所以中国人成了个四不像。
**
说实在的,我喜欢《蜗居》前半段胜过后半段。看到党委书记在里面搅和我不很舒服。
电视剧有一个情节大家都没有提到,那个纪检委的书记指使宋思明的同学在外地搞同学聚会,有意诱使宋思明上钩--带海藻去参加聚会。这场戏让我觉得恶心,宋思明被朋友同学出卖,和文革时没有两样。你最信任的人正是可能出卖你的人,好不悲惨!人性的扭曲可见一斑。
**
你说“(宋)并不是平时他不懂这些道理,人生基层的东西,常常是要在人面对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才会压倒灯红酒绿,凸显出它的本来意义。”这些道理每个人都懂,只是有些人在得志的时候、顺利的时候总是把人间最珍贵的东西视为粪土,而到了失意的时候又想回头捡便宜,世上那有这样的好事?
在美国生活,我们常常接受这样的熏陶: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要学会感恩,尽自己的所能回馈社会,关心弱势人群。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引导去做义工,为学校和慈善募捐。中国缺少的就是这点。天天喊“为人民服务”,最后的结果却是“人人为我服务”,为什么?
**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描述了19世纪的三大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蜗居》里也概括了现在的三大问题:金权让官员腐败,贪婪使男人堕落,空虚使妇女羸弱。这难道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惨世界的画卷吗?当然,我不是说《蜗居》在成就上能与《悲惨世界》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