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韵楼

闲斟龙井寻诗读, 醉折梅花抱月眠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天子圣哲和妖魔鬼怪

(2008-01-14 22:28:21) 下一个



呵呵, 很像个童话故事的标题。其实我们要讨论的是诗词的声调。 古汉语有四声,哪四声?答曰: 天子圣哲。 现代汉语也有四声,那就是: 妖魔鬼怪。

此话怎讲? 原来“天子圣哲”,正好分别读作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代表了古汉语的四声。古人就用“天子圣哲”代表平上去入。这不是我的发明, 古已有之。 普通话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要找一个词儿概括一下,首先从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竟是:妖魔鬼怪。

在妖魔鬼怪出现之前, 诗词世界在声调问题上两千年来大体上风调雨顺(也有变革,容后述)。平声是一个大部落, 包括阴平阳平。平声以外, 上、去、入都是仄声。平仄两大阵营壁垒分明。一定规则的平仄组合会给文字带来音调的特有属性:优美,昂扬,急促,低沉。。。。。。在诗歌领域,这种日常时久, 约定俗成的组合, 就形成了诗词格律。在一个诗词作者眼里, 文字不光有读音, 含义, 还有个声调的归属: 平还是仄?一首格律诗词中每个位置上的字, 都面临三种选择:该平, 该仄?或可平可仄。

我们把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和古时候的“平上去入”做个比较: 今天的阴平,阳平和古时的平声等同; 上声去声也相对应。 做个减法, 以古减今:“天子圣哲”减去“妖魔鬼怪”, 多出来的就是一个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 但是入声的那些字还在, 都被重新划分成分,分别归化到其他四声中去了。这样, 当今人继承旧的传统进行诗词创作时,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抉择: “天子圣哲”还是“妖魔鬼怪”?

差不多所有稍认真于诗词创作的人, 包括鲁迅、毛泽东, 都照“天子圣哲”的章程。不排除将来会有改革, 但是改革也得在现存的基础上。诗词界至今还是“天子圣哲”的一统天下。个别尝试以普通话的平仄写诗词的也有, 都不成气候。结果, 平日说普通话尽管字正腔圆, 写诗词还得把入声复辟。 事实上,入声本来也没有真正消失, 它们依然顽强地存活在许多方言里。入声在诗词中有非凡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 特别是作韵脚的时候 , 长于表现悲怆,凄恻,壮烈的情调。岳飞的满江红,毛的忆秦娥, 东坡大江东去,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都是入声韵。以后说韵时再作讨论。

入声字一般发音促狭,急迫(促狭,急迫四字本身也是入声。 )。安徽往南,江浙, 湖广,云贵川的方言对入声大概都能鉴别。识别入声字, 最好能找到感觉, 把那几百个入声字带上来, “严刑逼供”,盯着瞧, 看能否瞅出点共同点来。前人作品见得多了, 对入声字也会耳熟能详。最后一招就是死记了。实践多了, 死记的也会活起来吧。一般说, 找到了入声的感觉, 于诗词的平仄问题可说是天堑变通途了。平上去声比较容易找到感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