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8)
厉害了,我的国
德语媒体《时代周报》(Die Zeit)指出,中国曾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北京很快又会拿到这个头衔。
Die Zeit 发表的文章根据是什么呢?根据阿伦斯巴赫研究所的调查结果,德国商界、政界和行政机构高层中,大约70%的人对北京逐渐扩大的影响感到担忧,超过一半人希望德国要保护本土敏感技术企业,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受经济杂志《资本》(Capital)和《法兰克福汇报》委托进行了这项调查。
特里尔大学政治学者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分析了这种担忧的理由,这些人担心,中国会通过大型计划和政府扶持赶超德国,数字化这个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智能手机支付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德国呢?韩博天说:"太慢,太迟缓。" 德国商界难免不为此感到害怕和担忧。
文章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现在出现萎缩,汽车销量下滑以及中产阶级消费疲弱,但这都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零售业继续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特朗普的惩罚性关税也不能给出口率带来沉重打击,因为人民币汇率走低抵消了美国进口商的成本。就算特朗普将关税提到25%,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题目为"这个市场能够做到"(Der Markt macht's)的文章接着写道:"看起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国走向头号经济强国的宝座。不过,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否要好于其它模式,仅仅是看处在世界第几位是不够的。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在1820年之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很快,北京再次能拿到这个头衔。"
根据是什么呢?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2001年)一书中有如下描述:“19世纪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14世纪以后,虽然欧洲的人均收入慢慢超过中国,但中国的人口增长更快。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它们附属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根据该书图表,1820年清朝GDP占全世界的32.9%,即便是进入20世纪初,该比重也在11%左右。
麦迪森是何许人?2010年他去世时,《纽约时报》撰文称,麦迪森是一位有着“数量化”冲动的经济史学家,他将一生83年奉献于计算过去3000多年各经济体的规模上。
世界最大经济体,如何?
甲午战争时清国的参战兵力达到了63万人,比日本的24万人多出一倍半还不止。之所以输掉这场战争,原因很多,内在的因素只有一个:大清内部已高度糜烂。
鸦片战争中,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是“技术决定国运”的一个表现。当然,与技术相比,更重要的还是腐败。嘉庆朝发生了白莲教起义,那些使用最原始武器的起义农民,横扫中国中部,攻破州县204个。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征调大批军队﹐耗费军费二亿两,用了九年多的时间,才勉强将此次起义镇压下去。连农民都打不过,可见清军战斗能力之差。事实上,一支腐败的军队,即使配备了先进的武器,在战场上仍然可能一败涂地。甲午战争就是一个例子。
清朝于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等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等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等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鲁迅说过:“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他的这段话很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