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uHua の Blog (部落)

心有灵犀不言而喻人间事 肚大能容海腾云沉天下物
个人资料
正文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2009-06-26 08:27:12) 下一个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GMD 称:徐蚌会战)谁指挥的,世人皆知,本不当个话题, 然竟颇具争议。

淮海战役总前委有五人,分别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其中,总前委书记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与邓小平 三人为常委,委员是粟裕和谭震林。


且听当事人如何说吧:


邓小平: 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
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
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
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
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
邓并未直言: “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刘伯承: 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
(据刘帅长子刘太行:父亲谈起淮海战役时少有胜利者的自豪,更多的是心情很沉重...)


陈  毅: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粟  裕: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据 石正先采访记。)

谭震林: “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扁邓语; * yijuhua 怀疑此话的真实性。)


周恩来:(时任党中央副主席,总参谋长)目前尚未见直接评说淮海战役。

朱  德:(时任党中央副主席,总司令)目前尚未见直接评说淮海战役。

毛泽东:从未说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说过: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据师哲回忆---- 毛主席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
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
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10月31日晨时,在确悉统帅部(毛朱周)和 陈邓 最终确定中野主力将“直出徐蚌线”后,粟裕 即电军委 (毛朱周)  及 陈、邓,提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同日亥时,陈邓也电告军委及华野饶粟谭,提出了“
与华野同时开始进入战斗” 的三个作战方案,表示将力争实现 “我以一部协同三广两纵,箝击邱敌一部,其余全部歼灭孙兵团一部或大部” 的第二方案,而 “第一、第三两方案虽都纯是大消耗仗,但我们当动员部队用一切努力,不顾伤亡,达成箝制邱孙两敌之任务。”    陈邓还主动提出:“因华野作战计划中未派队攻击徐蚌段,我们拟以豫皖苏部队担任”。

11月1日17时30分,军委(毛朱周)复电陈邓,决定“
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并同意由陈邓临机决定所提出的三个备选方案。次日午时,陈邓复电军委,报告当面敌情并提出根据新的敌情拟定的三个备选新方案,并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沟通”。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 邓小平

== 迎接淮海战役的时候,总的形势很好。东北战场取得了胜利,这对全国鼓舞很大,西北也稳住脚,中原三足鼎立。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

(这是邓小平同志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的谈话。)(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 对二野历史的回顾】  从上面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表示淮海战役实际是他指挥的。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 粟 裕

石老憨厚地微笑着,任夫人唠叨一阵,稍后说:“我为什么这么做?不是粟裕本人或他家人给了我什么好处,而是追求恢复历史原貌。我原来对淮海战役根本不了解。 1978年7月27日,因受上海出版社编辑相约,我准备写一部关于《淮海战役》的书,因此跟几个人一起采访了粟裕首长,当时他只给我们20分钟。听说我是江苏人,而且来自他与夫人楚青结婚的地方后,他很高兴,特意把楚青叫了出来,还叫人拿出中华烟和牛奶糖。我不会抽烟,他便递给我一颗牛奶糖,还叫楚青也给我一颗,大概表示他们两人请我吃喜糖的意思。当时牛奶糖很稀奇,我印象极深。我用18分钟时间谈了自己对淮海战役的认识,其实也是公开的书本上说的那些,最后两分钟,我说:‘请首长指示。’粟裕首长忽然说:‘原来的时间限制作废,我给你四个小时!中饭也在我这里吃。’接着,他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当时秘书朱楹就坐在他身边,还用手扯了扯他的衣服,首长却一把打开了。这句话让我震惊!当时就做了记录。”

说着,石老进里间拿出一个笔记本。我们有些兴奋,伸过脑袋仔细盯着他打开的页码。因年代久远,纸张有些发黄,只见前面几行写了日期、在场人员(按:有朱楹、楚青二人名字,其余没来得及看清。)、采访原因等,顺着他指的地方,我们果然看到石老说的那句话。同行的文老师便拿出摄象机拍摄下来。

石老说:“当时粟裕首长从豫东战役开始,给我谈了他打大歼灭战、歼灭敌人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构想的由来,以及南线决战的提出与淮海战役整个发展过程。结果谈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他说,‘淮海战役我就不写了,交给你来写。’ “我自那以后,想方设法翻阅了大量原始电报电文,并将那时领导人的电报进行对比,逐渐发现粟裕首长说的是客观的事实。其实,毛主席在多个场合也肯定了这一点。1949年他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你们大概都听说了。他还跟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过类似的话。1997年,我采访毛主席的原秘书师哲,师哲说:‘1961年9月,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主席很谦虚,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我再次兴奋了,毛泽东评价粟裕最会打仗的话,最早出现在吴跃军先生《苍松劲草——粟裕研究笔记》一书中,可惜因未核实,认为师哲回忆的,一定出现在其回忆录《在巨人的身边》一书里。大家依他的说法找到《在巨人的身边》,却发现没有,于是怀疑起来。可一些权威人士在重要的场合总引用这句话,比如:2000年8月,秦叔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粟裕传》出版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里说:“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对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说:‘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毛主席这句话,是对粟裕同志戎马一生的高度褒奖。”昨天,也就是2007年5月27日,人民大会堂召开粟裕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原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顾问苏荣发言时也指出:“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这是毛泽东同志给予粟裕同志戎马一生的高度评价。粟裕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流芳千古。”

因此,我便一直想找到其原始出处,不想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在石老这里! 我问石老:“请问,您刚才采访师哲的话,有什么凭据吗?”石老说当然有。说着,又从里间找出两张纸片,说:“这是很重要的东西,我当时就叫师哲签了名的。他正签名的时候,他女儿恰好进来了,问他父亲在干什么,听说原委后,笑着说:‘那我也可以签名,我也可以作证。’因此,我又写了一张,请他女儿也签了。” 我们接过纸片,仔细看起来,一张写道(见插图): 师哲同志回忆: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主席对蒙哥马利元帅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石征先采访记录 一九九七,五,十二 纸页左侧靠上有“师哲”二字签名。(如图)


这个回忆太重要了,依时间看,正是1960年1月粟裕参加中央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特意转过脸来,对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不能怪我呀,那是他们那个千人大会搞的”之后的1年零8个月,足见毛泽东本人对1958年别人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早不放在心上。

我们对这么珍贵的资料倍感珍惜,对石老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石老只淡淡地点点头,答应了我们拍照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看了石老于2003年起,奉命拍摄的十集文献片《共和国大将——粟裕》。里面许多真实的原始影象资料,令我们始终震撼着。其中一个镜头令我陷入深深地沉思:1949年9月30日下午六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当然的第一上前铲土的人,在他动身时,忽然转身拉过朱德,又迈过许多人,拉过粟裕,三人便走上前去。为中国人民立下巨大战功,缩短解放战争进程两年的粟裕,成为第三个为纪念碑铲土的人。

然而,因为粟裕头上始终有国外人士无法理解的阴云,石老呕心沥血拍摄的文献片已被枪毙,不能正常播出,另由军事科学院与江苏省党史办重新拍摄,并限制为四集。他写粟裕的书稿也在审核过程中被莫名其妙地遗失。当微风吹起石老几咎白发时,我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面对我们的遗憾与不解,石老爽朗地说:“《红楼梦》遭禁三百年,但毕竟有重新评价的一天,我对自己有信心。”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出去采访时,将自己的儿子带在身边做助手。如今,他儿子也成了一个精通粟裕真实历史的人。尽管他夫人有时抱怨,也最终只得做出巨大牺牲了。

陈丕显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我想,历史也会记住石老的!

原粟裕秘书、《粟裕传》编写组长朱楹介绍:

淮海战役发动前的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此战役规模很大,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陈毅当时已经调到中原野战军工作)
11月1日,毛泽东复电同意。
次日,陈邓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说集体指挥,比较符合实际.邓是书记,负总责,贯砌中央意图.; 总前委做战役决策; 战役指挥,当然是军事将领的事了.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草民粗粗看了《毛泽东军事文集》中的内容,在淮海战役鏖战正酣的过程中,从1948年9月2日到1948年11月27日(战役尚未结束),标有“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的电报。”,把粟裕放在第一位置的电文,有25封左右,在电文中,还有“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的字句,“全军”二字,分量颇重。



谁的功劳最大 揭秘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



陈老总能文能武,不乏聪明智慧,但因性情直爽,说起话来就有时候精彩,有时候惹祸。比如关于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谁功劳最大的问题,目前主要分成五派:

势力最大的一派说是粟裕功劳最大,关键的决策和指挥都是粟裕独立进行的;

另有支持刘伯承和陈毅的两派,一说刘伯承装备最差却歼敌最多,屡献要计,且具有大局观,

一说陈毅发挥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了华野和中野,凝散手为双拳,是真正的帅才,离了陈毅,粟裕什么也干不成;

第四派是拥邓的,二帅一将去世后,邓小平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此言也并非老邓吹牛,他被派去做总前委书记,有最终决定权,二帅一将实际上都听命于他,而且又有老毛亲口所说“邓小平是唯一同时指挥过两大野战军的”一语作为铁证,遂成目前官方结论;

还有第五派认为,华东和中原共军三年之中一直人数占优却胜败持平,直到林彪扫平东北,歼灭国军最强主力,打乱其全局部署,蒋介石臭招连发,淮海战役才获得险胜,否则杜聿明白崇禧必联手生擒刘邓陈粟也,因此还是林彪功劳最大。这观点未免过于偏激了,在孔老师看来,颇有“五官争功”之味道。

还是陈老总概括得精妙:“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此言真是高屋建瓴,今人多看到60万胜80万,忘了那60万解放军的身后,还跟着500万不知道啥叫“下岗”的民工呢!

可有时候陈毅说话又显得愣头愣脑,不顾身份。文革初期外交部的造反派斗他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暗中保他的,毛泽东在内部表示,他这辈子要保两个人,一个是朱德,一个是陈毅。可陈毅的检讨刚通过,就在机场面对群众宣布:“我过去的检讨是假检讨,是江青逼着我检讨的。”这么说话让谁还敢保他?他还跟红卫兵当面叫板:“反对毛主席不一定是反革命,拥护他也不一定是革命的。我看毛主席的大字报也可以贴。毛主席也是一颗螺丝钉。他过去在湖南第一师范当一个学生,他有什么,还不是一个普通学生。林彪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过去他是我的部下……我是老运动员,大风大浪千千万万都经过了,还会翻了船?就是北京59所大学,全国一二百所大学来揪我,我也不怕!”老毛听到陈毅的“反动言论”,只是笑笑,因为知道他就是这个性格,没有阴谋和野心。可陈毅随后又在“二月逆流”里伙同叶徐二帅和谭老板,面对总理和康老,大骂文革小组,拍桌子打板凳的,不知内情的还以为他们要发动兵谏呢。毛泽东闻讯火冒三丈,以特有的“毛氏修辞”说道:“江青、陈伯达枪毙,康生充军,叫陈毅来当组长,徐向前、谭震林当副组长,力量不够就请王明和张国焘回来,再不够就请美国、苏联都来。”能把老毛气成这样,也就陈毅有这个本事了。但毛泽东气头过后,还是保了陈毅。到了1970年,二次庐山会议,身为军委副主席的陈毅又跟着陈伯达大讲毛主席是天才,赞成老毛当国家主席,稀里糊涂地站到了林彪那边,迅即被批判为“二陈逆流”。但结果还是有惊无险,因为陈毅从来就事论事,对毛林刘邓都能公正看待,既不结党营私,也不落井下石。他并不反对文革,只是反对乱整人乱批判而已。

看来人只要无私心,多说几次错话也不要紧。

后来陈毅逝世,毛泽东病得上不去汽车,却破天荒地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毛泽东有句最普通的名言:“陈毅是个好同志”,可能好就好在陈毅是个纯情痴情之人,是十大元帅里最幽默最有文人气质的一位儒帅吧。


++++++++++++++

毛泽东同志说,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应该立第一功。
据师哲回忆---- 毛主席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在我的战友中,
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粟裕这个人也是我们湖南人。
 
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
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
 
1980年,粟裕对来访者傅继俊的第一句话是:“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但粟裕在战争回忆录里却没有写过淮海战役,这是个缺憾。

(1)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举行的,发明权归他。?
(2)他所统帅的第三野战军,歼灭的敌人最多,共计四十四万余人,
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3)他充当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员的角色,战役三个阶段,他都在操心、
考虑和指挥之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战略思想、军事才华、指挥艺术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现在从史料看,绝大部分人认为: 淮海战役确实是毛主席粟裕为主,刘邓陈陈张为辅策划设计, 粟裕陈士榘王建安担任主要指挥,刘邓陈担任歼灭黄维兵团方面指挥的华野为主,中野协同的历史性大战.否认粟裕对淮海战役的指挥,南京电影制片厂原编导石征先先生认为可能有三种人:一是完全无知,对粟裕根本不了解。他们眼里只有官衔、职位,一个大将怎么比元帅,甚至比当时的主席战略眼光、军事指挥艺术还高明?这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造成的;二是偏见,1958年以后,粟裕遭错误批判,战功被淡化、磨灭、转移,公开的出版物忌讳谈粟裕,不仅影响了当时与粟裕接触不多的将帅们对他的看法,也使后人在各种资料前摸不着头脑,最后认为,粟裕挨批总有挨批的理由,当时不是文革,难道也错了?于是宁可相信原先错误的结论,也不愿意改变错误看法;三是1980年以后,粟裕又遇到特殊情况,实事求是讲他的作用,又牵涉到某人过去的作用及其文选第三卷一些内容真实性的问题。1989年拍摄《淮海战役》,花了一个亿,有其他两个战役之和这么多。原因是重拍了一次,先是实事求是从华野济南战役开始,拍完送审后,刚好某文选第三卷出版,掌握审核权的高层说,不能与第三卷精神相违背,并且大将已逝,总设计师仍健在---- 结果只得又重拍,原来好些镜头作废。弄了一个与真实历史有很大差距的东西,比如雪天洗澡一节,两个司令员站在旁边请示,扯淡!还有,真正起关键作用,多次以建议形式指挥军委统帅部和两个野战军的粟裕,也成了一个传令兵。这种情形一直到现在,还没得到根本改变。”邓小平满意地说:“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80年代,人家正当红的时候,石老给那人写信,说:您不该将淮海战役的功劳归自己,应该如您所说的实事求是说明实情,您改革开放对中国有巨大贡献,在淮海战役这个事情上说清楚了,也不影响您的声誉。结果人家理都不理,你们看,粟裕关他什么事?值得这么冒险?
 
粟裕夫人楚青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
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
 
粟裕鉴于两大野战军已由战略配合发展为战役配合,于10月31日向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中国国防报》刊载的陈忠龙的文章说,战役配合,一般都是主要方向的、先打响的、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的、后打响的、兵员少的指挥员。粟裕把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毫不考虑个人名利,主动提出由陈邓统一指挥。第二天,11月1日,军委电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11月2日陈邓致军委电中表示,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华野方面多直接指挥。


总前委组成后,来往电报与组成前一样,没有一份是总前委署名的,也没有一份的电报是发给总前委的。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的《淮海战役》和国防大学原副校长黄玉章的《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收录的电报比较全,所有电报头尾都没有总前委,电文中有“总前委”三字的也只有极少数几份。

邓小平借总前委抢夺毛主席的功劳(毛和粟裕在打黄伯涛兵团和杜聿明集团时的
来往电文很多,双方互相交流启发定夺),抢粟裕功劳的行为是很恶劣的.见利忘义,
为老不尊啊!却是粟裕陈士榘华野给中野刘陈邓打黄维帮了大忙:中野打黄维,11.23号
完成包围,26号邓给中央电吹牛皮,估计两日内能解决黄维,结果打到12月7号把中野
实力消耗尽了,还是啃不动黄维.搞的粟裕又要包围杜聿明,又要替刘陈邓中野打援,
十分吃力.12月8日陈士榘率华野3个纵队,支援刘陈邓打黄维.邓拿起总前委的架子,
要陈士榘打散分配承担助攻.陈士榘不尿什么总前委,认准你实力不行,要我来帮忙的道理,
你却给我摆谱,有这样做人的吗,你算个球,二话不说,掉头就走.后来,陈粟斡旋,
给了陈士榘主攻任务,陈士榘一鼓作气12月15日拿下双堆集.后来,刘陈邓中野要求
参加打杜聿明,陈士榘把中野部队放到预备队凑数.没让他们挨边.
邓气的够戗,只好对粟裕这种有大局有风格且性格软弱的人理论,
搞的粟裕不点名批评陈士榘。

刘伯承谈评粟裕是“智深勇沉、百战百胜,
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有古名将风,有古大将风,是中国的战略家。”
刘伯承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
 
在淮海战役中,中共两大野战军共阵亡25954人,伤亡98818人,失踪11752人,
而在阵亡者中留下名字的只有31006位
 
刘伯承长子刘太行:“父亲谈起淮海战役时少有胜利者的自豪,更多的是心情很沉重,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向我要儿子,年轻的寡妇向我要丈夫。心里很不安!人家父母十七八岁把孩子给你,你要替人家负责啊!”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刘帅后来创建了南京军事学院,系统研究战争,
但有此人文情怀,比争执“谁指挥了淮海战役”实在高一个层次啊! 
当然,刘帅还只是向中共方面的阵亡士兵释放不安,那么国民党方面呢?
 
参战的国民党军,均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击日本军队的主力,参加了松沪会战、
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方面兵败如山倒,只有粗放型的数字,
据一位专家推测 --- 国民党军阵亡近十五人万,其余四十万人被俘。
这些国民党军队的成员,从地域上看,以南方人为主。
 
华野4纵的一位团长秦镜骑马巡视战场时,看到了这样的情景:“遍地都是狗在那里吃人,吃人怎么吃呢,我在淮海战役才懂得,狗吃人先从肚子开始吃,血淋淋地再吃其他部位。。。。打仗真不是个好玩意儿。打仗千万能不打的是不打。我这个老兵也看战争也是这样,
真是老百姓的苦,老百姓伤亡真是很大的,死人人是很多的”
 
朱学勤先生曾描述他参观美国南北战争纪念馆,双方阵亡将士一律立碑祭奠。
有朝一日,国共两党真正“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建一国共内战纪念馆,纪念阵亡的国共战士,反思我们曾经为了什么大打出手,我们后来又得到了什么,我们何以播下龙种,却可能收获跳蚤?怎样才可以避免同胞刀枪相向?   
他们可都是有父有母的七尺男儿。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壮举。
 
当我们隆重纪念重大事件的时候,当我们进行宏大意义的追寻时,
请别忘了那些没有名字的生命 
“在那些土堆上
人们是从来不标出死者的名字的
即使标出了
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艾青的《他死在第二次》

 
毛泽东主席赞扬华野和粟裕:“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
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朱德总司令评价他“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

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
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

四十年前有幸见到粟司令,他破“三不”向我介绍了淮海战役的真实情况。
粟裕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但我自己不写,不讲,不看淮海战役。
这个任务由你来完成吧!


 粟司令问我有什么要求?


    我说有两个小要求:1、走访参加淮海战役的敌我双方师以上将领;2、到中央、军委两个档案馆和南京历史馆查阅两个最高统帅部与战场指挥员来往电报。有这些文献和采访记录就以写出《淮海战役》真实历史了!


    后来,在粟裕、谭震林、张震、李达、杨勇、汪冰石、何赋碩、胡宏、周泽等人支持下,拿到叶剑英、邓小平两个中央副主席的手令……我访问了数百人,包括杜聿明、黄维、杨伯涛和郭汝瑰、张克侠、何基沣……。查阅了大量的电报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淮海战役》和《淮海战役史》。


    但是,许多真实的文献和故事至今仍未公开。从2000年开始,我开始筹划和拍摄粟裕大将的十集文献专题片,历时七年。有些话,有些文献,有些采访在文献专题片中仍不能实话实说。


    我想在博客里实话石说,讲述一个真实的粟裕。


    因为我年过花甲,古希(稀)在即,正逢粟裕百年诞辰,建军80周年,建國60周年,是宣传粟裕极好时机。


    作为一名战土、党员,我对自己发表的覌点、采访、文献负责,欢迎朋友们点评和讨论。我会知无不言,言必由心,言必有据。


    然而,一个真实的粟裕却仅有一个大气的开场白,却匆匆煞了尾,而且永远地定格了。石老的宝贵资料,也随着他的辞世,或许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深处。


    他曾当面给我转述采访华东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时,谭老对某人的一句评价:“贪天之功,无耻之尤!”如此惊世骇俗的真实,也就永远随石老而去。

+++++++++++++++++++++

尽管历史、文学及影视作品对淮海战役多有书写,但以讹传讹之处也不少。囿于多种原因,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巨大历史功绩,长时间里基本上被贬低、转移、磨灭、淡化。孤立地看待、评价粟裕1948年9月24日提出的淮海战役建议并割裂开来称之为“小淮海”便是一个例子。
其中一个原因是粟裕本人的一贯谦虚、低调,正如他早于1945年8月在苏浙军区一次领导干部会上所说的:“有成绩有功劳的同志,则不应因此而自满与骄傲,而应该一切都归功于党,归功于全体同志,因为革命工作做出成绩,这并不足以自夸,而正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淮海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月20日,粟裕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说:
“淮海战役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战役。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
1949年11月,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专程到北京请示粟裕,与奉斯大林命令到南京了解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的苏联大使尤金说些什么,

粟裕告诉王德要有四个突出:

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
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
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


1977年10月21日,粟裕与南京军区(原华东军区)文化部创作《淮海大战》剧本的作者交谈时,指出:《淮海大战》应突出“大”,应写老一辈革命家。到20世纪80年代,粟裕谈到淮海战役时又说:“淮海战役的大题目,要请小平同志来谈”。面对淮海战役的巨大功绩与荣誉,谦逊的粟裕从来不提及自己的作用。 建国以后,为永久性纪念淮海战役,当年的战场上相继建起了多处纪念场所。

1959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毛泽东早在1964年即题写了烈士纪念塔塔名。

此前,在江苏邳县碾庄兴建了“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
刘少奇题写了塔名。

1975年9月27日,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建成了“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周恩来为纪念碑正面题写了“淮海英雄永垂千古”的大字。

这三处纪念场所均是当年粟裕代司令员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战斗过的战场。 而在当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直接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双堆集,则没有相关纪念建筑。为此,粟裕于1978年6月19日与安徽省委副秘书长谈话时指出:“淮海战役在双堆集好像没有纪念馆,是否要搞个纪念馆,请省里考虑。南京军区曾编写了《淮海大战》的话剧,没有提二野(中野),我批评了他们,不写二野是不对的,也未看他们的戏。双堆集是二野打的,打得很艰苦,三野(华野)派了一个特纵、4个步兵纵队去支援,但主要是二野消灭的黄维集团。”粟裕作为“履行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战役指挥员,没有在淮海战役纪念场所的显赫处留下任何“墨宝”,又因1958年遭错误批判,一直未能正式平反,一般人对其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是不够了解的。但他却为双堆集没有纪念场所而提出特别的建议,显示了他一贯隐功谦逊、与人为善的高风亮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安徽濉溪县双堆集,耸立起了一座崭新的“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当年的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不仅庄重地题写了塔名,而且特别为纪念塔题词:“为夺取这一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将永垂不朽!

第二个原因是粟裕在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中,所居职务以及后来的军衔不是最高的。
1955年9月,粟裕仅被授衔大将。在官本位思想十分浓厚的中国社会,客观上存在谁职衔显赫则作用更大的观念,考究淮海战役的来龙去脉时,很少有人认真去追索粟裕真实的历史。即便是最简单的办法:对比翻阅与淮海战役有关人等公开出版的军事文集,也很少有人去做。

第三个原因是粟裕建国不久即遭到错误的批判,并长期未能平反。1958年5月,粟裕被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并被限制接触军队,在他所有战功遭贬低、转移、磨灭、淡化的时候,淮海战役也几乎与他没有关系了。 第四个原因是粟裕“文革”以后遇到了新的阻力。为了总结战争指挥的经验,粟裕晚年坚持撰写战争回忆录的工作。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粟裕认为有了良好的撰写环境和条件,可以将一生的重大战役筹划、指挥过程写下来供后人借鉴了,他还欣慰地说:“写回忆录的事,现在不急了”,但很快又遇到新的极大阻力。面对粟裕必然写到淮海战役的现实,有位高级别领导人曾说:“有人写回忆录,我从来不写。”(邓); 因此,1981年春,有的人干脆说粟裕不必再搞回忆录的事。军事科学院指派来帮助整理回忆录的同志也陆续被抽了回去。但粟裕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了下去,终于完成了近40万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基于某种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粟裕在回顾了自己筹划、指挥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重大战役后,还是将自己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三个最紧张的战役之一——淮海战役一章空缺,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和深深的思考。只是在粟裕辞世5周年后的1989年,他的夫人楚青才将粟裕曾经即席回答别人有关淮海战役的一些提问,整理为《粟裕谈淮海战役》,发表在《党的文献》第6期上。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如陈丕显所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

《粟裕传》里面提到,粟裕正在写回忆录时,上级把帮助粟裕整理材料的人调走了!为什么?中央高层对于粟裕写回忆录的真实态度由此可见一般。为什么《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没有淮海战役,而后来楚青根据粟裕的零散言论,整理出一份《粟裕谈淮海战役》,却又不录入回忆录中?因为邓小平曾对粟裕说,有的人写回忆录,我从来不写。而且一向维护粟裕的叶剑英也说,淮海战役是元帅指挥的。因此,粟裕干脆没写这一章。 针对于此,邓小平说过:“我多次拒绝外国要我写自传。如果自传只讲功不讲过,本身就变成了歌功颂德,吹嘘自己,那有什么必要?至于一些同志回忆自己的历史,写一些东西,即很有益处。聂荣臻同志写的那一段亲自经历的事,很真实。有人也写了自己的错误,比如李维汉同志,但有些自传还是宣扬自己的多,这种事情值不得赞扬。” 邓小平89年11月21日曾对写战史的人说(对二野历史的回顾) “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叁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叁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

想想粟裕怎么看待淮海战役,邓认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总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也是他指挥的,而且叁野的张震居然成了“他的参谋长”,粟裕会认同这个看法嘛?就是那个《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也是张震草拟之后邓小平修改审定而已。

在邓小平的晚年,在提到淮海战役时,极少提到三野的事情,更是罕有提到粟裕的战功。 淮海战役名义上为中野和华野两大方面军参战,刘邓为总指挥,事实上中野实力较弱,只歼灭了一个黄维兵团,而且是华野支援了4个纵队之后才搞定的,而粟裕指挥的华野歼敌占总数80%,伤亡确只占67%,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对国民党80万,在三大战役中是唯一兵力不占优势的,在兵力、武器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打成击溃战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淮海战役确打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歼灭战,粟裕的指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才是历史的真面目。

+++++++++++++++++++++++

关于粟裕为什么不写淮海战役文章的问题   
粟裕战争回忆录出版后,好多同志看到了,他们肯定战争回忆录写得好,写得实事求是,写得全面,写得深刻,是一部粟裕兵书,充满了军事辩证法。也有一些同志看到书中没有写淮海战役的问题,认为是一种缺陷和遗憾。这里帮助粟裕首长说几句话。   

粟裕首长在世的时候,不少同志建议他写一篇纪念淮海战役的文章,粟裕老首长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淮海战役是他向毛主席建议举行的,是他从头至尾参加指挥的,他掌握了淮海战役的全部情况,他对淮海战役有切身的体会,他完全够资格和有条件写淮海战役的文章,但,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

事隔二十八年,楚青同志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小本子里发现他亲笔写的《沁园春·淮海战役》。根据分析,这首词可能是一九七七年写的。因为,一九七六年粉碎了“四人帮”,同这首词放在一起的就有粉碎“四人帮”的诗。他的这首词的发现,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淮海战役,他还是有话要说的,他把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浓缩到这首词里面去了。楚青同志整理出他的这首词后,打电话叫我去,把这首词交给我。楚青同志同我说,首长写这首词,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初稿写出后,他可能嫌潦草,又正正规规地抄写了一遍。   

《沁园春·淮海战役》词,内容如下: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我拿到粟裕首長的這首遺作時,激動得手都發抖了。   

大家对粟裕战争回忆录里面没有写淮海战役的文章,感到是个缺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去年粟裕战争回忆录再版的时候,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并经过楚青同志同意,将楚青同志整理的《粟裕谈淮海战役》作为附录放进去了,大家看后反映很好。加上粟裕老首长的遗作《沁园春·淮海战役》问世,更是弥补了他没有写淮海战役文章的遗憾。   

粟裕一生中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有一仗歼灭九万多敌人的豫东战役,有一仗歼灭十万多敌人的济南战役,还有一仗歼灭几十万敌人的淮海战役。这是他指挥的前无古人的一次伟大战役,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杰作。   

在这里我还要说几句公道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二野、三野协同作战的结果,功劳两个野战军都有份,三野有一份,二野也有一份。三野的部队多,消灭的敌人多一些,二野的部队少,消灭的敌人少一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例如:三野打黄百韬,没有二野的配合,行吗?是不行的。粟裕老首长说,没有二野参战,淮海战役是打不成的,可见二野在淮海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 鞠 幵 为粟裕之秘书)

  
++++++++++++++++++


其实直接指挥过两个野战军的只有两个人:

林彪出任辽沈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出任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
党中央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决定
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

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  

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其中,
总前委书记是邓小平,常委是刘伯承,陈毅 和邓小平,委员是粟裕和谭震林。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拟的命令电文真迹:
http://www.huaxia.com/thjq/zzhg/zzhgwz/2009/02/1328305.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yijuhua 回复 悄悄话 谢 子英,本文 收集 综合 分析 结论 : 以 正史 正名~!
子英 回复 悄悄话 多谢,
今天看才明白了一二分,多谢前辈 !:)

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