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
2009 (69)
2014 (44)
浅谈脑磷脂卵磷脂
摘要:
脑磷脂和卵磷脂广泛存在于许多动植物中,脑磷脂的基本组分为甘油二酯、磷酸和胆胺(乙醇胺),在体内可由丝氨酸脱羧生成胆胺。卵磷脂的组分基本与脑磷脂相同,只是用胆碱替代胆胺,它既可来自于食物,又可由胆胺甲基化生合成卵磷脂的胆碱,其应用价值极其重要。而随其应用价值的提高,许多非法份子利用它对无论是社会还是消费者带来坏的影响。
关键词:
脑磷脂 卵磷脂 甘油二脂
正文:
脑磷脂的基本组分为甘油二酯、磷酸和胆胺(乙醇胺),在体内可由丝氨酸脱羧生成胆胺。卵磷脂的组分基本与脑磷脂相同,只是用胆碱替代胆胺。广泛存在于许多动植物中。
豆类及其制品 这是自然界最好的植物蛋白来源。大豆中富含有人脑所需的优质蛋白和8种必需氨基酸,这些物质都有助于增强脑血管的机能。另外,还含有卵磷脂、丰富的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特别适合于脑力工作者。更值一提的是,大豆脂肪中含有85.5%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又以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最多,具有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作用,对中老年脑力劳动者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尤为有益。
动物脑髓 动物的脑都含有大量的脑磷脂和卵磷脂。其中又以鱼脑髓为最隹。因为鱼脑中的鱼油含有两种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物质,亦即所谓的“脑黄金”。这些物质是人体大脑营养所必不可少的,对大脑细胞,尤其是脑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脑中如缺少DHA,就会影响脑功能,降低人的学习、思维、推理和判断等能力。而经常吃鱼,尤其是鱼脑,可多吸收DHA,从而活化人的神经细胞,改善大脑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鱼脑中胆固醇含量也较高,因而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研究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对脑细胞的发育和神经轴突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促进两岁以内幼儿的大脑发育。至于能否迅速促进十几岁中学生的大脑思维,还很值得进一步商榷。而且人体对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利用,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还需要与糖、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同作用,这也难怪许多人觉得服用后收效甚微。如果过量服用鱼油制剂,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反应。 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卵磷脂、脑磷脂等,都是大脑思维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于是一些主要成分为复合营养剂的补脑药保健品应运而生。这些产品大多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进入市场销售的。 临床上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类药物,基本上属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脑代谢及循环改善剂,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处方类药物,自然就不是可以随意乱用的“聪明药”。 提高大脑皮层兴奋程度,可以促进思维的敏锐和活跃。学生服用了市面上有些补脑保健品后,立即会感到头脑清醒、思维活跃,学习效率提高。这就是该产品中含有了促进中枢神经兴奋的成分,这和真正意义上的“补脑”并不相符。 目前,市场上针对青少年的滋养滋补食品名目繁多,但其中不少品种含有药物成分。用这些含有药物的滋补类食品,应当慎之又慎。研究发现,青少年经常食用含有人参、蜂王浆的食品,尽管短期内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但久用后会引起性特征发育异常。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儿童,以此“补脑”,后患无穷。
据工商管理部门掌握的情况,当前保健品广告在各个媒体上铺天盖地,某保健品广告声称:“服用10多天后,可见明显健脑功效,连续服用效果更佳,使考生在紧张的考前复习期间,减轻心理压力,精力充沛,记忆力提高,骨骼生长快”;另一保健品则在广告中打出醒目标题,突出该产品能使大脑开“窍”,能助考生一臂之力。可是,从工商部门查处的有关违法保健品广告来看,这类广告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夸大产品功效,不科学地宣称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能全面改善大脑营养,彻底消除疲劳,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二是将学生取得的良好成绩归结于服用了某些保健品;三是为达到促销目的,渲染紧张气氛,夸大临考记忆短路现象,加重考生思想包袱。
针对家长们给考生“补脑”的良苦用心,专家认为,不能过分迷信保健品,毕竟保健食品仅仅具有特定保健功效,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短期内服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保健品并不是对考生成绩起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
对于孩子的营养状况,家长其实不需过分担心。脑保健品中的不饱合脂肪酸、维生素、脑磷脂、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都可以通过正常的饮食从食物中获得,要做的只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就考生而言,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考生考前应注意劳逸结合,自我调节。临考的记忆短路是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因此解决的关键是调整好紧张心理,学会自我放松。教育学家则指出:多给应考的孩子一些鼓励、安慰与支持,做好心理调节和饮食搭配,才是事半功倍的“良方”。
参考文献:
http://www.losn.com.cn/yybj/index4/21/49.htm
http://science.newyouth.beida-online.com/data/data.php3?db=science&id=nlgzz
http://www.jl.xinhua.org/news/2003-04/30/content_450332.htm
http://www.xyinfo.ha.cn/ylbj/12.htm
http://www.zk21.com/newsdetail.asp?id=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