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竞争优势源泉的问题

(2007-12-02 13:37:23) 下一个
Dyer 和Singh在1998年管理学会评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对竞争优势源泉的问题有个很好的总结和发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外来客, 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思考问题的框架, 便于大家有个考虑战略问题的起点.

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有三个说法. 第一是很流行的波特的行业结构竞争学说, 意思就是你是否有竞争性直接与你所在的行业有关. 比如说, 如果进入你的行业有很多的壁垒, 那么你就有可能形成垄断, 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或者说你在与供应商或者客户谈判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 总是很容易的处于优势, 那么你的企业因行业就很有竞争优势. 这种说法的着眼点是行业特点.

第二种说法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各种资源, 比如说人力, 物力,财力等等,并且如果这些资源是很稀少, 没有什么替代品, 能够为你创造价值的(比如说你的科研人员开发新产品的实力等等), 这种说法的着眼点是个体的公司.

第三种说法, 竞争优势是基于和其他关联公司的关系的. 这就是关联论. 这里有几个要点, 一是公司和公司在建立合作关系以前, 都是要相互选择的, 那么基本的标准就是要有互补的资源, 你有产品设计的资源, 我有市场开拓的资源, 那么我们的联合就是强强联合. 当然这个彼此的选择也是有限制的, 每个企业的眼界都是有局限的, 不可能对每个潜在合作对象都一清二楚, 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也影响到能否和如意的公司合作, 总之, 就象人类相亲一样, 有很多的局限的.

二是企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 是否合理的继续投资于这个合作关系也很有影响, 比如说相互派人学习和了解对方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以更好的改变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流程, 使各方更加有效率. 或者投资与对方设备和生产场地密切相关的设备和厂房, 这样更便于协调和控制, 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好处的. 当然这些也都是有风险的, 如果关系破灭, 这些设备和厂房恐怕就不那么有用了. 所以企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机制(见四)

三是合作关系建立后, 企业是否能建立一套关于信息和知识的相互交流的程序和法则, 这是很有用的, 现在是所谓知识社会, 知识就是力量. 其实设备,计算机,和软件, 竞争对手都是可以学的,也是可以买的, 但是企业间潜在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程序和法则,就不是那么容易模仿得了, 因为很有可能, 这些法则是在企业相关人员长期合作后, 形成的默契, 或者是基于企业间人员的个人友谊等等, 这些都是不容易看见和学习的, 也就是说这些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这才是一个供应链能够长期赢得竞争的法宝.

四是企业与企业合作需要有有效的管理机制. 这里有合同, 相互的参股, 信任, 和公众形象等等的机制.合同是很费神费力的事情, 而且基本不太可能把所有的未来可能性都写入合同, 合同必然是不完整的, 相互参股好一点, 不过也是要有预先投资的, 别人也可以学; 信任和公众形象是费用最低的, 最可能促使对方投资于合作关系的机制, 也是最不可能被竞争对手完全学会的, 因而最易使得该合作企业联盟在与其他合作企业联盟在供应链或者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中获得持久优势的东西. 当然, 获得信任和公众形象是不易的, 是要靠企业长期积累的. 总之, 这几个方面都是重要的, 各有其好处和不易之处. 要权衡, 领导就要在这些地方起作用, 下决心, 跟打仗一样, 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胆大而心细才行, 所以说商场如战场嘛.

总之, 三种说法, 都是有用的, 他们是从三个角度来看问题, 这样才全面和完整. 企业本身, 企业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所在的行业是三个不同的参照系. 三个都研究过, 这样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我看竞争策略的研究, 毛泽东就已经基本研究透了,大家就多多学习他老人家的著作就行, 再实践一下, 那就不得了了.转自link is her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