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第一课:新浪潮,一个原点

(2008-05-25 12:33:52) 下一个
第一课:新浪潮,一个原点



开场白:

说起电影艺术,“新浪潮”总是不免谈起的,这场运动可以说是“现代电影”的起点,巧合的是,新浪潮爆发的时间几乎就在百年电影史的中间,好像有意要把电影历史分成两部分似的。她就像一个原点。在我看来,新浪潮的功绩不是贡献了几百部佳作或是催生了数十位大师,而是给了电影一个可能——电影完全可以是属于自己的梦——而仅仅就因为这一点——电影会很伟大。为此,很多孩子迷上了戈达尔、特吕弗、候麦、夏布罗尔、瓦尔达……,由于误读新浪潮,很多初学者也为之所累。 


时间:

1958年——1962年  


人物:

安德烈•巴赞,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雅克•里维特,艾利克•候麦,克劳德•夏布罗尔,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雅克•德米 ……

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起因:

1958年夏布罗尔的影片《漂亮的赛尔其》等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出现在法国银幕上,法国《快报》的专栏记者弗朗索瓦•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次来谈论这些法国电影。法国新浪潮的兴起主要得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上:从1955年开始,法国《电影手册》在巴赞的带领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这些影评人有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里维特等人,他们不满于法国平庸的商业电影(“优质电影”),提倡展现个人风格的电影,也就是“作者电影”。巴赞坚信画面本身具有原始的力量,他的“长镜头”理论,为新浪潮的纪实风格提供了理论基础。1958年,巴赞去世,他的跟随者从影评转入拍片。

2、 技术上,新型的手持摄影机、便携录音设备为新人制作小成本影片提供可能。

3、 政策国家政府的资金支持。

4、 社会思潮:60年代普遍的无政府主义和颓废情绪。

5、“新浪潮”不是一次纯粹的艺术活动,而是从一开始就有商业目的的适度创新,它顾忌观众的欣赏水平,将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所以受到了一些人的赞助。

过程:

在短短的4-5年里,200多位新导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400多部,其中的许多年轻导演后来成为世界级的电影大师,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影坛上,这种现象在二十世纪的电影史上实属罕见。

结果:

新浪潮后期,在法国分化为2个值得注意的支流:左岸派和真实电影,基本都遵循了现实主义的路线。这场运动的影响波及全世界许多国家,比如德国新电影运动、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香港电影新浪潮、甚至80年代的中国第五代电影等等。

 特点:

1、 制片方式:为了结束好莱坞式的制片方式,把影片的控制权还给“作者”,新浪潮的导演们确定了以导演为中心的制片方式:缩小摄制组、缩短制片周期、选用非职业演员、采用实景拍摄等。

2、 新浪潮在思想内容上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精神状态,主要是二战之后法国青年一代失望与幻灭情绪。在一些方面,对于传统道德观给予否定。

3、 在电影语言和电影形式方面作出贡献。长镜头、移动摄影、即兴表演、大幅度跳接、自然音响、同期录音。鲜明的纪实风格给人以真实、朴素、自然的印象。 

名片赏析

《四百下》(1959)  《筋疲力尽》(1959)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196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