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兴趣与专业上的成就

(2008-02-14 12:38:49) 下一个

看到有成就的人,就会联想到这个问题,一个人是按照原始的个人兴趣和性格来选择专业;还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先建立理想和设立目标 (如果两者正好相符,则不在讨论话题之内),在奋斗中逐步培养高层次的兴趣, 哪种更利于在专业上做出成绩呢

可能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两种情况的成功者都存在。 在美国社会里,一个机会比较多一点的国家,按照兴趣选择专业占多数。有一种说法 You do better what you like.”  正好碰到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有一位学生,从小酷爱乐器。 他是个double major 物理和音乐。 在音乐系学习一些声学知识时,他很多东西懂不彻底,就回头来选修物理课程。 可是繁琐的数学物理公式让他学得非常吃力。 这时原始的兴趣已经被随之而来压力取代,几乎想放弃,只能靠着责任和毅力前行, 经过了一段“黑夜奋战之后, 他终于看到了科学带来的光明,懂得了很多声波频率,共振,传播的知识之后,又进入了由升华后的兴趣带来的美好境地。 现在他自己设计的乐器,音响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也碰到了另外一例。 一位著名的癌症专家,他的情况正好相反。年轻时他父母劝他学医, 他简直是”怀恨在心”, 不但没兴趣,还极端讨厌医学,就这么糊里糊涂,带着压力和痛苦迈进了医学的殿堂。 读完了专科之后(其中的酸甜苦辣就不用赘述了,特别是用第二语言-英语完成),他开始行医, 成为颇有知名度的癌症专科医生。 不久辞掉了在大医院当高薪代夫的职位, 来到有实验室的学校,边看门诊边做实验,每天至少工作10多小时。 从未看过电影,连续剧,很少有娱乐时间。 他说,虽然手下要负责300多个癌症病人,但现在不觉得这是压力和勉强,与读书的时候感觉不同,而是有强烈的兴趣。 有一种想找到好的治疗方法的好奇心,也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做实验,去探索,只是感到时间不够用。 这种靠逐步培养出来的兴趣与责任心,社会效益,个人的能力及知识面, 自身价值都有明显的关联。  

无论是原始的,简单形成的兴趣,或是长期培养的兴趣, 想用于专业发展上, 都必须经过去超越兴趣的艰苦过程,需要靠眼光,毅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经历一次提升兴趣的陶冶。这个过程或许发生在兴趣的建立之前,或者在伴随和巩固原有的兴趣之中。 这是在选择专业时需要深思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