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兴趣

77、78级是中国现代化征途中一种精神的代名,中国史上的特殊群体
个人资料
78级兴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以非常之策破解中国发展问题“症结”

(2008-04-25 10:17:45) 下一个
     能否采取“定向经济爆炸”的政策,即近乎所有行业向内资开放


      中央强调,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而如果一系列棘手的经济问题与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的话,明年恐怕更加困难。

     不久前,众多媒体还几乎异口同声称,2008年是“中国年”、“中国好运年”、“中国崛起年”,等等。但随着“中国制造”再起风波,加上南方的雪灾、飚升的物价、震荡的股市和西藏的“314”事件等接踵而至,所有这一切,考验着党把握大局的能力、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考验着知识精英的识辨能力以及考验着国民的适应与忍耐能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与情仇,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与矛盾。如果能够察微知著,就是必然;倘若一贯熟视无睹,就是偶发。中国当下面临的诸多棘手矛盾与问题,重要原因是,先前的矛盾与问题积累的结果。一直以来有一种倾向,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承担现在就解决问题的麻烦与风险。因此,对不少关系到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总是一拖再拖,相信后人比前人聪明,相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因此,现在的诸多棘手问题与矛盾,是综合症,是并发症,是顽症。但从某一两个方面着手是难以有效应对的。如现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就是长期资源价格扭曲、市场机制混乱的产物。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武汉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时,曾与学校老师下乡做调研。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油产地。在地处洪湖边的一个县,当地的县长询问我们:“为什么一瓶菜籽油还卖不到一瓶矿泉水的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真的失效了吗?恳请你们这些大学经济学教授,能否告诉我答案,我好向农民去解释,好让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继续种油菜。”这个疑问一直伴随我读完经济学博士。

     时下的世界粮食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般解释是世界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库存已到历史低点。但是,在中国粮食持续四年大丰收、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形下,食品价格却持续上涨。何故?食品价格上涨则以豆油为先。豆油为何要领先?为什么能够领先?答案是,中国大豆从生产到销售,大豆油从压榨到销售,近乎被外资控制与垄断。当然,外资对中国大豆以及豆油市场的控制与垄断,影响的不只是食用油,还有肉蛋奶等。因为大豆压榨的另一个重要产品是豆粕,而豆粕是重要养殖饲料,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养殖成本上升,从而推动肉蛋奶价格的上涨。

     上述案例就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至于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涨落,则要比餐桌上的问题复杂得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棘手问题,在中国现在集中呈现、爆发,是原先矛盾积累的结果。因此,“外科手术式”的对策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今天中国发展问题症结,在宏观经济上,正集中体现在有可能落入“高通胀”与“缓增长”的困境,这样,政府将在通胀和经济减速两大风险的平衡上面临更大的挑战。于是乎便有了“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然而,也有另一个相当轻松的视角。因为中国经济的放缓有利于宏观经济重新实现平衡,恢复正常的自然增长,超常的高速增长是不正常的;有利于转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畸形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调整到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正常态势;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科学发展。此外,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以减少房地产和股市中的危险泡沫,同时可以减轻经济扩张失控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

     随着“大部制”的推出,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引人关注。而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将切实由市场来承担。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定向经济爆炸”的改革开放政策,即近乎所有行业向内资开放。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国内目前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缓增长以及巨大就业压力等突出矛盾。

     当然,为配合由市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推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环境。一是减税。鉴于政府税收的膨胀与财政运行的低效(多半用于养人),应当考虑对整个中国民营经济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经济政策,紧紧约束工商、税务、城管等窒息微观经济活力的自利行为,激发民间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热情。二是为民间投资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鉴于资金、资本市场运行的低效,应将融资主体由国有企业转向民营企业、个体经济。让民营企业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与国有企业展开竞争。国有企业应切实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瞄准其应该瞄准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着力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在自然垄断或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国有企业应发挥行业龙头作用,而不是长期扮演令百姓厌恶的垄断角色。

      (作者: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78级兴趣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从所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走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中国式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矛盾到一定的阶段,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将会逐步走上意识和议程。是否可以走出和谐发展和改革成功是需要时间,需要中国公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需要一定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许多未知因素进一步明确......
fangbinji 回复 悄悄话 这实际上是一个彻底走向完全市场经济的问题。以中国和俄国近年高速的增长率来看,其动力是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果,因而事实上并不应当使人惊奇。但这种动力正因为是垄断,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美国在历史上注意到不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寡头垄断资本主义也会使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萎缩,所以历史上有过对洛克菲勒集团的强制解体,在上世纪90年代有过对AT&T的强令解体,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竞争的平台不致被削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首当其冲的则是上层建筑的相应改革,没有相应的法律何以制止垄断行为。中国的经济演变到今天,也是一种“积重难返”。吴敬琏多次呼吁我们要建立的是“法治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无序的市场经济,何人加以理睬过?顾准有一句名言“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法权体系。”中国自建立“市场经济”以来,在法权体系的变革中上究竟做了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呢?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以中石油不向私人加油站提供油源而只向国营加油站提供油源这个简单的例子为例,谁会意识到这里包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个关乎整个未来经济走向的大问题呢?国企这个令人厌恶的“垄断角色”,相信在今天不是只有专业学者才能认清其庐山真面目的。问题是,许多天经地义的事在中国可以一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