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兴趣

77、78级是中国现代化征途中一种精神的代名,中国史上的特殊群体
个人资料
78级兴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海待现象解析及对策( 三 )

(2008-02-20 09:36:54) 下一个

海待出现的外因及解决策略

当然,除了海归的自身原因,我们也不能忽略当前国内大环境给海归求职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外因的作用。我们分以下几点具体讨论。

第一, 国内就业形势竞争激烈,学会找到自己的蓝海。

总体上看,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1400万人(江林:“试为‘大学生就业难’处方”,《中国信息报》,2006426日。)

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认为:“企业关注的是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比,无论海归、自学成才、境内毕业生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早期过度拔高海归成效的光景见不到了。”王立平认为,虽然海归拥有语言和国际化视野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抱有过海“镀金”想法的留学人员,显然,海归的名片并不能让他们成为职场中的抢手人才。

好职业和高报酬,取决于真才实学,而不取决于是否海归。这就是市场的魅力。国内一些企业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国产”MBAEMBA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实践经验、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并不比海归派逊色,他们的加盟,对于很多想“落脚”外企的海归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对于海归求职,在我们的系列访谈研究中,很多海归人士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说:“现在中国的就业机会非常多,关键是你怎么能在这个市场上把自己卖出去。从简历到面试,从发现职业的线索的能力到和人打交道的那么一种沟通技巧。海归就应该在中国找到机会。你回到中国来,就应该针对这个市场,针对这个环境,把自己推到企业面前去,推到社会面前去。”

摩根斯坦利副总裁季卫东认为,海归要找到自己的蓝海,红海是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找到蓝海就是说要找到一个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中国的教育都有羊群效应,从众效应,大家都喜欢往热闹的地方去,造成很多产业的竞争都是红海竞争,但是有很多时候抬头一看,原来不远的地方有一块蓝海。

第二, 国内海归用人单位的结构性失调。

中国海归目前的就业状况主要是集中在中国的几十万家三资和外资企业中,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也发现,超过50%以上的海归希望进入到三资企业。

实际上,国内大批新兴的民营企业如联想、海尔、华为、中兴、TCL等和一大批国有企业如中海油、中远、中建、中国银行等,加上一系列在海外上市的民营和国有企业,还有大量出口型中小企业等,都大量需要有海外学历和经历的国际化人才。

我可以预见,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化将会加快海归同这些企业的结合。海归在外资企业里扎堆成群的现象将会出现改变,中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迅猛发展应该可以为海归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大量录用有经验的海归,如联想、TCL、华为、中兴等。我认识一位从加拿大回来的海归,他在通讯领域里工作多年,为多家跨国公司工作过,有很多的经验。后来听说他已经去了TCL公司,参与负责国际业务。TCL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扩张迅猛,需要一大批国际化的经营人才。实际上,欧美同学会商会在一次月度午餐会上曾请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前来介绍TCL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他在介绍中充分肯定了海归的作用。这说明海归在中国广大的民营企业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一个问题的反面,中国本土企业不少也对国际人才不够重视,某种程度上,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低的环境也影响海归的录用。

出现海待现象,我认为关键是人才使用结构性的问题,包括中介不发达,或者是供需中间有一些环节还需要改进。政府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宏观调控。

第三, 海归过多地集中在了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

据统计,目前海归一大半集中在京沪穗地区,但是我相信中国还有更多的机会会是在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内地大中城市中间,海归这种区域流动的变化将会随着这些区域外向型的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加大而进一步加强。海归“需要上山下海”。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落实,海归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创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据悉,这两年回来的海归不少去了哈尔滨、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内陆城市,今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如果政府的正确政策指导和鼓励能出台,再加上媒体的宣传,这一趋势会进一步加快。海归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创业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海归由集中于个别发达的大城市向全国化大面积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推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

我认为解决海待问题,需要政府新的导向和新的政策的指引。我在2005年出版的《海归时代》中指出,海归现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是实际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包括一些在沿海的城市,像温州、宁波、青岛、大连等二级沿海城市,以及西部、东北不少地方,因为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做国际贸易,缺乏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而且很多企业产品连翻译的英文资料都没有,更不用说与外商直接沟通和谈判了。所以我觉得,国家应该鼓励海归向这些地区流动,当年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觉得海归应该有新时代的“上山下海”。上山就是去内地,去东北,去西部,下海就是去沿海地区二三级城市大量需要海归的民营和私营的外向型企业中去。

第四, 留学有盲目性是海归变海待的重要因素,留学需要规划。

在一次留英归国校友职业发展规划讲座上,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展示了一项他们所做的调查结果:中国企业雇主比较看重海归的沟通技能、外语技能等等,最不被看重的是学校的知名度。

雇主还普遍反映,留英归国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能力和职业自我规划的能力,留英归国学生对工作和行业的了解也很少。中国企业雇主希望从海归当中招到的人才有高级技术人才、中层管理人员和入门级的技术人才。为此,有关专家提醒正在留学的学生,要多参加一些实习的机会,努力提高外语水平,清晰定位就业前景。不要给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好职业规划。

专家指出,留学是一个牵涉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复杂问题。对留学生来说,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对今后的发展也要有一个全面的权衡。

诚迅联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国庆留学美国,他也是我很熟悉的一位海归。他说,从总体上看,海归最重要的是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在求职中百战不殆。所谓知彼,就是在应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将应聘单位吃透,对应聘的职位要求搞清楚;尤其是外企,更是要将该公司在华总体战略、当前市场地位、未来发展方向知道个大概;对所应聘的职位在公司内部的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弄明白。不然,在面试时对应聘单位一问三不知,对应聘职位的角色定位说不清楚,这个样子怎么可能让别人相中你呢。所谓知己,就是要客观评价自己,千万不要自视过高。要对自己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个人特长乃至敬业精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会在求职时少碰壁,在职场中少走弯路,从而为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找到一个踏实的起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副主任胡兴龙博士多次给留学人员做求职培训,他提醒,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能顺利发展,留学生在留学时一定要对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规划,尽可能少走弯路,降低成本。

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这是新东方的徐小平深信不疑的一点。几番寒暑,几度春秋,展现在徐小平面前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生问题。而徐小平正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人生设计师。

我们商会里十分活跃的徐小平理事在新东方提出了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并成为新东方精神象征之一的“彩虹计划”,发表了鼓励中国学生把个人命运与祖国未来相结合影响深远的“中国机会论”。“我们鼓励学生为了中国机会而出国留学;为了中国机会而回国发展;为了中国机会而暂时放弃出国;为了中国机会,也可以多在国外积累一些工作与生活经验……这些基于中国机会论之上的人生规划和留学安排,构成了新东方对于中国留学事业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这就是‘人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这个理论与实践,就是以在中国土地上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为基本前提,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通过工作实践与包括留学在内的教育机会来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人生的前途。使得人生奋斗与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掌控、可以预见、可以设计的程序。”

前程无忧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罗白女士认为:“我们希望这些留学生能在获取海外文凭的同时,具备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思维和交流的能力,丰富的实习和兼职经验,符合个性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较强的职业意识。”

古语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希望留学海外的莘莘学子而言,则是人未动,规划先行。因此,留学前的理性思考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合理规划留学之路成为所有即将踏上留学之路的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连载,待续未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