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咒麻雀

(2007-11-12 15:49:35) 下一个

郭沫若(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麻雀麻雀气太娇,虽有翅膀飞不高。
你真是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作者小档案
应星
灭麻雀大事记
1955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和天津与部分省委书记讨论并商定了《农业17条》,其中第13条为:“除四害,即在7年内基本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其间,中国科学院鸟类学家郑作新曾表示麻雀在农作物收成季节吃谷物,是有害的;但在生殖育雏期间吃害虫,是相当有益的。不应该消灭麻雀本身,而是应消除雀害。
1956年1月23日与25日分别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最高国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第27条是:“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
1956年秋,中国动物学会在青岛召开了一次麻雀问题讨论会,首先发言的生物学家朱冼说,1744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因为讨厌麻雀的叫声,且偷吃果子,就下令悬赏灭雀。结果麻雀没有了,果树的害虫没了天敌,果树已结不出果子来。后来,大帝被迫收回成命并从国外引进麻雀。朱冼认为,我们是否应该消灭麻雀尚应考虑。
1956年冬至1957年春,《文汇报》刊出了一些学者为麻雀说话的文章。
1957年5月,苏联生物学家赫罗夫访华并在答记者问中说对麻雀的有益或有害,不能一概而论。
1957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公布修改后的纲要草案,其中“除四害”的条文改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要消灭。”
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指示,提出在10年内消灭四害。同年3-4月在全国掀起了全民灭雀运动的高潮。北京市和上海市3天内就分别捕杀麻雀40万只和50万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4月21日发表了《咒麻雀》一诗。到11月上旬,全国各地不完全的统计共捕杀麻雀19.6亿只。
1959年春夏,上海等地城市树木发生大面积虫害。1959年7月10日下午,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说:(因为)有人提“除四害”不行,放松了。麻雀现在成了大问题,还是要除。以朱冼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学家尖锐批评上海市不执行关于城市不要消灭麻雀的规定。
1959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给毛泽东报送了关于麻雀益害问题的报告,其中扼要介绍了朱冼等人的意见。毛泽东批示将此报告印发给中央杭州会议的与会者。
1959年12月29日和1960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召开了麻雀问题座谈会,后于1960年3月4日成立了麻雀研究工作协调小组。3月1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麻雀不要再打了,代之以臭虫。”4月6日,谭震林代表中央向全国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作报告时说:“麻雀已经打得差不多了,粮食逐年增产了,麻雀对粮食生产的危害已经大大减轻;同时林木果树的面积大大发展了,麻雀是林木果树害虫的‘天敌’。因此,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纲要》所说的除四害中,应当把麻雀改为臭虫。”
1962年朱冼因病谢世。1966年“文革”开始后,朱冼被认为是在麻雀问题上恶毒攻击伟大领袖,坟被掘,碑被砸,尸骨被曝于荒野。
1978年11月,朱冼被重新安葬。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