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鱼池

来源于西方哲学分流中一个古老的东方传说。
个人资料
正文

五大镇物护佑着北京城

(2009-01-14 10:53:14) 下一个


哪五大镇物护佑着北京城 (2009-01-14 15:27:31)
 
 

    那天去海淀参加一个旅游文化论坛,恰逢上班高峰期,车被堵在北三环。车窗外,路北一片古代建筑,灰瓦红墙,掩盖在冬日苍凉的树影之后,周围是入云的高楼,鲜亮的家具城,让人眼前恍惚。

    堵车,无事可做,我于是问起焦急观望车流的常师傅,这是什么地方?

    常师傅说:“这儿可不就是大钟寺么。”

    一片张扬现代的建筑里面,往往半隐着一个古老庭院,这便是北京城的绝妙大气。

 

 

大隐于市的大钟寺

 

    车子缓缓前行,大钟寺逐渐消失在车窗外。

    常师傅说:“噢,忘告诉您了,那口最大的钟,可是咱们北京城的镇物呢!您知道北京城有五大镇物吗?”

    这便是我喜欢北京的一大理由,当你在最新锐的事务里头奔忙的时候,说不定不经意就一头撞见恢宏的故往。

    “好家伙,这些玩意儿可了不得,没有这些玩意儿撑着,老北京城怕不是现在这样儿!”常师傅顿时来了精神,“要不您看,这些年来北京拆了好多东西,唯独这几样,动不得。”常师傅还在感叹。

    我当即决定,论坛一结束,我们就去依次拜会北京城的五大镇物。

 

 

缺一不可的老北京城五大镇物

 

    封建时代,民间笃信风水,皇城北京,风水之尚尤盛。老北京城的五大镇城之物,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设立。以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论,在北京城的东南西北中各设立一个镇物,以避邪除害,确保京城万寿无疆,皇权千秋永固。

 

 

    城北镇物:颐和园铜牛

    依当天位置远近,我们最先去颐和园,寻找北京城北的镇物——铜牛。

 

    冬日肃穆,铜牛俯卧昆明湖东岸烟波浩淼,体态肥健,全身黑亮,昂头凝视昆明湖西北方向,双目炯炯有神,充满警惕。远处湖面十七孔桥虹驾湖面,万寿山气势庄严。

    老北京对这铜牛,有一个美丽传说。

    说这昆明湖边,本是两座铜牛,一雄一母。一次水患,昆明湖水位高涨,淹没了东边村庄。百姓祈求龙王不得,已无计可施,突见那公牛纵身跃入昆明湖,把泛滥的湖水给“喝”下去了。但是,当湖水降到离湖岸三尺时,公牛却沉没水中,不复见。

    母牛见公牛被淹,亦向湖中跳,被百姓生生拽回,捆在岸边。此后,人们总见她俯卧昆明湖边,凝视湖面吧嗒吧嗒流泪,似在等待公牛归来。

    百姓将此牛敬为神灵,相信她能镇住昆明湖水患。

 

    此牛为1755年,即清乾隆二十年铸造。背部有80字篆体铭文,名《金牛文》。

    据科学测量,皇城故宫要比昆明湖东岸低10米。明清时代每到雨季,湖水高涨泛滥,就会淹没周边的农田村庄,直接危及皇城故宫的安危。又按五行之说,北方属水。于是,乾隆皇帝下令铸此铜牛于昆明湖东岸,以预水位,保护故宫免收水灾。

    如此说来,铜牛确有镇水之意。

 

 

    城西镇物:大钟寺永乐大钟

    现在的大钟寺,没有香火,没有寺僧,已无寺院之相。

    宽厚的古墙挡不住外界汽车的轰鸣和喧嚣。院内几家古董旧书铺,淘书人络绎不绝。这里收着元、明、清时代的古钟及世界铸钟400余座,最大的40多吨重。古寺实际已成一座古钟博物馆。

    大钟寺之宝,也就是传说中的北京城西镇物——永乐大钟,在大钟楼内被粗大的柱梁悬挂在的八角形的青石台基上,颇有独立群雄的气势。

    永乐大钟是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约46.500吨。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有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钟。

    此钟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洪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钟声传送距离可达20公里之远。

大钟寺原本叫觉生寺,建于1733年,即清雍正十一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从永乐大钟始,更名大钟寺。

 

    据说,搬运此钟时颇费周折。先是在一路打井若干孔,在冬天的时候泼水结冰,钟下垫圆木滚到大钟寺。然后先将钟滚到一个事先堆好的土堆上,再盖房子,立柱搭架,最后将钟下的土堆挖掉,才把这个庞然大物悬挂了起来。

    按五行之说,西方属金,故以永乐大钟镇之。

 

 

    城中镇物:景山

    车行南下,驶往正中之镇——景山。

    驾座上,常师傅讲起景山。那是他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玩耍的地方。又说起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树。他们少年时,那树还在。文革的时候,树被红卫兵砍了。这景山其实是明成祖修建北京城时堆煤的地方,所以有老北京管它叫煤山。中央属土,需聚土而镇,以压制元朝王气。

    如此说来,景山算是最大的人工假山了。她巍然矗立京城中央,位中轴线之上,形成皇城故宫北边的一道屏障。

    而从遥感卫星传回的北京城图像中,有人惊奇地发现,景山公园的园林景观特别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的人像——景山山体组成人盘坐的身体,寿皇殿建筑群组成了人的头部,两道内宫墙组成两只眼睛,树木组成眉毛,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了。

    可是,她既没有镇住王朝的更替,也没有镇住皇权的永续。她以沉默的方式静看历史,见证脚下这座古城演绎的悲欢与辉煌,屈辱与荣耀。

    景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城南镇物:永定门燕墩

    南方属火,北京城南的镇物便是一处火物——永定门烽火台“燕墩”,又叫“烟墩”。

    常师傅说,老北京话里把燕墩叫做“挡”,满清时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这个“一挡”便是燕墩,是进入永定门必经的一道关卡。

    这座烽火台在永定门外,远远望去,孤零零立于北京冬日之苍凉,仿佛托起远处永定门城楼和高楼大厦,坚挺刚毅,像一份沉甸甸的底气。

    燕墩四周围,以前有女墙环绕,如今多了铁栅阻隔,难以近前细看。

    举目仰视,还是能望见碑腰精雕细刻的水神像,在卷起的浪花雕纹中,袒胸赤足。

 

    史料记载,燕墩由元代始建,原本只有土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砖包砌。清乾隆十八年立石碑,其上有乾隆亲笔,满汉文对照的《御制皇都篇》碑文。

    碑文洒脱豪迈,字刻气势磅礴,详述幽燕渊源,并以清王朝赞歌,堪称北京古代地方志,是北京最著名的碑文之一。

    只是,站在坛座之下望去,如今已不见碑文迹象,四面皆是被雕纹环绕的平滑碑面,倒像是一座无字碑,留历史沧桑与岁月风云在此纹路间际会。

 

 

    城东镇物:神木场金丝楠木

    北京城的东边镇物神木,有许多传说,最有名的,怕是“神木”给乾隆帝托梦的故事了。我在车上隐隐期待,只等一窥神木面目。

    可常师傅劝我别去了,说是去了也见不着。木头早就腐朽了,没腐朽的也给做成桌椅了。

    是么?竟也有人敢在“神木”头上动刀?就不怕破了北京城的风水?

    常师傅不着急:“那家伙神着呢,木头虽然没了,但精神气儿还在。北京城别的地儿老着火,就这个神木场,从来没火灾,就是因为神木跟通惠河一块儿,把火给镇住了。”

 

    如此就更要去了,即使传说中的神木已不再,至少还能感受神木永存的神秘气场。

    到了才知道,这个我想象里古意无边的神木场,原来就是通惠河以北的大北窑,北京城有名的CBD,我再熟悉不过的钢筋丛林,全世界的大企业,大都盘踞于此。

    常师傅说,这里原来叫“庆丰闸”,老北京有句俗语,说“要喝茶,到二闸”,这里曾是老百姓喝茶遛弯散步的休闲之地。

    新北京人,知道的怕只是神木场今天“黄木庄”这个名字。这里现在是北京星海钢琴厂。

    昔日神木场,今日黄木庄;昔日休闲地,今日商务区。看来这镇东之地,确实不简单。

 

 

北京城东的新镇物——CBD高耸的钢铁水泥森林

 

    夕阳残照中,结束了一天的寻访,回到繁华的城东,望着一栋栋华灯初上的商务高楼,像极了几百年的神木在这里一棵棵竖立。CBD,才是今天北京城名副其实的镇东之宝。

 

    镇物,作为封建时期人们精神的一种物化,避邪除害向往平安生活的一种心理寄托,愚昧也好,迷信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以一种文化象征和风俗符号体现着情感凝聚、艺术创造。

    而北京城的煌煌大气正在于,历史虽厚重,却亲切,面对满城俯拾皆是的历史,北京用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连续起昨日与明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