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五言诗中“仄仄仄平平”为什么不算孤平?

(2008-03-04 16:14:31) 下一个
五言诗中“仄仄仄平平”为什么不算孤平?

孤 平是清代学者归纳前人 (主要指唐朝以后) 的近体诗的格式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之于李汝襄的《广声调谱》。这是我所能查阅到的最早关于孤平的论述,这究竟是不是最早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无 关宏旨,至少宋唐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现在,犯孤平现在成了平韵近体诗歌的一个主要忌讳之一,而且也是对联之中的主要忌讳之一。自然,押仄韵的近体诗 (以及对联之中) 有相应的“孤仄”的概念,不过仄韵近体诗因为较少出现,而且原理和结论和“孤平”类似,所以这里就不讨论。七言是在五言基础上拓展而成的,有争议的地方更 多,例如涉及到句式:

仄仄仄平仄仄平

对 较严格的孤平定义而言,将首字改为平音后,亦即“平仄仄平仄仄平”,它仍然是犯孤平的,其原因是,尽管这句除了韵角外有两个平音,但是七言的第一个字实在 太不重要了,所以除去这个不重要的字,这句七言还是犯孤平。学者王力就是持这个观点 (如果按照董文涣的定义----见下文-----“仄仄仄平仄仄平”是典型的孤平)。通常情况下,七言的情形比五言复杂,这里也不讨论。据称,整个数万唐 诗里,犯孤平的诗歌只有几首,或者最保守的,只有几十首 (因为孤平的定义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这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犯孤平是近体诗里的主要忌讳之一,因为这个要求可以框起后人而不伤 及古人,呵呵。

近体诗除了粘对规则外,就字词的位置重要性而言,还有以下几个应该注意的“约定俗成”:
1) 除了押韵的首句外,对句 (即偶数句子,或者说韵句) 比出句 (即奇数句子,或者说非韵句) 重要,对句中的字比出句中相同位置的字重要;
2) 对同一句子,出了末字外,偶数字比奇数字重要 (我想这来源于音乐借走的强弱音节奏:弱强);
3) 对同一句子,越靠后的字越重要。

所以说,一首七绝诗,如果在对句的第六个出律,那是很严重的出律 (即使拗救了,我觉得也是很不好的),而出句的第三字出律,就不怎么重要。所以说,五言中的第一字、七言中的第一、三字通常都是不论平仄的,这给写诗提供了很大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却是产生孤平的根源。

关于孤平,最常见的有两种定义:
定义一: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只剩一个字是平声字,称为“孤平”。
这个定义是王力给出的,还有一些学者也沿用这个定义,例如许清云、李德超、张梦机等。然后,王力声称,针对五言,犯孤平的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

仄平仄仄平

首字必须为平,否则犯孤平。犯孤平的必须拗救,例如拗救成“仄平平仄平”的格式,例如王维“归嵩山”诗句:暮禽相与还,就采用了这样的拗救。

定义二:被两仄声所夹的单一平声,称为“孤平”。
这是清朝学者董文涣在《声调四谱图说》所给出的“孤平”定义。这个定义所定义的孤平范围更加广泛一些,出了上述王力的孤平句式“仄平仄仄平” (因为这很明显是被两仄声所夹的单一平声) 外,五言尚有以下句式犯孤平:

仄仄仄平仄 (见于出句,拗救方式:对句中以‘中平平仄平’补救)
平仄仄平仄 (见于出句,拗救方式:对句中以‘中平平仄平’补救)

定 义一简单易懂,目前这也是孤平定义的主流;但是依照音乐理论定义二更加合理一些,因为五言基于四言 (见下仔细的分析),平音悠长,被仄音分隔得太远 (量化的话,就是被两个仄音孤立起来) 的话,应该是某种忌讳。显然,从两个定义上的字面意义去理解,王力的定义 (定义一) 中的“孤”是指“孤单 (Singleton)”的意思,而董文涣的定义 (定义二) 中的“孤”是指“孤零 (Isolated)”的意思。这里回到我的疑问:五言诗中“仄仄仄平平”为什么不算孤平?按照董文涣的定义,这个好说,不是孤平,但是按照王力的定义, 这个句式里可只有一个平声 (第四个字,因为第五个字属于押韵要求,不算平声),所以这应该是孤平。但是王力为什么不将这个句式划入孤平呢?自然,如果这算孤平,唐诗里犯孤平的可就 海了去了 (例如‘更上一层楼’,等),但是一旦给定定义,却不能不考虑这个句型,说这不是孤平。当然,唐朝时期可没有孤平一说,就算犯了孤平也没有什么,何况为了 将唐诗纳入孤平理论的体系,给唐诗人开个例外的特赦令,允许这种犯孤平的句式存在,并没有什么不妥。例如,大家知道,近体诗的理论是非常优美也是非常完善 的,五言绝句是核心,从五言可以推广到七言。但是在初唐时期,格律理论并未形成,但是那时的五言、七言诗很多,并且遵循几个固定的模板 (只不过这几个模板不符合后来的近体诗理论),例如模板之一的“折腰体”就是例子之一。所谓折腰体,通常见于绝句之中,“是指诗的首联,能守平仄之规,但 它的第二联,却不能守平仄相粘之律,仍依首联的平起或仄起,于是形成两联之间失粘而上下两联偶字平仄相同的情形。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因为绝句只有两联, 如果上下两联不粘,如同中腰折断一般,故由此名。”(摘引自百度百科)。近体诗失粘,这是大忌,但是因为初唐时期这样的诗歌很多,所以给这种折腰体诗歌颁 布个特赦令,将它们纳入近体诗范畴,并无不可,无伤大雅。但是无论如何,折腰体诗歌是出律的,只不过得以默认而已。但是王力为什么不说“仄仄仄平平”其实 是孤平,只不过这种孤平能得以承认呢 (类似于出律的折腰体,因为这种孤平例子太多,所以可以颁布个特赦令)?这是我很费解的地方。给“仄仄仄平平”来个补救也是很简单的,因为可以增加个平音 字,将整个句子变成“平仄仄平平”即可。

下面让我来花点笔墨推理论证一下。

五言基于四言,四言只有如下两种格式: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言得加一字,加在前面后者后面,或者中间,得到12种形式 (最多只有12种,12种之中可能有重复),它们是:

1) 平平平仄仄
2) 平仄仄平平
3) 平平仄仄平
4) 仄仄平平平
5) 仄平平仄仄
6) 仄仄仄平平
7) 平平仄仄仄
8) 仄仄平平仄
9) 平平平仄仄
10) 仄仄平平平
11) 平平仄仄仄
12) 仄仄仄平平

五言首字向来不论 (因为不重要),所以只有六种格式 (X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A) X平平仄仄
B) X仄仄平平
C) X平仄仄平
D) X仄平平仄
E) X仄平平平
F) X平仄仄仄

E)、F) 是忌讳 (因为末尾三连平/仄,特别是平韵中的三连平,是大忌),所以我们只有A),B),C) 、D) 四种情形值得考虑。但是现在问题来了,让我们逐一考察:

A) 没有任何潜在的孤平问题。D) 也没有任何潜在的孤平问题,所以这里不在讨论之列;
C) 就是王力先生说的会犯孤平的句式 (所以首字必须为平),这个没有任何争议,所以这里不在讨论之列;
B) 却不一样,是一“灰色地带”(亦即模棱两可的地方): X仄仄平平。按照王力先生孤平的定义,这个句式首字必须为平,否则这是个孤平句子 (因为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音)。可是为什么“仄仄仄平平”为不犯孤平的“标准例句”?我看王力除了在迁就唐朝诗人故意不提这个解释外,简直是毫无理由 (我想不出别的理由)。

因此我想,孤平的第二个定义更加合理一些,尽管它更加复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