峤壁兰

爱兰如己 兰如人生
正文

兰事悠悠(四)

(2007-11-28 17:17:38) 下一个
兰缘骚客(上)
峤壁兰

        兰,你从远古而来,你点缀了母亲的文化,你迎来无数新生的日头,曾目送过古道西风瘦马;你抖落乾坤的风尘,怀藏古人的日月精华。你悄悄住进茅舍庭院,也款款步入帝王之家。你叫农夫工匠笑口常开,也令骚客翰墨洋洋洒洒。你久蒙先哲的厚爱,身负圣贤的吟夸。你手托先人的古风,口衔香兰芝雅。你依旧年轻、恬美、温馨、可鞠、可亲;你依然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与你共生的是天地,与你共存的华夏。兰,自古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为你修成不朽兰作啊!
        兰,你的温馨沁撒九州,你的清香漫袭古今。你的丰实立典万卷,你的风韵树骚客如林。三国时期文学大家曹植的《洛神赋》,使你具色、具香、具味的人格化形象至善至美。诗曰:“转眄流睛,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嵇康(224-263)是三国时期另一骚人怪杰,即“竹林七贤”之一,常与阮籍等人谈玄说理,高蹈遁世,饮酒赋诗,狂放不羁。他的文才,鲁迅说:“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当地旧说反对。”他的咏兰的诗:“猗猗兰蔼,植彼中原。绿叶幽茂,丽藻丰繁。馥馥蕙芳,顺风而宣,将御椒房,叶蕙龙轩。瞻彼秋草,怅矣惟骞。”诗歌颂了兰的色泽和芳香,表达了人们对兰的无比喜爱之情,而对那些秋草,则表现了怅然的态度。
        谢灵运(385-433),晋代的著名诗人,生长在一个权声显赫的钟鸣鼎食之家和文风彬盛的诗书簪缨之族,是中国山水诗创始者,咏兰诗和咏兰佳句颇丰。如“昔闻兰金,载美典经。曾是朋从,契合性情。我违志概,显藏无成。”他的《石室山文坛》,把当时会稽一带多产兰蕙的景况作了尽情的描写。诗写他清晨放舟出游,越郊穿野,索异寻幽的雅兴,只见绿洲上盛开着兰花蕙草,山岭上铺满了苔藓丛林,在这欢愉自得之时,摘一朵兰花来表达悠然韬隐的心情。《郡东山望溟海诗》是一首游春诗,也可说是一首采兰诗。这里兰成了感发人们深情的事物,写物以敷意,情在兰花,志满江海。
         陶渊明(365-427),东晋刘宋时期大诗人,田园诗创始者,长期隐居庐山,与释道高士为伍。陶诗于平淡处见醇美,事真,情真,意真。其代表作《饮酒》二十首,第十七首即为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尚念还,鸟尽废良弓。”诗的前四句写清风区别了兰花与萧艾,后四句写失去了故路,当及时回还。全诗歌颂了兰的芳香和清风助兰,以此为喻表明了自己的“悟”性。这是一首咏兰抒情佳作。
        晋代书圣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与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爱鹅的故事其由来是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写了《黄庭经》而“笼鹅而归”,而又拓了“鹅”字而家喻户晓。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更得益于爱兰。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给予他极大启发,使之创出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使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地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去的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并于此修下千古名序---《兰停序》。
        苏氏兄弟,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称"三苏",都是历史上著名文学家,他们与稍前的欧阳修、梅尧臣和王安石等人,左提右携,发展了宋代文学,在他们的大量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佳作。
        苏轼(1037-1101)一生坎坷,曾两次任杭州太守。元佑五年(1090年)在杭州为友人杨次公题春兰和蕙诗各一首。其《题杨次公春兰》云:“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诗颂选赞杨次公画出了春兰之“真色”,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兰本来就是美人,蓬艾再深也掩埋不了它,因为它有芳香,借清风而远播。从中也抒发了自己真色不变的品格。他的《题杨次公蕙》诗也是如此:“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幻色虽非实,真相亦竟空。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诗从兰蕙同族写起,指出它们均为屈原原佩。“水仙”即屈原。《拾遗记》写楚人思念屈原,称他为水仙。后四句写杨次公的蕙图,观者疑为真蕙,一缕微馥似扑鼻而来。诗侧重于写兰蕙的幽香。
        苏辙(1039-1112)是苏轼之弟,也以诗文名驰天下。他的兰诗借兰明理,以议论见长。《种兰》七律云:“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荫午凉。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辞章。”诗写出了兰香兰叶、兰根兰丛,也写出了兰艺兰趣。幽兰与高士共处一室,清芬与细叶启迪心灵。末一句表达出多少高洁的志趣!苏辙又有《幽兰花》七绝二首:“李径桃溪次第开,农香百和袭人来。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诗赞美了桃李,更赞美了兰花,还赞美了擅巧的春风。其二:“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定应欲较香高下,故取群芳竞发时。”诗写出兰香与群芳的浓香“欲较高下”的情况。意境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苏辙还有两首更具哲理意趣的兰诗。《次韵答人幽兰》:“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休,长松百尺有为薪。”兰花看似纤小,羞春不语,却是芳香馥郁,袭人心腑;长松高逾百尺,招人耳目,结果碎骨折身,落为柴薪。原因就在于一寸芳心,能否自保。以兰为喻,揭出一个生活的真谛。
        徐渭(1521-1593)绍兴人。是我国明代著名文学艺术家,他的诗出语自然,明白畅晓,但立意很高,含蕴耐味。他的咏兰诗很多,除题画外,著名的如《兰谷歌》:“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诸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诗从勾践在兰渚山种兰写起,写“吾越兰谱本如此”,紧接着写友人在黄州种兰的风雅韵事。最后,寄意老友,“古来楚越本接疆,不待风吹两国香”,互相勉励,互相祝愿。这诗不仅是一首兰史颂歌,也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意的友好乐章。对勾践种兰事,徐渭还有一首诗:“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对古时兰亭产兰盛况作了描写,碧浪红香,天下传誉。兰花自古有“三美”、“四清”之誉,即花美、香美、叶美和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徐渭的几首兰诗生动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兰》诗:“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七绝寥寥几笔,勾勒出春兰的美,“一香已足压千红”,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他的《慕兰篇》借古乐府名句“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写对兰的爱慕。他说这句诗本是咏古代好剑者对剑之专,而现在友人“钱君于兰之慕亦然,故用其事”。诗说:“新篁拗曲围成圃,碧玉垂花琢成条。终岁摩挲两无厌,剧于十五女儿腰。”把钱君那种细心种栽,醉心抚摩的情状刻画得维妙维肖,竭形尽态。徐渭有一友人号叫“仙华”,他好画善诗,诗风古朴。一日徐渭画了兰送给他,《写兰与某子》:“仙华与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无媚”与“清苦”就是兰的素洁美,兰的精神和灵魂,兰的总体风格,当然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