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韵

邯郸学步,永远不会走出个性;保持真实的自我,低调内敛,让充满多变和浮躁的灵魂冷静;不断地摄取营养和自我更新,生活才不至于无聊乏趣
正文

海岩的小说和“海岩剧” 之一

(2007-12-20 17:29:27) 下一个

 
1.

海岩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发表于1982年,这部小说当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虽说后来有个“金盾文学奖”授予了海岩,但“金盾文学奖”不是重要的文学奖项,其门槛不高与复盖范围有限,文学界对之从不在意。1987年,同名电视连续剧播映后反响不错,却也没有多少令人回味的东西。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这部小说和电视剧的内容或细节,只有剧中的主题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还有流传,而其演唱者刘欢因此得名,之后凭其演唱实力成为歌坛大腕。

平心而论,《便衣警察》这部小说,还有稍后的一个中篇《死于青春》,内容还是很好的。至少就其故事的社会背景(“四人帮”时代特别是1976年“天安门事件”)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理应受到文坛关注的,何况这些人物多多少少带有反抗“四人帮”的意味,却未见文坛关注——对这一点我很难理解。如果就故事结构和叙事方式来说,海岩的这两部早期作品还相当幼稚。特别是《便衣警察》,文字功力不足显而易见,篇幅也太长(照其内容根本不必花57万字来写),但是我们别忘了,所谓“新时期文学”的两篇标志性小说: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写得也很幼稚,何况它们还都是短篇。 

这以后,海岩忙于他的酒店管理事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发表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1998年,同名电视连续剧播映,反响热烈,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三年级学生的徐静蕾因主演吕月月一夜成名。

虽然正统评论家没有对这部小说及电视剧给予比较高的评价,我个人对它们的评价却比较好。吕月月的个人悲剧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理想、事业、爱情和物质欲望的冲突下迷失自我的过程,时下正有千千万万年轻人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这一过程,这正是这一部小说的意义所在。吕月月的故事表现了人性中最基本最内在的那些方面,我不知道海岩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小说的结尾,作者借伍处长的口作出评价:“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时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那一段话就象政治报告,太长了,此处不全录),这种文不对题的官方口吻有点叫人啼笑皆非。

另外,《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也是海岩所有小说中最流畅可读的一部。这不仅是因为它的篇辐较短,也因为它采用了简单的叙事角度:以吕月月向记者自叙为主,以记者所见所闻为辅。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枝蔓,也省掉了一些写景和内心独白的亢繁文字。在后来的小说中,海岩有时喜欢来点写景和内心独白——在这些方面海岩的文字功力实在不见高明,还是省省好。

    同名电视剧拍得不错,导演赵宝刚还是有足够功力的。只是我觉得赵宝刚好象忽视了小说中吕月月母亲的信佛,以及她得知女儿死讯时的冷静与淡漠。海岩似乎有意宣扬了一种宿命,小说结尾写吕月月母亲回老家去时加了一句:“她本不曾想到她会是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罪恶家族中的最后一个幸存的人。”这种表述太过份了,降低了故事的普遍意义,透露出一种“血统论”意识。由此看来,海岩的思想幼稚得很,他写了一个有深意的故事却不明白深意在哪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