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年张爱玲

(2022-08-22 12:49:12) 下一个

这张画像,张爱玲一定喜欢。还是用它。

老年张爱玲

读了《林式同:张爱玲去世、海葬前后》(以后简称《海葬》)长文,把有感触的写下来。写张爱玲的文章海量,这不,我也加入了。我从生活角度写她。

张爱玲曾与一个美国剧作家Ferdinand Reyher结婚。Reyher比张爱玲大29岁,婚后11年Reyher病世,那时张爱玲47岁。她侍候丈夫直到他去世,然后回到独居生活。在外人来看,她晚年孤独可怜,张爱玲自己未必这样感觉。

《海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爱玲没有自己的房产,辗转在旅店之间。很多有钱人确实这样做,不买房子,租房住。我们普罗大众就不能这样做,如果失业,就没经济来源了,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安居的小窝。

租民居和租旅店客房不一样。旅店一般没有个人厨房,意味着天天吃外卖或半成品或罐头。这类东西吃多了对健康不利。这些说明她对烹饪不感兴趣。我认为对做饭不感兴趣是一种很大的人生遗憾。人可以没有爱人,但不可以不爱做饭。张爱玲75岁去世,太年轻了。

张爱玲的手稿多写在信封上收据单上杂志留白处。我听说很多作家都这么做。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来时,笔记本不在身边,顺手写在就近的纸张上面。

张爱玲的房间里到处是纸质购物袋,浴室非常脏,可能她不太用浴缸,而是洗淋浴。这个我非常熟悉。在我的客户中,高知精英家里就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是精英,一个是贤妻,那还好些。如果两个都是高知精英,家就是这样的。人啊,当某一方面非常超群时,另一方面就极弱。他们脑子都放在他们的兴致上,家务就顾不过来了。我记得曾经在一对中国夫妇家干活儿,他们俩都是教授,家里简单得令人膛目,浴室脏到触目惊心。还有一对英国夫妇,两人都是画家,家里到处是书和画,没有下脚的地方,无法打扫干净。还有一位钢琴家,家里脏乱到我想哭。其他专业的精英,如果是单身,多数都会脏到无法想象,不是常人可以明白的。可是这些人出门参加社交活动时,又会是香喷喷,整洁明亮的,像变魔术。

我一般不太看作家画家发明家什么的趣事,后来人讲故事津津乐道,离真实很远。

在现实生活里,我不希望我儿子上大学。他健康快乐会照顾自己就可以了。在英国找工作不需要学历的,勤快懂事,挣钱不比博士教授低。给我的感觉英国人没有中国人那么看重名校和学历。

最后讲一下张爱玲搬家原因,那是因为她认为有小虫子咬她,她要搬到没有虫子咬她的旅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照顾的老人客户皮肤上都有红疹,那不是虫子咬的,而是健康状况下滑,身体免疫力下降,无法保护皮肤的结果。几乎所有老人家里都有各种皮肤药膏,每天要往身上厚厚涂一层,才能入睡,否则痛痒难耐。老人家里角落处都撒上白粉,说是杀小虫子。我认为那些小虫子是无害的,并没有咬他们。在我的记忆里,所有死去的顾客,他们都是皮肤先恶化。

张爱玲的小说我读过几篇,比如《赤地之恋》《倾城之恋》《秧歌》。我看不出她写的有多好。她写得一定好,不然怎么会受到文学青年们的仰慕,只是我们门外汉比较不出高下。我只能感觉她写得细腻,有历史价值。她完全没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塑造,就是各种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点让我讨厌的地方。这是我喜欢的。我很不爱读完美的角色,让人嫉妒了,哎呀。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感到周围的人怪异陌生,所以,流行歌词最常见的内容就是描述孤独和冷遇。能理解你的人,你一定不会认为他怪异。当所有人都怪异了,你的孤独就凸显了。人不愁吃穿了,这种孤独感就会放大,而放大了的孤独感会加强你的敏感度。张爱玲从小生活富裕,她才有可能思考感受基本谋生以外的人和事。

张爱玲的小说里几乎没有什么人让你可以同情的。不像赛珍珠的《大地》,王龙的妻子阿兰勤劳聪明又不被丈夫爱,让人升起无限同情。张爱玲的小说人物更真实。细节描写是张爱玲的长处,一些琐事物件,她都仔细描绘。她的心思让我无法揣摩,她笔下的人物也怪异,感觉遥远,难于接近。张爱玲被上海人追捧,她写了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生活,让上海人感到亲切,让文学家热衷研究。但对于我们以读小说为消遣的,就有些意兴阑珊。我之所以读《倾城之恋》《赤地之恋》,因为标题中有“恋”字。《秧歌》是讲土改的,我想看看擅长写贵族生活的她,如何写共产党的土改。读罢,我认为她写得很好。

因为张爱玲有名,生活在那样一种状态,让人茶余饭后嘘唏一下。我若是不做家政,我也不知道英国有这么一族人这样活着,活在一塌糊涂里面。

张爱玲的小说显示她的洞察力,她慧眼独具,才见过林式同两面,每次三两句对话,她就把自己的丧事托付给林,林也办得到位周全。张爱玲的遗书是1992年寄给林式同的,三年后,她就去世了。她遗书中强调的三点:一,马上火化,不要让人看到她的遗体;二,不要葬礼;三,骨灰撒在空旷无人之处。这些要求很符合她的性格。

张爱玲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独处中,她也许享受孤独。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思路,她没必要去见那么多人。她出名早,生活经历与众不同。人们见了她,不过是雷同的吹捧之辞,那么见面交流又有何意思呢?

在大海里漂浮的著名灵魂都有谁?我目前只知道周恩来,刘少奇,张爱玲。唉,这仨人怎么能到一起呢?归宿到大海,也许是生前对人类社会失望,也许是怕后人掘坟墓。

这篇挺难写,我竟然不能在周末完稿。两千字了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