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因有缘

明哲達理,寧靜緻遠
个人资料
正文

【文摘】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2007-11-07 00:50:19) 下一个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浴雪茉莉


  偶然从一个博客上看到一篇评论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00c2g.html),内容是一个德国人用一些很简洁的图画揭示了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博主张放对这些图画进行了一一点评。看过之后,感触颇多。对博主的言辞和观点,有的我很认同,有的则不然(生活在德国,自认为对西方文化多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于是在‘张放点评’之后有了‘茉莉再评’。
  
  文化及其元素是千百年来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对于东西方文化,每个人角度不同,经历不同,相应的见解也会千差万别。我觉得,许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许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有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别,但是就文化本身来讲,没有对错之分。
  
  
  左:西方人 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时
  
  
  
  张放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装X,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茉莉再评:中国人是很讲究含蓄美的,想法和情感不会直接或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总是有‘留白’,需要揣摩领悟,就如传统水墨山水画一样。人际关系中更是注重相互体会对方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对于含蓄,恋爱中的女孩子应该更有体会——不直接说出内心的需要,而希望心爱之人能够猜出来。假如一个女孩子直接对男友或老公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你要送给我一件礼物,最好还要有浪漫的晚餐。’一切美感和幸福感顷刻崩溃。最美的事情莫过于对方善解人意,不用女孩子明示,就悄悄准备了所有的祝福。平时的交往中,我们往往喜欢那些善于体察别人心情,并给于及时关心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恰当地直来直去口无遮拦,或许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去年回国的时候买了些福娃挂件儿带了过来。一次一位德国朋友来访,我们拿出几个送给他,可他却脸上毫无表情地说:‘我不要。’当时弄得我心里很不舒服。对这些礼物不感兴趣可以说出来,不过这种表达也太直接了吧。其实有些时候西方人也会口是心非,比如聚会时,女主人询问客人饭菜是否可口,一般得到的回答都是:‘味道好极了’或者‘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2、生活方式
  
  
  
  张放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茉莉再评: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员,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紧密联系和互帮互助的人际交往模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得某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帮助和安慰。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喜欢和别人在一起,或者‘扎堆儿’的情况,不喜欢独来独往,因为这会使人没有安全感。西方社会崇尚的是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自己的领地被别人打扰和侵犯。这种精神之下,个体强调自主性和个人奋斗,也使得他们更加相信自己。
  
  3、准时
  
  
  
  张放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茉莉再评:就时间观念而言,西方人的确比我们表述得更加确切,也更加守时。一天的生活被一些时刻精细地划分成许多部分,而且他们严格地遵守这些划分。如果两个人想碰面,一般会先翻自己的记事本,查看哪天的哪段时间暂且空闲。而中国人相对模糊的时间概念或许跟我们的语言相对模糊有关。古代人只有些如子时丑时和三更五更一类的计时方式,最精确的单位也只到了‘刻’(约等于现在的14.4分钟),到后来从西方学来了分秒这些更精细的时间划分,我们的时间观念一天天变得精确起来。模糊的时间观念是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因为那时的人们不需要将生活过到分秒必究的地步),到了工业化时代,时间变得越来越细致,分分秒秒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情况下都有可能‘差之分秒,谬以千里’。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得更加‘西化’。
  
  4、人际关系
  
  
  
  张放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茉莉再评:因为各种关系在中国很需要,因为大家都会从关系中受益,所以才有密密麻麻的网状结构。
  
  5、表达愤怒方式
  
  
  
  张放点评: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涵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如果像那外那样,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还是那句话,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其实,很多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于是,在博客风靡网上时代里,就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发泄呗。看不见么,对不对。如果是与人见了面还会是那样吗?正如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一定要装相。也就是右上面这幅画所表示的那样吧。呵呵。
  
  茉莉再评:东方的文化中‘喜怒不形于色’是君子之为。但在日益追求个性和尊重个人需要的今天,对不良情绪的压抑不应该再被提倡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合理宣泄。但事实上可以尽情宣泄的途径比较有限,所以就有了网上的口水和怒骂。老外们情绪比较外露些,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显得比较张扬一些。
  
  6、排队
  
  
  
  张放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有了啊。
  
  茉莉再评:不排队,一哄而上,是人口较多,资源相对稀缺情况下的产物。我们国家近代苦难的历史让大家都有一种危机感,总怕好东西论不到自己就没有了,所以直至现在,即使物质很丰富的时候,还是心有余悸,所以常常安不下心来排队。其实老外们也一样,也会一哄而上。前段时间看报,德国某市新开一家电器连锁店,许多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非常优惠(有的甚至比平时便宜二三百欧元),引得大家蜂拥而至,疯狂抢购,互相推挤,甚至大打出手。虽然此连锁店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但是面对5000位顾客,还是显得太小了。为了维持秩序,除了商场内部的保安人员,还有上百名警察参与疏导人群,但仍无法控制局面。无奈之下,商场最后只好关门。据统计,此次抢购事件共造成15人受伤。这种事情在这里虽然很少见,但足以说明,无论东西方,僧多粥少的时候大家都会不顾一切往前冲。
  
  7、自我
  
  
  
  张放点评: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那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空间吗?
  
  茉莉再评: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和自我不可能很大,否则就会和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也就不容易为社会和周围的人所接受。
  
  8、星期日街景
  
  
  
  张放点评:老外也真是的。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
  
  茉莉再评:西方国家周日的街上为什么人很少?那是因为这一天商店和其他公共机构不开门。起码德国是这样,尽管已经通过法令,将此举措解禁了,但是商家还是不愿意周日营业。但是前一段时间的某个周末,市里搞了个周日营业活动(可能想鼓励大家改变习惯吧),大街上也是人满为患,接踵摩肩,和国内根本没有两样。我和老公当时惊呼:‘原来老外们也爱出来逛街!!’因为人太多,我们赶紧逃离了现场。国内节假日到处都是人,那是因为我国人口密度本来就很大,而且大家的休假日都重叠在一起了。
  
  9、聚会
  
  
  
  张放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 “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傻X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
  
  茉莉再评:不全是这样。左图只能说明老外们的朋友聚会或者酒会的情况,这时候他们的确喜欢三三两两在一起低声聊天。到了重大节日,他们也倾向于与父母团聚,吃团圆饭,比如圣诞节。只是对‘团圆’的重视程度没有我们强烈。
  
  10、餐馆里
  
  
  
  张放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茉莉再评:这就要说到中国人说话声音大的问题了。如果国际间旅游到了西方,我们自然应该入乡随俗,将声音压低,否则就是对别人的防碍。但是在我们自己国家似乎没有这个必要,除非特殊场合(比如会场和医院)。因为我们不觉的声音大有什么不妥,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彼此都已经习惯了。但是毕竟大声喧哗和噪杂的环境会对人们的心情和情绪造成不良影响,继而影响人际间的和谐共处;而且现在大家的个人空间意识渐渐增强,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打扰。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把嗓音降低些,安静的环境会让人更加心平气和。
  
  11、胃痛时的饮品
  
  
  
  张放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茉莉再评:他们胃痛时是否常喝可乐之类的饮料我不清楚。但是不舒服的时候他们的大夫也会建议病人喝热茶。茶在西方虽然没有咖啡那么不可或缺,但是也很受大家喜欢。
  
  12、旅游时
  
  
  
  张放点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说明。我认识的一位老兄,则走得更远,在法国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与他合个影,为啥?不就是为了在一些哥们儿面前有点吹牛X的谈资么。至于什么生命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茉莉再评:图画的作者切中要害了。不可否认,许多中国人喜欢到处留影纪念,多少带有以后向别人炫耀的意思,尤其是出国旅游。毕竟我们国家不是所有人都有钱有时间到处旅游。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也是有历史传统的。古代的文人墨客不就常常喜欢在名山大川和自己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些许纪念吗?题字,诗文,碑帖,不一而足。平民百姓没有多少文化和雅兴,就只是找个桩子刻下些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现代科技则给予我们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拍照留念。
  
  13、审美
  
  
  
  欢呼: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交叉点。中外终于有了交叉点了!完全一样。应该说,是中外男人的审美有了交叉点,似乎更准确些
  。(皮肤的颜色又是不同点)
  
  茉莉再评:美女人人爱看,与人性有关,与文化无关。但是中西方对美的定义则不尽相同。老外们喜欢古铜色的美女,我们则对皮肤白皙的女子情有独钟。
  
  14、处理问题方式
  
  
  
  张放点评:老外则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其实,中国的国粹___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便宜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的特点。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最恰当时候,抓住机会,使自己当上最牛比的机会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的老外们吧)。
  
  茉莉再评:国人确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与西方人相比,遇到问题更喜欢回避,或者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许与我们的文化讲究灵活和变通有关。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直切主题;我们的则是涡线型的,常常‘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一来,难免就会出现只‘围绕’(或者绕着绕着就绕开了),而不解决。
  
  15、一日三餐
  
  
  
  张放点评:如图。
  
  茉莉再评:我们的胃很有中国特色,吃不得太多凉东西,不像老外们有钢铁般的胃,可以顿顿吃生冷的食物,喝加了冰块的饮料。去上课的时候,我天天带着保温桶,满满地盛着白开水,时不时地倒出来喝一杯,就很让来自西方的同学们感到不解。他们常常在教室或厕所的水龙头下灌瓶凉水(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就着冷面包咚咚咚地喝,大冬天也是如此。这种强壮的胃真让我羡慕。
  
  16、交通工具
  
  
  
  (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张放点评: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折啊。
  
  茉莉再评:汽车和自行车在中西方的用途很不相同。在我们国家,汽车不是必需的交通工具,在这里却是,否则生活很不方便。自行车是中国人的主要日常交通工具,没有也会很不方便,在这里却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体育用品。节假日我们国家的有车族会开车外出游玩,而他们会一家大小全副武装骑自行车郊游,或者带着几辆车子先坐火车到某个地方,然后再继续踏车前进,欣赏美景。中西方发展程度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等若干若干年以后,我们很可能也会重新捡起自行车来骑,也会视其为体育运动的一种方式。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张放点评: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当然,如果有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毕竟,人间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至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
  
  茉莉再评:西方的老年人不喜欢帮儿女们带孩子,他们认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应该由自己支配,辛苦了一辈子,到了老年应该尽情享受,不要有任何牵绊。他们会参加一些俱乐部,会到处旅游。许多老年人都会明确告诉儿女,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应该麻烦他们。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或许在人家眼里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幸福时光。不管怎样,这给社会造成了一些问题,一个就是生育后的几年里,女性因为没有人帮助照看孩子(而且托儿所又少又贵),而需要放弃先前的工作,在家做专职太太。这种情况造成许多青年女性不愿意生育,政府再三鼓励也无济于事。另外,据我和老公的推断,这里较高的老年痴呆率很可能与老年人晚年没有儿女和孙辈的陪伴,缺少亲情互动有关。
  
  18、洗澡时间
  
  
  
  张放点评:一看这老外就不太懂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后再睡觉,那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而你老外白天当不当正不正地洗哪门子澡呢。不懂生活。另外,咱们中国人还有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洗澡时间,我想,绝对不是你老外能弄明白的,小样。
  
  茉莉再评:老外们,不论男女,体味都很重,所以会选择早晨出门前洗澡。此时的洗澡是很功利的,绝非为了享受。但是许多人晚上也会洗澡或泡澡,放松身心。我们亚洲人体味很轻,洗澡主要是为了解乏和清洁,自然会选择晚上入睡前。
  
  19、心情与天气
  
  
  
  张放点评:不敢苟同。
  
  茉莉再评:也不同意。好天气谁都喜欢,坏天气会让大家心情都不好。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好恶有交集。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不喜欢大太阳,不喜欢被晒的感觉,而老外们则相反,恨不得天天躺在热烈的阳光下,不晒出红铜色誓不罢休。
  
  20、领导
  
  
  张放点评: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强力推荐一下。呵呵。不是吗?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 “leader”。在我们中国,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啊。都是你爹你妈了,人家高那么多,不应该吗?
  
  茉莉再评:西方的民主尽管不完美,但还是有许多好处的,其一就是‘领导’的服务意识。官员是大家选出来的,自然要为大家的利益负责。再加上他们磨砺多年的平等意识,即使当了大官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还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或特殊人物。在我们国家,'官'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超越老百姓的阶层,有权有势,人的所有私欲几乎都可以通过当官这一途径来获得。直至今天,我们的官员依然受着这种贻害的影响,而且在缺乏民-主-选-举和监-督的体制下,个人的欲望自然就如同泛滥的洪水一样,很难控制和疏导。居高临下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21、时尚
  
  
  
  张放点评:这图里表示出来的意思,应该最受到我们中国人的欢迎吧,毕竟每个人都有点虚荣么。
  
  茉莉再评:时尚是什么?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大家常常都会不自觉地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与自己当前生活元素差距比较大的行为方式,这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里曾经见过不少男孩儿女孩儿们,身上纹着汉字,或者穿着印有汉字和富有东方特色图案的衣服,但事实上他/她们并不关心那是些什么字,有什么意义,因为任何一个懂中文的人都能看出来,那些只是几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字的机械组合,不是词组,也不是句子,有的还是错别字。看到了就觉得很好笑。后来转念一想,我们有些人追求的西方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否也存在这种问题呢?是不是也让老外们觉得滑稽呢?曾经问一位德国朋友,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如何看待不信耶稣基督却很热衷于过圣诞节的时尚,他的回答是:‘It is very funny!’
  
  22、孩子
  
  
  
  张放点评:其实,这是老外不太懂中国当代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1976年以前,并不是这么重视孩子的一切的,至少我们小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这是个太大的话题。有空专写博文讨论吧。
  
  茉莉再评:同意张放的点评,历史原因造成的。
  
  23、对待新事物
  
  
  
  张放点评:这图是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吗,老外则与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还是那四个字:不敢苟同。其实,中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面,还是(我认为)非常保守的。
  
  茉莉再评:我觉得原图作者的本意在于说明,老外们对待新鲜事物比较客观冷静,往往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深思熟虑后才会接受或拒绝。而我们有时候会比较盲目和冲动,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尤其是舶来品,很想掺和把玩一番。传统的国人思想似乎比较保守,但是现在许多人却很愿意跟随新潮流,时尚一下。有些人经常几个月或者一年就换一部新手机,这一点让老外们非常不解。如此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再冷静和成熟些。
  
  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点评:无语。
  
  茉莉再评:如左图所示,老外们非常希望我们是那个样子,因为他们觉得东方或者中国就应该是这样的(农业国,老百姓纯朴但愚昧,等待他们西方文明的拯救),否则就不是东方了,跟他们没有两样了,那还了得。右图基本属实。虽然许多欧洲人心灵已经回归田园,但是在饮食上还是快餐味道十足,天天离不开面包和香肠,多少有些悲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皆因有缘 回复 悄悄话 to John,
也想到了,有时间再评吧 :)
john1951 回复 悄悄话 你应再搞一个玫瑰再评~~
john1951 回复 悄悄话 茉莉的再评很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