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77)
2009 (61)
2011 (56)
2012 (78)
2013 (55)
2014 (57)
2015 (38)
↓ 亮剑
一个个戴绿帽子的小台灯,先在彩色故事影片中频繁出镜,后来又在电视剧里不断亮相,十几年来,这个道具让不少海内外影视爱好者饱受困扰。
↓ 建国大业
90年代以来播出的国产影视剧里,凡涉及民国剧情,上至蒋委员长总统府,下到各地军统保密局办公室,无论商家书房,还是监狱牢房,从陪都重庆到陕甘宁边区延安,够一定级别的办公桌上,台灯的灯罩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绿帽子。
↓ 金粉世家
↓ 潜伏
原以为,那个时代中国的台灯都是由上海某厂家独家制造,都是那个样子。描写那个时代的影视剧采用这单一的道具,也算衬托历史背景。然而,在描写改革开放30年的剧情里,这盏绿帽子的台灯把历史背景给搅失真了。它不时地出现在公司CEO的办公桌上、现代酒吧的小餐桌上、别墅卧室的床头柜上。
↓ 同龄人
后来,注意到欧美影视剧里也有这样的绿帽台灯,也遍布于不同年代的剧情,好莱坞的历史科幻片、悬念恐怖片、爱情动作片……都不乏绿帽台灯的存在。这台灯,简直成了千篇一律的必备的道具。
↓ Old School (单身男子俱乐部)
为什么?为了节省制片开支?全球影业的潜规则?绿帽子台灯托拉斯跨国企业给那些影视剧制片公司出了赞助费?走到网络时代的今天,上网查,查不出结论,却查出英文法文日文网站上,皆有同样的困友,皆在一路质疑Why? Pour quoi? 何故?
何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全球拍剧,台灯泛绿?诗人毛导也爱看电影,尤喜境外电影,当年专门负责为中央首长搞境外内参片的,都知道毛导最爱看三类片儿:功夫片、风光片、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片。在专给毛导放内参片的中南海静谷园春耦斋,毛导看着看着,终于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吟出一段念奴娇下阕:
安得台灯作拍摄,
把汝刷成绿色?
一台遗欧,
一台赠美,
一台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灯模?
读罢这诗,不由暗下决心,研究研究文理医,解此绿色灯谜。
↓ Iris Chang: The Rape of Nanking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第一研究历史,发现三百多年前英国宫廷规定了皇家御用灯具的翡翠绿造型,过二百年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于是有人争给灯泡配灯罩,配了二十年,终于被一个美国后生参比英国宫灯造型,配出一款戴绿帽子的小台灯,起名为Green Banker’s Lamp,风靡全美各银行帐房。又过十来年,也就是辛亥革命OK,中国“走向共和”的年头,有人把它船运到中国,译之为老板台灯开卖。到了三十年代,这种美式台灯越卖越火,从政府机关办卖到商户富贾书房里。国共二次合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也分到一些,分给中央和八路军首长,国共内战时期,共军缴获的国军台灯也比比……
↓ 对手
第二研究光学医学,发现绿色光源优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光谱成分中没有紫外光和红外光。长时间看电影接受紫外光易引起角膜炎,而过多接受红外光易被人眼晶状体聚焦时产生的水分吸收,导致白内障。所以,绿色光谱最适合眼睛。
↓ 潜伏
第三研究摄影光效,摄影讲究镜头内的主副光效,发现红蓝绿原色各有特效,比如红色,经过摄影摄像机光敏器件感光后,吞色和衍射现象最严重,这就是一些对色彩学常识外行的网页设计者们和CCTV春晚导演们在节目中使用大面积红色,让镜头中红色边缘部分不是果断的清晰,而是向外扩张的衍射,让红色背景上写有蓝色绿色字样的笔画幅宽有被吞没的现象,令人产生视觉眩晕的缘故。当然如果影视中用红色探照灯作副光,突出爆炸的眩晕效果,则恰到好处。再比如蓝色,增强镜头感光提高画面亮度却又不喧宾夺主,适合作为镜头中的夜色外景照明,这也是影视剧里喜欢用蓝色探照灯冲镜头打逆光突出夜色戏剧效果的原因。而在室内拍摄时,用绿色灯罩过滤绿光适合于长时间对话时表现画面的镇定效果。
↓ 外婆的古城
第四研究绿光效应,绿色让演员肤色好看。喜欢摄影的也许都有体会,例如在树林里照相,照相机拍出的肤色就会显得白皙,比日光下拍的好看。绿光效应等于增强了人体肤色的美白化妆效果,节省了化妆方面的制片开支。
↓ 一个女人的史诗
第五研究现代人意识,既然现代社会越来越时髦拉大旗作虎皮、一边年年十几二十亿地浪费全球劳动者的血税开G8会刺激全球消费通胀能源开采一边又轻描淡写空泛不着调地呼吁环保,那么描写现代剧情的影视剧也使用绿帽子台灯,会被认为是环保,当然其中也不乏各国制片人为节制预算,偷懒租用电影制片厂道具仓库里的老道具。不知道以上这些杂七杂八的研究成果能否解开一个个戴着绿帽子的小台灯之谜。
↓ Seven (七宗罪)
↓ georgiagirl (佐治亚的大女孩儿)
由老哥XD张贴 @ 2010-08-03 17:35:57 (被阅读17000次) |
XD
那个计数玩意儿又换地方了?
建议放在马克思学孤独那下边~~
最近拜读了几篇大作,都很有趣的! 我家也有这样一盏绿台灯. 跟随我在美国几十年.当年买下它, 大概源于它的眼熟. 今天已给老哥此文所证实.
真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