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颜知己

生命是一种体验, 爱情是一个过程
个人资料
正文

玩枪

(2007-02-10 09:07:58) 下一个

有位大文豪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在第一幕里,墙上挂了一把枪,那么在终场之前,这把枪一定要打响。

这位文豪谈的是戏剧,大意是说即便是道具,也应该件件都能派上用场,否则就是多余的。当然这个“打响”有点过于严格,因为有时墙上挂很多枪,不是为了打响,而是为了表明枪的主人是个枪支收藏家。但“打响”的说法只是个比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把扫帚,或者一个水桶。我们不能要求扫帚水桶也“打响”,所以我们对“打响”是取它的喻义,而不是它的表义。这句话的喻义就是:任何道具,任何细节,都要有一定的作用。

艾米不是剧作家,也不是小说家,她甚至不算个“坐家”,至多算个“躺家”,因为她一般都是躺床上打字的。但她很早就知道这句话,且奉若神明,这是她写故事的时候取舍情节的准则。她写的故事,因为都是生活中已经发生了的,所以在下笔前就知道结局 ( 对 << 十年忽悠 >> 来说,她下笔前的结局是 JASON 回了中国 ) ,所以她都是用“从后往前推”的方式来决定写什么,不写什么。

以 << 三人行 >> 为例,她首先确定要写安洁和老康结合之后,生下小 ANDY ,成了幸福的三人行。从这一点往前推,她就知道应该写他们的圣诞重逢。但安洁在 D 市,老康在 Y 市,他们怎么会凑到一起的呢?安洁又是怎么知道老康在 Y 市的地址的呢?要回答这一点,当然就要请我们的李雪蓉老师闪亮登场。

这样一路推下去,她就能决定在第一集里该挂几把枪,在第二集里又该挂几把枪。

经常到艾园来的人,一般都知道“挂枪说”,也知道艾米的枪是玩得很好的, 所以在看艾米写的故事的时候,都会注意观察艾米又挂了哪些枪,热心的读者还会根据墙上挂的枪来推测下面将要发生的情节。当然有时她挂的某把枪并没打响,而只是造成了一个“总会打响”的气氛,或者制造了一个“何时打响”的悬念,但我可以斗胆说一句,没有哪把枪是白白挂在那里的,每把都派上了用场。

但那位 LYDIADAI 同学这样评价 << 三人行 >> :“所以从整体角度讲, 76 回书中冗长而偏离中心之处不乏少数,我想要是好好斟酌,真当个文学作品处理,估计 1/3 篇幅可以节省下来”。

关于是否文学作品,我前天已罗哩巴嗦地回答过了,此处不再赘述。我想问的是,当你说“偏离中心”的时候,你指的这个“中心”是什么?你文中没提,不知道是心里没谱,还是故弄玄虚。要知道,没有中心,就谈不上偏离。中心都没有,偏谁呢?离谁呢?如果你抓错了中心,那就是你“偏离”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中心是表现崔灵与 BRYAN 夫妻的三角恋,那么你可以说 << 三人行 >>95% 都是偏离中心的。如果你认为这个故事是写我党的“两个中心,一个基本点”里的某个中心的,那你更可以说 << 三人行 >> 百分之百地偏离了中心。所以不说出中心是什么,只说故事“偏离中心”,说轻点是草率,说重点就是误导。

对长篇故事的分析,仅用是否“偏离中心”来衡量高下是不够的。对虚构或曰创作的故事,评论家至少要从故事的发展,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来评价。艾米写的是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所以故事发展和人物塑造都不用她操心,她最多决定一下情节的取舍。

而你猛批的刚好也就是情节的取舍,那我们就来谈谈 << 三人行 >> 情节的取舍吧。你所说的这个可以节省的 1/3 篇幅,究竟是哪 1/3 呢?你一个例子都没举,这是文学评论之大忌,也是任何批评之大忌。没有实例,就让你的评论流于空谈,只能算戴帽子,打棍子,至少也算得个信口开河。

在我看来,艾米在情节取舍上是很高明的。我承认我没达到艾米的那个水平,我写的 << 几个人的平凡事 >> 有很多是插科打诨,去掉之后不影响故事发展。但因为有人就喜欢那些插科打诨,声称看我写的东西只看那些插科打诨,所以我仍然写了放在那里,讨好那些读者。

但艾米写的故事里很少这样的插科打诨的,一切都是跟故事发展密切相关。

你说“一个故事三角多了,而且似乎需要渲染的人物多了,而作者又不注意对笔墨轻重的斟酌,最后只能导致一些人物变化的很突兀,或者让人感觉很不饱满,又或者让人感觉有很浓重的‘操纵感’”。

那么请你说说, << 三人行 >> 中哪个“三角”是多出来不必写的呢?

木亚华的丈夫绿桃出院该不该写?正是她丈夫的绿桃出院,使得木亚华搬进了安洁的家,于是有了去老康家借车,在老康家过感恩节,老康上门来送录像带,发现有人在安洁车里捣乱等情节。这些都是安康爱情发展的里程碑,所以木亚华这个三角非写不可。

我就不一个三角一个三角地分析下去了,相信你作为文人,应该知道怎么判定哪个三角该写,那个三角不该写。当你说三角多了的时候,你至少要指出一个不必写的三角,才有说服力,可惜的是,你一个例子都没举出来。

<< 三人行 >> 中的三角,都不是为三角而三角,也不是为题目而三角。写那几个三角,是因为跟安康爱情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看来,艾米在这几个三角上,笔墨的轻重是恰到好处的,好就好在跟安康爱情主线相关的就写,跟这条主线不相关的就不写。

至于人物转变的突兀,你也同样没举出一个例子来。你之所以会觉得人物转变突兀,是因为你读故事的方式还有待改进。你要求作者象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对每个人物的生理心理都了如指掌,同时又象乳母一样把对人物的这些知识变成容易消化的乳汁喂给你,使你能够一眼看出人物是怎样变化的,是为何变化的。

但 << 三人行 >> 是一个由安洁讲述的故事,安洁只有一双眼睛,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只能位于一个特定的地方,她不可能知道每个人物每时每刻的生活细节,也不可能知道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 << 三人行 >> 里有很多悬案,有很多无法证实的东西,这就是生活。

关于这一点,艾米在几篇后记里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即便你没读她的后记,以你文人的身份,也应该知道故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叙述的,看故事的人,尤其是评故事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辨明谁是这个 NARRATOR 。如果故事是从一个疯子的角度来叙述的,那你就别指望他说话符合你的逻辑。

我这样说,有教你如何阅读之嫌,但我这是从好的角度来推测你,认为你是不知道,不然的话,你明明知道,还要大棒一挥,乱打乱批,那就是用心恶毒了。

艾米一再强调她写的不是文学作品,请大家不要当文学作品来分析,这是很聪明也是很友好的做法,是想放她自己一马,也放评论家们一马。

放她自己一马,就是希望你不要拿文学的高标准来要求她。她码字,不是为了出版,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为了艾园的一众知傻。她每天躺在床上码成千上万字,没有时间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而且又是连载,码一集,贴一集,发出去的贴,即便想改也来不及了,你要求太严格,她码字就没乐趣了。

放评论家们一马,是因为她不想跟这些人辩论。从 << 致命的温柔 >> 一路跟过来的人,都知道艾米辩风凌厉,滴水不漏。一个人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反映出她 / 他思维的严谨,逻辑的缜密。思想上没想清楚的东西,语言上是不可能说清楚的。

辩论不是吵架,不是人身攻击,也不是扯野马。艾米拒绝跟某些人辩,是因为那些人根本称不上辩论,只是攻击,骂人,中伤,哭闹,或者扯野马,每每脱离原题,越扯越远。她避免跟某些人辩,是因为她知道那些人的承受力有限,你别看他们砸得欢,还口口声声是为你好,等你反砸一块,他们便哭天抢地,大喊冤枉,与你结成世仇。

如果你以为搞文学评论就是拿个大棍子,随便打人,打了还不许反驳,打死了也不偿命,打哑了还要别人用手语向你表示感谢,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做文学评论这么威风,这么惬意,你想我会舍得退出吗?

要评论别人,就要做好被人反评的准备,受不了别人反评,就干脆别评论别人。想做文学评论的人,最好先认真读懂读通原文,有条件还应该先把已有的评论全部流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读遍了人家的评论还有话要说 ,那就说几句。说的时候,千万莫忘了引用原文,注明出处。

最要紧的一条,是先默念十遍:“我以为我是谁?”

说实话,这么费力的事,给我几个钱我都懒得做。还是艾米的那个办法好,你别把她写的东西当文学,你也就不用费心来评了。你不评,也就没人反评你。你喜欢看,就看看;你想讨论讨论故事情节,猜猜哪把枪会打响,欢迎;你想说“我不喜欢这一段,我讨厌那一集”,听便;你一集都不想看,就不看,节省下你宝贵的时间,也可以干点正事。

我讨厌文学评论,我更讨厌伪文学评论。真正的文学评论是认真的,负责的,与人为善的,也是针对文学的。伪文学评论,仿佛是刚从床上爬起来,眼角的眼屎都没抹掉,就从锅子里捞起蒸得半生不熟的文评术语,劈头盖脸抹到写手脸上,把写手抹成个大花脸。伪文学评论家的轻率和轻狂,只能毒害轻信的读者,伤害勤奋的作者,毁坏自己的形像。

我在这里向 LYDIADAI 同学挑个战: << 三人行 >> 全文 76 集,每集七千到一万字,你所说的 1/3 就是二十多万字。我就不麻烦你把这二十多万该删掉的字一个一个指出来了,只请你说说艾米挂的那些枪当中,哪一把你认为可以摘掉而不影响故事的发展。如果你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地说明了某把枪确实不用挂,我马上向你赔礼道歉,跟艾米双双解甲归田,由你来经营艾园。

但如果你找不出这样一把枪,那就说明艾米玩枪的功夫高你一筹。我也不要你交什么赌注了,只希望你今后在写文学评论之前,先认真读一下原文。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