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原创到艾园,每逢艾米起来回应别人砸砖的时候,就有人指责她不接受批评,叫她心胸放开阔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嘛。
到底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什么才是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
我们在中国长大的人,都知道八个字:“有则改之,无则加免”。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批评,也就是说,当有人批你的时候 ,你如果有他说的那些问题,你做自我批评,你改正;如果你没有,你下回注意。一句话:你不能反驳,否则就是不虚心,就是不接受批评。
这样定义“批评”,究竟对我们的文化有没有好处,我不想评论,事实就是某党一直是批评的一方,其它人只能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免”的一方,如果你想把这倒过来,如果你想批评一党专政的制度,先问问你还想不想要你的脑袋。
这样的定义如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能避免矛盾加剧,但是也造成了一些人不动脑子,随口乱批,反正批的对不对都不要紧,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就是了。再加上那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基本上就是批者的一统天下,被批的人只能听着。
这样的定义用在文学批评上,只能是有害无益。
文学不是科学,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同一篇文章,入你的眼,就是妙文;不入你的眼,就是糟粕。所以文学批评向来是批的批,辩的辩,骂的骂,捧的捧。即便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有人觉得不怎么地。文坛上为一篇作品吵来吵去、刀来剑往的情景是常有的事,鲁迅的很多杂文集,就是他跟人“吵架”的结果。
所以文学批评要允许被评的人说话,不能叫被评的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因为那样是不能繁荣文学创作的。
但是新中国建国几十年来,虽然表面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际上是政府的一言堂。我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我叫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你不照我的写了,我轻则批你,重则不让你发表,再重我抓你关你杀你。
这样的“百花齐放”是不能繁荣文学创作的。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定一些标准,划一些框框,往往就没法创作,只能是命题作文。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靠接受群众意见成为大文豪,写出传世之作的作家是没有的。真正的文学巨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都是敢于坚持自己个性的人。如果一个作家是跟着批评家的笔转的,这个人肯定写不出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来。
所以如果你真正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你真的要搞文学批评,就要允许被批的人说话,不能谁写故事谁就成了“有则改之”的一方,而批评的人可以畅所欲言,即便说得不对,即便是全盘否定,即便是号召大家都不要看你的故事,你还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免。这不叫文学批评,这也不叫百花齐放,这叫“一言堂”,叫“专制”。
如果说 LYDIADAI 的贴子是批评,那么我的回应也是批评。你允许 LYDIADAI 说话,也要允许我说话。她批 << 三人行 >> ,我批她的贴,她可以再反批我,我可以再反批她。我并没删她的贴,我把她的贴移出水面,让更多的人看到,就说明艾园给她批评的自由。
两艾不希望把艾园办成文学园地,也不希望跟 LYDIADAI 这样的网友刀来剑往,所以两艾一向恳求大家不要把两艾写的东西当文学作品。我昨天的贴,也只说明这个意思,正式反驳她的贴,我还没贴出。
进行文学批评的人,谈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人,提倡“有则改之,无则加免”的人,也许到了反思一下这几个概念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