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20 (39)
2023 (94)
2024 (166)
我们的小学校是县城里最好的, 后来全省的高考状元就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
可见我们的小学还是很给力的。 每天会和好朋友走路去上学。我们那时中午是要回
家吃饭的, 所以每天要上学,放学的走上好几趟。 路上有许多玩的, 吃的, 看的,
趣味多多。 不像现在的孩子, 早上开车送去, 下午开车接回来。
从住处走到学校要过一座桥,桥是青石板砌成的拱形桥, 桥下有桥洞,桥洞上挂满
青青绿绿, 长长短短的藤子。据说石板和石块是用糯米熬成的液体联结在一起的,
应该有年代了。 桥下的河流时宽时窄,穿城而过。往往夏季时, 雨水多,河流就
涨宽了,被水冲下来的鱼也多, 有时在岸上就能捡到。这时菜市场的鱼最便宜,大
人买鱼时会多出一点点钱,为猫买一堆小鱼,所以猫的口福这时候最好,能吃到新
鲜的鱼席。 那时候有人拉板车运送东西,因为桥有坡度,拉起来就很吃力, 我们
看到了,就会争先恐后的上去帮着推, 因为我们都想尽快完成学雷锋做好事的指标,
也好完成语文作业: 写日记。春天的时候, 我们也会在放学后去采野菜,挖荠菜,
桥洞下往往能有不俗的发现。
学校前面的街道有几个摆小摊子的。 有一个老太太每天会煮一锅山芋, 还会放一
锅糖稀招呼小学生。买糖稀时, 是把糖稀搅在两根棒棒上,买来后,也不是马上就
吃, 而是先用两根棍棒搅着玩: 把糖稀拉成条状,用两根棍棒搅各种花样。功力
大到可以把黄褐色的糖稀搅成乳白色,最后才是吃。 家人不让买, 因为糖稀会沾
灰尘,不过小孩子才不管, 大人的话只当是耳旁风,左耳朵进, 右耳朵出, 好吃
又好玩的糖稀怎么可能放弃?
还有一家摆小摊的会煮螺丝卖给小孩子吃。 螺丝放在脸盆里, 冒着腾腾热气,上
面盖着毛巾。 小孩子买上一杯,再拿上两根虎刺,边走边挑着吃。 把螺丝肉挑出
来的工具,现在想起来觉着还真有诗意: 是长在灌木上的长长的刺, 掰下来就可
以用了。 写到这里, 不由得又想起小时候包棕子,用的是青青的, 长长的很有纫
性的草捆绑粽子,青青的草和绿绿的粽子结合的浑然一体,散发着清香。现如今超
市里只能买到线绳,傻不几几的和粽子愣绑在一起, 颜色不协调, 也没有自然的
芳香, 一点不精神。螺丝不是一年四季都有, 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因为清明后
天气变暖,各种寄生虫会滋生。路上也有卖鸡头果的, 那东西吃起来速度快不了。
所以上课时往往兜里还有存货, 有熬不住的, 上课时也会趁老师不注意吃上几个,
被发现了, 少不了被一顿训斥。
还有一个走街串巷的老头, 会在放学,上学的时候高声叫卖: 香蕉糖, 薄荷糖啊
! 香蕉糖, 薄荷糖啊! 薄荷糖清凉爽口,香蕉糖脆脆甜甜很是好吃。几十年后,
当我第一次从北美回国探亲,又惊又喜看到老头还在街上吆喝他的糖,他还在阿,
我不由得叫出声来。 实在是因为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觉得他是老头了。 同行的朋
友拉着我,香蕉糖, 薄荷糖各买了一大包,我迫不及待的品尝起来,味道不及记忆
中的好。 这正应了那句话: 小时候吃的东西最好吃。
校门前还有一个卖柴禾的小市场,有一个小老妇人在那里挣生活。 只所以称她为小
老妇人是因为实在不好判断她的年纪。人们叫她 “扫草大个子”, 只是因为她特
别矮小。农民和樵夫把柴禾放在小市场里卖,“扫草大个子”总是热情高涨的帮衬着生意,
从中赚些些微的收入, 生活应该是很不容易。
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还能看到的一幕,就是有一个傻子,常常在街上一边尽情摇
摆, 一边唱着歌谣。 严格的说是说着歌谣(RAP) 。傻子兴高彩烈的踏着歌谣的节
奏从街的一边摇到另一边, 很有韵律感。嘴里说的是: “小小的船两头翘, 老八
子坐在船中央。” 据说这个老八子有兄弟姐妹十一人, 他排行第八。 感觉他是被
照顾的比较好, 生活的比较滋润的老八子。老八子每天在街上施行义务教育,估计
全城的小孩都背得出这两句。
岁月悠悠, 童年已在远方, 家乡也在远方,可是记忆却很鲜明。不仅仅是小时候
吃过的东西才好吃,小时候生活过的的地方也最美丽。更何况,我的小城镶嵌在青山绿
水中,确实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我没有吹牛, 历史上曾有数个大诗人,散文家做
文赞美过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