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开国将帅们改名的故事

(2008-01-03 13:54:53) 下一个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您会发现许多将帅的名字都是后来更改的,这里辑录的是部分开国将帅改名的轶事。


  朱德:红色品德耀中华

  朱德元帅原名朱代珍,字玉阶。中学毕业的朱德在家乡教了一年书以后,为了报效祖国,他立志投笔从戎,经过一番曲折,1909年11月,23岁的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报考时,他改名朱德。俗话说,名如其人,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朱德’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朱总司令后来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仅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也以其“红色品德”赢得了人民的景仰。   

  许光达:必达光明的彼岸    

  许光达大将原名许德华,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后,他回到长沙寻找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的长沙无法立足,1929年初他辗转河北清河、北平、唐山,又南下江苏、安徽找党,行前他改名许泛舟(李白诗句),希望像只凫雁似的小舟,即使泛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党。后来,被安徽党组织推荐去上海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在上海受训结业后,被分配到洪湖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行前,他更名为许光达,意在经过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作证,许光达正是凭借他不懈的奋斗,最终抵达了光明的彼岸。    


  徐海东:天翻地覆慨而慷    

  徐海东大将原名徐元宿,出生在一个六代窑工的家庭,有兄弟姐妹十人,全靠做窑为生,生活很苦。他当过窑工,打过短工,后来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军。当他听说家乡黄安、麻城地区有了共产党,就决心回家乡闹革命。黄麻起义失败后,他的家被抄,房子被烧,亲属20多人惨遭杀害。但他毫不气馁,把这血海深仇牢记心里,毅然将自己北伐时的名字徐少奎改为徐海动,意思是要决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把反动统治搞个天翻地覆。后来人们把海动听成了海东。    


  吕正操:操练好了打日本   

  吕正操上将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日本帝国主义攫取的南满铁路从村西经过。他从少年时代就目睹和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欺辱,他恨透了日本人,总想长大以后当兵打日本,报仇雪恨。他8岁开始上学,老师曾给他取名吕正言,他回家一琢磨,这言语的言字,与军事打仗没啥关系,于是自己想出了操练的操字,改成正操。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吕正操17岁那年参加了东北军,1937年率部脱离溃退的国民党军,在冀中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使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宋时轮:跟上时代的车轮   

  宋时轮上将1907年8月出生在距醴陵城区二十公里外的丁姑山,按宋氏宗族老规矩,给他取名为宋方友。在族中长辈们的资助下,他先后读了私塾、高小,并考入醴陵县立渌江中学。在读高小期间,他改名为宋继尧。在渌江中学就读期间,与左权、蔡升熙等进步同学发

  起成立了“社会问题研究社”,开始探求革命真理。1925年,宋继尧投身黄埔军校,开始军旅生涯。为表达革命的决心,赶上时代发展的车轮,他正式改名为宋时轮。宋时轮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李志民:为民更名不改姓   

  李志民上将原名李凤瑞,又名李明阶,他早年化名李轩参加农会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不得不转入地下,东躲西藏。1928年12月,县委决定抽调他到红五军第二纵队去当中队党代表,县委委员刘大荣问:“你在东乡一带活动很长时间,大家都熟悉你的名字,今后到红五军工作,为了保密,最好再改个名,你看改个什么名字好?”他想到当地老百姓与财主打官司时常说的一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改名换姓远走他乡。他相信革命一定能打赢,不必改名换姓,但为了革命需要,改个名字也行。于是拿定了主意:“姓不改了,既然我立志为人民谋福利,投身革命事业,就改名为志民——立志终身为人民吧。”

  刘大荣欣然赞同,并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用李志民这个名字为他写了给红五军的介绍信。李志民这个名字从此伴随他一生。  


  李聚奎:星宿聚首北伐军   

  李聚奎上将出生于1904年12月31日,家人为此给他取名新喜。在他22岁那一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湖南,他与同村的伙伴被纪律严明的北伐军所吸引,瞒着家人要去投奔北伐军。这天天未亮,他们四人就上了路。走着走着,同伴李仲春突然打破寂静,说:“我们走了,家里会出来找的,我想,我们不能报真名。”于是,他们分别取了新名字。李仲春思考片刻,抬头望着远处天空尚在闪亮的星星,说,“奎星是二十八星宿当中的一颗名星,你就叫李聚奎吧!天上星星聚在一起才亮,人聚多了才有力量。”他马上表示同意说:“反正临时用,就叫这个名吧!”没想到这一改,竟成了他后来毕生的姓名,伴随他参加平江起义,南征北战,永远和他的命运、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杨勇:忠诚勇敢好男儿   

  杨勇上将原名杨世峻,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他就读的里仁中学,1927年曾迎来秋收起义的队伍,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这里踏上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征程。1930年,杨勇等20多个游击队员参加了主力红军,开始了完全崭新的生活。他想到当初在里仁学校上学时,陈世乔校长讲过:“忠诚、勇敢,刚强不屈,这才是一个好男儿的阳刚之气。‘勇’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下面是一个‘男’字,上面好像一顶‘帽子’,男儿戴上军帽,当然是士兵,这‘勇’字是形容士兵的。”为了激励自己当一个好士兵,他把名字改为杨勇。

  张爱萍:仗剑漂泊走天涯   

  张爱萍上将原名张端绪,早在1925年在达县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创办“烂漫社”,出版《烂漫》小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离开家乡去上海找党、参军,为了坚定走的决心,索性要为自己改个名字。具有诗人气质的他首先想到了“萍”字,萍一为浮萍,漂泊不定;一为青萍,即宝剑,斩杀不平。由此,他改名爱萍,决心不惧风浪大,掌剑走天涯。有趣的是,将军后来担任国防科委的领导工作,执掌“两弹一星”这支“神剑”刺向青天。    


  孙毅:果敢坚毅志不移   

  孙毅中将原名孙俊明,家住河北省大城县城关,那里地势低洼,土地贫瘠,灾害频繁。1920年,家乡遭受大旱灾,刚满16岁的他还有半年就高小毕业,却不得已辍学外出谋生,去投奔一个当团长的邻居。临行之前他想到这次外出不会平坦,但又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于是一气之下把名字改成了孙毅。字典上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意思是果敢坚强,必致其杀敌之心方止,所以志决而不可动摇者,谓之毅。当时他只想靠个人的本事到社会上去拼,去闯,寻一条生路,但是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个人奋斗的路是走不通的。所幸他所在的部队因不满蒋介石排斥异己的政策,于1931年在“剿共”前线宁都发动起义,使他走上了光明的大道。孙毅在后来的征程上,依靠果敢坚毅战胜了重重艰难困苦。


  刘振华:文韬武略兴中华    

  刘振华上将原名刘培一。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山东各地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38年元旦,他的家乡爆发了徂徕山起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38年4月初,刘培一与3名同学一起参加了四支队,为了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并避免家人受牵连,他向同行的伙伴提出,应该都改名字为好,伙伴们都同意。于是,刘培一取振兴中华之意,更名为刘振华。他不仅在战火中成为我军高级将领,建国后还参加了外交工作,为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    

  吴忠:革命熔炉铸忠诚    

  吴忠少将原名吴光珠,为了不受地主和土匪的欺压,他不到13岁就同二哥一起投奔红军。1933年秋,由于他在战斗中的勇敢表现,连队党支部决定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是因他年龄太小,最后确定先吸收他入团,待年龄稍大后再转为党员。在加入团组织时,他做出了一个最说明自己决心和信念的决定,将自己的名字由吴光珠正式改为吴忠。吴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毛泽东在晚年曾当着他的面说:“吴(无)忠有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