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若尘人生

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师生情
个人资料
正文

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教育篇

(2010-01-25 07:46:39) 下一个
       

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教育篇

(10-01-26 12:23)

 

    我于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边缘的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那儿基本是靠天吃饭,地里刨食。只要是能走出大山的怀抱,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基本上就是村里的传奇人物。除了当兵复员或者当工人农转非外,还有一条实现这个梦想的路就是读书考大学。我在求学这条路上一不小心走了整整二十年,从小学读到博士,从跳龙门读到上贼船。现在再回头领略一下自己沿路走过的风景。

 

老师:我们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没有实施,村子里孩子多,我们可以在本村读到小学四年级或者五年级。我们的老师也是本村的农民,虽然在教书,家里也种着地。老师们都是全才全能的,一人带一个班甚至两个班,从语文数学到自然地理到美术体育……农忙的时候就下地干活,让学生上自习,实在忙不过来还可以让学生们到地里帮忙。初中老师上课开始分科,但他们也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专业,那个科缺人手就教那个科。他们的文化程度也基本是初中水平,自己也没有什么专业,所谓的专业也就是在某个科多教了两年经验多积累了一些罢了。我初中二年级的物理老师夏元鹏是高中毕业,看他做物理解数学样样拿手的样子,我们都佩服五体投地。我那时给他当物理课代表,有一次去取作业本时我问他,“夏老师,你是不是将来可以得诺贝尔奖呀?”可以看出,他已经是我心目中诺贝尔奖级的人物了。学生:我上学的那个时候班里的学生大小不等,同一个班里年龄差别在四五岁是十分正常的。有的学生一个人都能挑两桶水了,而有的学生两个人才能抬一桶水。这些大的学生多是班级里的劳动委员,干活有力气,给老师担水生炉子之类的比较方便。造成这么大年龄差别的原因有几个,一是上学时年龄就不整齐划一,有的家里没有人管就提前上学了,有的家里有个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就在家多呆一年帮着看孩子;二是那时还有升级考试,几乎每年都有学生不能升级。这会造成老一年级现象,就是说个别特别笨的学生上了几年学都在一年级呆着不动。为了不让这些人拉班级的后腿,他们多会在正规一些的考试中请病假,或者是找人替考。第三个原因是有时班里升到上一级的学生不够一个班,那就全体学生再留一级,但这个不多发生。我有一个同学曾经就是第一年没有通过升级考试留了一级,而接下来的一年通过了但升级人数不够再留一级。

 

家长:那时候家长对上学并不是很重视,这倒不是说他们不知道读书考大学好,而主要是因为考学在我们那儿只是以小概率事件发生着,全村人多少年的努力也没有收获几个大学生。记得我爸爸在得知我们村出了一个大学生后赶紧到那家去祝贺,我想他更主要的是想见识一下那个学生是如何的三头六臂。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少有人觉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会砸在自己的头上。多数家长的观念就是如果学习不是特别优秀就趁早下来种地,既少花钱还早挣钱。至于孩子的作业家长肯定是少有问津的,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把作业做完后抓紧去帮着大人带孩子,拔兔子草或者放鹅喂牛。对班里的尖子学生而言,考初中中专是第一选择,这对农村人来讲比考高中读大学更为省钱省时高效。其实那个时候的学籍管理不是很严格,很多学生会在初三复习几年后考取中专或者高中。这也是为什么考上学的多是当官的当老师的或者当医生的等有些身份地位的人的孩子,因为他们更为重视。

 

条件:我读小学时,一个教室内有时会同时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复室班,老师先给一个年级的讲完后让学生做练习,然后再给另一个年级的讲。我们的练习册从来是用了正面再用反面,一支铅笔一直用到抓不着。到了初中后我们有夜班,因为没有电,我们就用那种汽油灯来照明,下课后如果还想学习就自已点个小煤油灯,经常一不小心把前额的头发烧的焦乎乎的。下夜班后就住宿在亲戚或者同学家里。到高中后终于有宿舍了,那就是一个大屋子里有三排大通铺,上下两层,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吃饭睡觉都在那里,加上没有洗澡条件,里面的环境味道可以想象。用我们级主任的话讲,要不是有进去的动力一下就被里面的味道打出来了。当时一个同学入睡很快,呼噜声又大,搞得其它同学睡不着,实在受不了了就往他身上扔个扫把缓解一下。至于其它的体育美术文学之类的条件就不要提了。小学时见过水泥乒乓球台,但没有见过带胶皮的拍子,因为都是用桌盒挡板据成的;初中时见过篮球架,但没有摸过篮球,只见一个新分来的老师打过,后来才知道他那个动作叫三步上篮;高中时开始见到图书室,但没见学生到那儿借过书,读过的课外书基本就是武侠言情再不就是故事会。大学一年级参加学生会面试,人家问我《围城》《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我想了半天后摇了摇头。当时所有的人里可能只有我不知道,庄户孩子见识少呀。后来一生气在大学一年级泡了一年图书馆,给自己补了补。

 

在这种环境下读了一年又一年,到大学时才知道中学还分重点非重点,大学还分一本二本三本。说到底,我原来从来就没有在重点中学读过书也没有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没有这种概念也好,我从小到大也没有感觉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多差,老师水平有多低,相反还很佩服他们,感激他们。同时对自己走到今天也很得意,经常在那种十里挑一的独木桥上涉险通过。老师,学生这厢有礼了,谢谢你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