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情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会干
(2007-09-28 16:29:18)
下一个
19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刻。一方面,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积极进行治理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四人帮”也在加紧纂党夺权,大搞“批林批孔批周公”。毛泽东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提出要从工农兵中选拔干部。当时,需要从工人中选拔一名副总理,而且要求是女性。
张春桥、王洪文等人提出上海的造反派头头王秀珍。周恩来觉得不行,这样势必增大“四人帮”的势力,就提出从西北的工人劳模中选拔一人,于是就提出了吴桂贤。周恩来连夜打电话给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速调吴桂贤的档案到中央,经中央组织部审查后呈报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同意,这才火速电召吴桂贤进京受命。
吴桂贤到北京后,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要她干什么。周恩来找她谈话,她问总理:“让我来北京有什么任务?”周总理笑吟吟地说: “有大任务啊,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大吃一惊:“不行,不行,我干不了!”周总理说:“许多事情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会干,我这个总理也是在干中学会的,况且还要经过全国人大的选举任命呢。”在四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经选举后任命吴桂贤为国务院副总理,那年,她37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
到了北京当副总理,吴桂贤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国棉一厂76元的工资。她还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无论是在政治局开会或在国务院开会,喝茶水要交2角钱的茶叶费。吴桂贤每次都只喝白开水,不喝茶水。服务员问她:“吴副总理,您为什么不喝茶?”她笑笑说:“我不爱喝茶,怕睡不着觉。”每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她都要按规定交餐费。她分管纺织部、卫生部和工青妇工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吴桂贤与陈永贵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1975年9月,经毛主席批准,吴桂贤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参加劳动。赵梦桃小组的姐妹们兴高采烈:“吴大姐又回来了!当了副总理还和咱工人一个样,这才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吴桂贤心底无私,为人低调,她怎么能料到当时中国政治的云谲波诡,连所谓“四人帮”之说她也是到了1975年5月才知道。1975年5月3日,毛泽东从外地回到北京,在游泳池召见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开会,毛主席同开会的人一一握手,大家都坐下后,毛主席讲,回到北京,江青要求见我。我说:不见!要见,政治局成员一起见。就是在这次接见中,吴桂贤第一次听到毛泽东批评“四人帮”。
何谓“四人帮”?吴桂贤感到蹊跷。次日晚上开会讨论毛主席指示前,她向倪志福请教。倪志福说毛主席1974年7月在政治局会上讲过“四人帮”的问题。1974年7月,吴桂贤还在陕西。听到这些人在和毛主席作对,吴桂贤吃了—惊,都是最高层领导了,还想咋的,还敢和毛主席过不去!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准备召开党的十一大,吴桂贤开始还是代表资格审查组的成员。十一大召开期间,前面讨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报告时还风平浪静,当进行到中央委员人选讨论时,吴桂贤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委屈与压力。登在简报上的材料让吴桂贤不知所措。她觉得自己对周总理一片爱心,哪里会有反周总理的想法!吴桂贤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请求就以上事情,组织上派员调查落实。
这时的吴桂贤,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回顾与斗争,一时心若止水。她一方面打报告给党中央,要求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去;另一方面给华国锋、邓小平以及李先念等中央主要领导办公室去电话,希望回去之前,面陈自己的想法。答复很快就有了,华国锋刚开完党代会,又要准备会见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要她略等一等。邓小平办公室则表示,国庆以后可以安排。李先念在国务院紫光阁见她的时候讲,你是先进工人代表上来的,在中央工作三年,总的不错,你还年轻,回去好好工作。吴桂贤表态,过去是怎么工作的,现在和今后仍然会怎么去工作。她在同华国锋面陈想法的时候说,一是请求组织上把她的问题搞清楚,二是回到陕西国棉一厂,回到赵梦桃小组去。华国锋说,厂里就不用回去了,到省里工作吧。当时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做出批示:“吴桂贤同志回陕西工作,中央已经同意。可以安排当大城市的副市长或大型国有企业的副厂长。”9月27日,她乘车返回咸阳。回到家里一天也没休息,就赶着要上当晚的夜班。爱人叫她休息两天再说,她说什么也不肯,丢下行李,佩上白围腰,戴上工作帽,就到车间上班去了。她还和原来一样,挡四台车,一台不少,保质保量完成了当天任务。回到厂里,回到工人姐妹们身边,她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她说:“我始终不会忘记,我是个纺织工人!”是啊,陕西咸阳,西北国棉一厂,这是她政治生命的起点,也是她精神的栖息之地。
迎着市场风云 深圳特区再创业
1988年暮春4 月,深圳考察团由副市长朱悦宁带队千里迢迢来到陕西考察,其间有深圳外贸集团的副总经理李瑞荣,老李所在的国企与港商合资建了一个三资企业——鸿华公司,他们设想:要将鸿华公司办成纺织、印染和服装一条龙,在深圳崛起一个30万锭的大企业。中国之大,要论纺织,当然要属内地的人才技术了,他们在咸阳考察的时候,忽然提出,到吴桂贤所在的西北国棉一厂去看看。
吴桂贤无可避免地与深圳来宾会面,并成了车间参观的陪同与讲解员。参观出来,客人问:“吴书记,您到过深圳吗?”“去过。今年年初还去过一回呢。”“印象怎样?”“很好哇,生活节奏快,城市也漂亮。”客人忽然说:“那您调我们深圳去工作怎样?”吴桂贤只当客人开玩笑,没料到客人非常执着认真。因为,他们正在酝酿上纺织项目,太需要她这样富有经验的纺织行家。吴桂贤回答,可以推荐一些本专业的大学生给你们……然而,此时的深圳客商怎么也不肯放手,他们一再表示是诚心诚意请她,并邀请晚上在万年饭店做东请她详谈。
晚饭的餐桌上依然是一个主题:力邀吴桂贤“孔雀东南飞”。吴桂贤被客人的诚心所感动,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已步入老年期了,挪动实在不大容易,再则自己是陕西的山水养育,对陕西情结太深,且熟门熟路熟人,到深圳去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自己能行吗?她不能不认真掂量,于是一再推辞……事情在她丈夫得知之后,才出现转机。吴桂贤的丈夫是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干部,他虽然没有去过深圳,却到西欧考察过一个月,他认为西方的市场经济正在为我们借鉴,而深圳与沿海地区先走一步,必定发展比内地要快。
吴桂贤坚守的“军心”终于被丈夫的卓识与力推动摇了,两人于1988年6月9日应邀联袂前往深圳,做进一步考察。夫妻俩当时不仅出席了深圳第一届荔枝节,还到了位于葵涌的鸿华纺织印染厂建设现场,眼前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车间正在封顶,连海外运来的印染设备的集装箱还没拆呢,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确确实实是当务之急。
夫妇俩亲临深圳考察,坚定了南下的决心与信心。终于,在陕西省委主要领导以及一系列公文批复后,吴桂贤来深圳报到了。
吴桂贤肩荷鸿华纺织印染公司副总经理的职衔,上任伊始的头等大事就是招兵买马,急性子办急事,第二天她又千里迢迢飞返西安。
她在陕西一呆就是10天,从一印二印三印三个印染厂,共招了108人,这可比之《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老中青搭配,从工人、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各路能人都挑选齐了。突然一下子招来那么多人,生活设施跟不上怎么办?吴桂贤等八个人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女的、年纪大一点的住在室内,男的就睡在客厅里。她带头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创业难,生活再苦再累,但大家心里甜滋滋的。
鸿华印染厂顺利开工,生产效益不错。上个世纪80年代末深圳城市人口数量有限制,进城市户口很困难,外贸集团这么一个几千人的大企业,一年也只有三四个进城户口指标。身为副总经理的吴桂贤深感不进户口,难安人心。她多次到有关部门去游说,深圳市人事局开了绿灯,给了鸿华25个进城户口指标;宝安县也被她的细诉所打动,一下子给了50个宝安县户口指标。
人员安定了,印染上了档次,出口合格率不断提高,坯布却又出现紧张。她九次前往新疆等地购置坯布,人家一听说来自深圳的吴桂贤,感到惊讶,吴桂贤不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国棉一厂的纺织女工吗?原来不是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吗?她可是当年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那个时候中国的一颗“政治红星”呀!现在为特区效力去了,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呀!吴桂贤眼眶一热,心里有久久的感动。
和谐美满的家庭 安乐幸福的晚年
岁月不居,一晃,吴桂贤已经在深圳工作生活了近20个年头了。人们依然记得她,记得这个来自纺车前、而又被云谲波诡的时代一度推到命运波峰浪谷的人物。
1998年,吴桂贤从企业退休,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文件对她按正厅级待遇。陕西的“老乡”又推选她担任深圳振兴陕西促进会会长。她为深圳、陕西两地的企业牵线搭桥,做了大量工作。她曾为重修黄帝陵募捐了25万元,她回咸阳走了5个县,看了17个企业,帮助那里搞合作开发项目。平时有陕西的乡亲来深圳办企业,搞书画展,她总是热情地前去剪彩祝贺。平时的救灾扶贫、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她总是从自己的生活结余中捐款捐物。
吴桂贤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她的丈夫王振涛是位仪表堂堂的山东大汉,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深圳赛格集团的总工程师。他们结婚四十多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他们的儿子和女儿都是深圳大学毕业,现在金融部门工作,孝敬父母,事业有成,一家人其乐融融。
第一代纺织女工 留下的劳模足迹
至今回忆起来,吴桂贤都觉得自己的一生,充满着太多的不幸与幸运。1938年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吴桂贤出生在河南巩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51年,13岁的吴桂贤就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独自出门谋职立业。
她太小了,小小的个子,小小的年纪,如何找工作?开始一段时间,她只好在蔡家坡远房姨妈家打杂。后来又给姨妈的侄子带孩子。但是好奇与好胜心不能允许她自己“苟安”太久。于是,当陕西西北国棉一厂——这个在古城咸阳兴建的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纺织厂开始对外招工时,年仅13岁的吴桂贤就踮着脚尖站到了招工人员的前面了。
当时招工规定年龄最小不得小于16岁,可吴桂贤才13岁呀,虽然瞒报了3岁,但身体娇小的个头,人家哪里肯信!但招工负责人还是被眼前这个坚强又倔强的女孩打动了,破例招了一名“童工”。从此,吴桂贤穿上了白围兜,戴上了白帽子,成了西北国棉一厂第一批工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桂贤除了有一股饱满的劳动热情外,还有一股炽热向上的政治热情,她于1955年入团,1958年入党。入党转正的那天,领导找她谈话,郑重其事地告诉她,鉴于她表现非凡,决定把她调到赵梦桃小组去,担任赵梦桃所在小组的党小组长,赵梦桃任工会小组长。赵梦桃比吴桂贤年长三岁,这时的赵梦桃已经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八大代表,明星耀眼,光华四射。吴桂贤与赵梦桃相处很好,就近请教纺织生产技术,切磋攻克纺织技术难关,那—段火热日子,令吴桂贤至今念念不忘。然而不幸的是,赵梦桃突然患了癌症,病重期间,陕西省委正式以她的名字将其所在纺织生产班组命名为“赵梦桃小组”,在省委书记主持的命名仪式上,身为“赵梦桃小组”党小组长的吴桂贤代表小组当场发言宣了誓。
命名大会是在1963年4月27日召开的,赵梦桃6月 23日逝世。噩耗传来,赵梦桃小组的姐妹们泪飞如雨,吴桂贤在揩拭滚滚热泪的同时,感到赵梦桃一去,她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此,她要求自己更严了,处处事事起带头作用。但她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当团结全组姐妹来挑重担。由于姐妹们齐心协力,小组年年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年年被评为先进标兵,以赵梦桃小组为代表的西北国棉一厂班组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一时传遍全国纺织系统。
吴桂贤本人自1958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厂级标兵,多次被评为三好学员、优秀学员。1964年、1966年连续两次被评选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65年吴桂贤以个人和赵梦桃小组代表的名义,出席西北公交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典型。吴桂贤吃苦耐劳,心地善良,待人热诚厚道,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不久,她被推选为西北国棉一厂副厂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些老干部一夜之间成了“三反分子”,吴桂贤感到很不理解。她到北京学习时,总是把毛主席、周总理的讲话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回到单位后,她努力按照党中央的政策办事,制止“造反派”的一些过激行为。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告一段落,各地开始成立革命委员会。吴桂贤作为“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被提拔到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又连续在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