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线空间

吾生也有牙,而雉也无牙,以有牙碎无牙,耶~!但是要记得刷牙,否则会有蛀牙,蛀牙导致无牙,无牙则置身碎于有牙之险境。。。
个人资料
正文

姚刚:为与无为 不平等与平等

(2008-11-23 00:36:49) 下一个
来源:http://www.blogchina.com/20081123631274.html


  我们习惯于作为,很难做到不作为。通常,我们总是要找很多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害怕寂寞,害怕空闲。我们有各种各样理由让各式各样的事情来使自己充实,要不然我们就会恐慌。

  我们一直处在作为的状态,作为的强大惯性作用,给我们造成一个印象,似乎作为本身有着某种天然的正当性。很少有人能够觉察,我们过度的作为,建立在一个错误假设的基础上,就是我与世界是不平等的,我是主人,乃至是救世主,世界是客人,乃至是仆人,我需要去把握和改变它们,世界才会更好,才更符合我的意愿。它同时也导致了一个不易被我们觉察的结果,那就是虽然我们看似热闹地与世界打成一片,实际上我们的心与世界是分离的,也就是说,世界本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模样,世界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尤其不需要我们过多地做什么,我们却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致使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生疏和牵强。在自我内在情感体验上,过度作为使我们感觉到的,多为紧张、怀疑、压抑、和无力感。

  很少有人去觉察我们作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有些时候,我们的作为是为了逃避,我们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忘记另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的作为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及存在感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把握和控制。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中国家庭多为三口之家,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家长的过度作为。表现在,家长[也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几乎包办了孩子除生活及学习所需外的一切事情,很多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家务,没有劳动,没有缺憾,不要挫败感和痛苦体验的环境,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多采取命令-----“你要听话”、“你必须”、“要不然”;和软命令----"为你好"---的方式。我们遗憾地发现,在这样的环境培育出来的孩子,较之实行计生政策前成长起来的人,自我意识,独立性,情感,承受力,与人交流交往交往方面并无优势,而在爱心、感恩心、悲悯心等共情能力方面较缺乏。

  可以说,过度作为对他人而言是一种成长权利的剥夺,也是对他人参与权利的剥夺。对自己来说,则是庸人自扰,无事找事。

  过度作为也很突出地表现在历代中国民众政治生活中,由于中国制度和文化把官员等权势人物定位为主人,家长的角色,极容易致使权势一方的过度作为,这种看似含情脉脉的制度文化,最终总是会导致权势方排挤百姓最基本的的参与管理自己生活的权利,因此在历史上却无一例外地导致民众与官僚的分离。

  可以看出,中国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格上独立、有自己感受、需要尊重的人对待,家长总是在用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取代孩子的感受和选择;而在传统的政治生活中,权势方同样认为民众是素质不高的人,是需要被代表需要替他们做选择和决定的对象。事实是如果说百姓的素质不高,正是因为自己不能自主参与管理自己事务的结果。

  在博弈活动中,我们知道,平等地设计和尊重游戏规则,尊重对象及其行为和选择的结果,是真实有效博弈的基础,也是决定博弈质量和博弈精彩程度的关键因素。生活也是这样。我们不转变对世界的态度,如果我们总怀有一种自我的优越感,我们不是平等真诚地对待世界,就很难做到不过度作为。

  与过度作为相对应的是无为和无为而为。无为容易被我们地理解为消极的不为,实际上无为是建立在对人生宇宙的很深的理解上。无为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为,关注自己需要,尊重他人需要。无为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在对自己的充分了解,一个人知道自己的需要,才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为与无为,看似简单的一念之间,其差别和结果,却大大的不一样。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