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67)
2013 (346)
2014 (204)
2015 (199)
2016 (738)
2017 (213)
2018 (120)
2019 (106)
9月4日,在法近1.5万人华人华侨,总计约5万人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游行活动,呼吁法国政府保障全民安全,遏制“针对华人的暴力犯罪事件”。这次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受到了包括《费加罗报》(Le Figaro)在内的多家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综合比较来看,媒体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一向以“隐忍”、“沉默”著称的中国人突然“爆发了”。
这次游行体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特色,比如组织筹划严禁完备,完全依法进行、利用自媒体等新技术途径进行维权宣传、长期存在的“针对华人犯罪”问题终于获得“官方”承认,为华人依法维权提供了前提。
与此相比较,一个月前张朝林事件的“不温不火”,2016年8月7日18时左右,49岁的旅法华人张朝林在前往奥贝赫维利耶市(Aubervilliers)参加同学聚会途中,突遭三名北非裔青年暴力袭击抢劫,张头部遭重物直击当即倒地,昏迷5天后不治身亡。然而这一事件成为全面点燃旅法华人反暴情绪的导火索。
据此,媒体及网民认为,此次游行可视为华人维权的里程碑。
9.4大游行中,华人所展示出的克制、理性、团结的特质,客观上看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由于它的组织完备、程序合法、主题明确,也吸引了当地众多非华裔公民积极参与其中,大大加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由此来看,称其是里程碑似乎完全合理,但它有可能只是在时空上占据了里程碑的形式。
首先,这场游行并不是瞬间爆发,而是按法定程序,组织、筹划了一个月之久, 剔除了大部分狂热基底。
它的组织者应是拥有相当文化水平,并在法国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
组织者的人员构成使得本次游行附有一般群众运动的特点,但在形态上更接近于国际马拉松赛事,比如参与人员众多、配套服务完善、安保措施周全,众人在被限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一次集体“演出”。
争取一项合法权益要比许诺一个光明前景困难得多,且其宣传口号所能提供的激情储备远不及后者,也欠缺把“口号” 变现的能力。所以这场游行可视为一次强大的群力展示,同时是一项单薄的群众运动。
其次,虽然这次游行让西方媒体震动,但中国大陆媒体对此的热情却并不高涨,在G20的“大背景”下 ,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被指向强大和繁荣。
而且,与佛罗伦萨抗警事件中挥舞中国国旗不同,在法的华人华侨在游行过程中高唱的是马赛曲,因为这些人就是华人字号的法国人,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都是西方的。从本质上看,说它是法国民主和法治的一次自我调整也不为过。
在连续遭受多次恐怖袭击,移民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华人争取和捍卫自身利益的方式不得不“小心翼翼”,这场迟来的“爆发”显示出了华人的智慧与独特气质,但媒体所谓“愤怒的公牛”之喻,实际上是限定在中庸的山坳内。
抽释了狂热、西化了思维的华人游行,相当程度上彰显了文明与进步,有着“大国风范”和精英气质,它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拉拢部分同情与好感,督促政府做出某些改变,但无法保障立竿见影。就像游行中人们所诉求的一样,让法国政府承认存在“针对华人的犯罪”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安全保障的全面落实之期更无法预料。
游行人数的多寡,并不能从根本上左右诉求的落实,华人维权的里程碑不应只限于规模和方式,而在于它提出哪些新的要求,激起了哪些新意识,促成了那些积极改变。
就目前看,这次游行并没有新的要求注入,也没有唤起新的意识,至于改变,也许才刚刚开始。许多要求与意识都藏身在张朝林事件之下,借由游行发泄出来,在明确的游行主题下,有着诸多不甚明确的诉求,而很多人们愿意用这一主题将自己的诉求明确化。毕竟比起永远不被关注,投身到一场群体事件中,总会得到某种补偿和慰藉。
但就里程碑的意义来说,这场游行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但总是令人禁不住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