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谈‘发愿’

(2010-03-11 07:21:43) 下一个
谈‘发愿’
vxz1112
3位粉丝
1楼

凡作一事,必先有愿,因要有一种愿望,才能产生一种力量,有了力量,才能向前推进,无愿绝对不能成就,所以名曰‘愿力’。因此,若吾人信心已具,并且具足真信,即当立愿。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兹依慧明法师所言,分别说明如下:

1、小愿: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小愿略说有三种:(1)求现世荣乐:即求名利荣寿,乃至妻财子禄等;(2)求来世福报:即求来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3)为求自了,著于涅盘,不知如来应世,为的是广度众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执顽空,亦是小愿。总之,发小愿之人,皆不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妻财子禄皆是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富贵荣华总在轮回之中,难逃生老病死之苦。

2、空愿:空愿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即学佛之人虽具信心,而业障仍深,偶尔激于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一愿出口,转身便忘;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未能身体力行。如此立愿,不但易堕妄语,且增违背誓愿之大罪。

3、真愿:即真实不虚之愿,无论愿之大小,均出至诚,详加审思,愿心一发,起心动念,不敢随便,始终如一,绝不敢违背。如发愿不动嗔念,便事事和颜爱语,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渐渐做到怨亲平等,烦恼不生。然若其愿真而不大,虽有受用,仍非究竟。4、大愿: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起至诚不二之心,立下宏法利生,誓度一切众生之大愿,此乃所谓宏誓大愿。

以净宗而言,‘愿’是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亦即将平生所修功德,专求回向往生西方,不作他用;且发大菩提心,乘愿再来,广度一切众生。详言之,净土法门之发愿须具足欣、厌二门:

1、厌门:即厌离娑婆。以深知娑婆世界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一切众生,皆在生死苦海之中,头出头没;吾人起心动念,五欲六尘皆为造业之所,起业感报,故依苦集二谛,因而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及‘烦恼无尽誓愿断’之大愿。若吾人于娑婆世界,深生厌离,更无贪恋,所谓‘但求一日之速脱,不欲须臾之暂留’,是名厌门。

2、欣门:即欣求极乐。由深信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常得听闻三十七道品等法,而且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长生不老,受诸快乐,故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此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无上菩提,一生补处,故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大愿。若吾人于极乐世界,切愿欣求,更无二志,所谓 ‘求生之心已定,虽万牛而莫挽’,是名欣门。

总之,‘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此学佛要立大愿心,了解‘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此才能由因生果,也才能达到最后成佛的目标。尤其净土法门之发愿,更要具足欣、厌二门,厌即舍于秽土,欣则取于净土。此欣厌取舍之方,为十方三世诸佛转凡成圣之通则。盖若不厌舍,如何转凡?若非欣取,何以成圣?故自凡夫乃至等觉,无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欲修净业之同修,不可不知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