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一心称名”的下手方法
(2010-01-04 08:49:52)
下一个
“一心称名”的下手方法
http://www.jueshijian.cn/viewthr ... &extra=page%3D2
大安法师开示:耳根圆通与根大圆通二种方法结合
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二大胁士,在首楞严会二十五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与势至的根大圆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后,表证观-音-法-门被明选,势至法门被暗选。今将耳根圆通与根大圆通二种方法结合起来,用于净业修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胜法益。
大势至念佛圆通从根修证,唯摄一精明,不令六根缘六尘。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摄。具体到念佛行持中,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绝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眼皮放下,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净念相继能引发八识田中佛种子,使之显现佛国境界,享受佛国生活,临终任运往生净土。即生净土,境缘殊胜,善业时时增上,惑业日趋淡萎,直至破俱生法执,尽转所知障为菩提,成大圆镜智,尽转烦恼障为涅槃,成无垢识,不论善恶种子,悉皆转智,圆成佛道。
观音的耳根圆通,利用娑婆众生耳根最利的特点,不出流循尘,而是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耳根圆通虽然倾重于自力解六结破三惑,然亦可与势至的根大圆通合修念佛法门。势至的都摄六根与观音的旋转倒闻机,皆有不循声出流而入流照性之妙。势至的反念念自性与观音的返闻闻自性,都在自性开启上用功。只是势至用念佛的方法,观音用观照的工夫。二者有方法上的差异。观音的入流亡所,破六结证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势至的系念佛号,从事念到理念,却是三根均被的胜异方便。所以,将势至的都摄六根、系念佛号与观音的返闻自性、入流亡所融合起来,双取二种圆通的胜妙。取法于上,当生契证圆通;守住底线,乘佛愿力,带业往生,净土华开见佛证圆通。
《无量寿经》开示净业行人修持的态度与方法,是观音势至两种圆通方法合修的示范。净业行人对娑婆苦境的厌离与对极乐净土的欣慕之心态建立后,应努力修善,摄心念佛,不动六根,不缘六境,不起六识,返念佛号,返闻自性,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心如虚空,不受一尘;淡泊宁静,离欲无染,心存往生成佛广度众生之善愿,精勤求索;对苦难众生常怀哀愍慈济之念。在世间生活中,言谈举止契合仁义礼智信,为世人作道德懿范,诚于中而形于外,事理双圆,真俗并照。尽形寿不忘失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并摄一切有情出离生死,亦得解脱。如是善愿因行与绝待之净心,应恒常觉照保任,务令增上纯熟,不循世间的业缘,唯取净缘,就路还家,浪子渴望与慈母会合。在佛光照摄中,其心寂然不动,安然自在。任运常乐,绵密用功,佛号日觉亲切,能所界限渐趋混灭。
如是久久用功,在无心三昧中,某一刹那心佛相应,究极心源,契入理一心(禅宗称为摸着向上关捩子)。如来藏性开显,经文用四个“自然”,表明心性法尔具足无量性德,不从外来(亦即与观世音菩萨证圆通,寂灭现前而获二种殊胜、三十二应、十四种无畏功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等相同)。自然中有自性本然之实相,自然中具一切诸法之根本自体,自然中流现无量光明色相,相参相入,回转变化,超逾十方;自然中于十方虚空中流现珍妙万物,自性光明精美洁净,其殊胜微妙一切世间诸光无能为比。洞达明了无有上下之平等理体,神通妙用无有边际。
《无量寿经》阐释的如是因行果报,将势至根大念佛方法与观世音返闻自性的功夫融为一体,下手处是念佛,都摄六根念佛,自念自听,安住佛念,入流忘所,心若虚空,不住空境,解六结,破二执,证三空,最终获得“光精明俱出”的法益。观音的慈悲与势至的智慧,通体担荷。念心(意根)与音声(耳根)共趋真如,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全体展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于斯方庆圆成。
http://www.pushousi.net/wenyuan/rurui-ny.asp?id=1033
如瑞法师开示
.......佛教有很多法门,有的人喜欢缘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包括“止语”,都是为了收摄这颗心。如果你一下子像东南亚的那一些修法,就是修“内观禅”的,教你向内里面看,那个还是不太容易进入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人一下子也弄得不是太清楚,所以就干脆给他一个有相的,也就是给他一个东西来把着。好!那我们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他有一个境,有一个观想的东西。所以在佛法里面,他是从有相的慢慢来,以能念的和所念的,进入到一体以后,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离开了二元的世界了。
常常造成我们不能静下心的时候,或者我们有痛苦的时候,都是有对立的。当你能进入到这种境当中的话呢,就离开了对立的时候,没有了“能”和没有了“所”的时候,所以,就没有了矛盾。但是这样的话,就需要一个功夫的,慢慢的去实践。............
净空法师开示:
1 我们念佛,“能念”是我们灵明觉知的心,“所念”是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所是一不是二。
2 我们开始念的时候,有能念、有所念;这个“能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没有到一心。
3 念久了的时候,所谓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自自然然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一心的境界。
4 所以只要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要问,这个境界会很快得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怀疑,常常要问,常常要追根究底,这一生决定达不到这个境界。什么原因?夹杂。
5 夹杂着怀疑、夹杂着妄想,一心的境界,就不容易得到。最要紧的是,一心念到底,什么都不要问!
净慧老和尚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
禅源就是心源,照体就是心体。灵明不昧,时刻觉照就是正念的心在起作用,就是观照的心在起作用。
此心,在用功的时候,自然地分为两部分:一是能,一是所。一是能觉照,一是所觉照。尽管是在做功夫,心还是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这是一个过程,到了功夫纯熟的时候,无能无所,无觉无照,就恢复了心的原态。那个时候,就可以慢慢做到照体独立,也就是所说的历历孤明。这种境界,并不是对心路历程分析的结果,而是真心的原态,不生不灭,无能无所,本来就是如此。就像六祖大师在大庾岭头向惠明上座提出的问题一样: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那就是心的原态,那就是照体独立。照体独立,就是说既不与善相应,更不与恶相应,时时刻刻都是纯善无恶的。...
...禅机在整个宇宙当中,在整个社会生活当中,在人生的日用当中,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处处都充满着禅机。
只是我们的心有种种的分别,有种种的执着,这颗心宁帖不了,孤立不了。虽然总是在觉照,但我们觉照的功夫还没有到家,还不能够使照体独立起来。照体独立,不是把外在的环境改变成为符合我们内心的需要,而是要改变我们自心。
所谓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即使在万物围绕当中,照体照样能够孤立起来,这就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