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应修忍辱柔和,宁失身命,不生嗔恚
(2009-12-14 06:09:19)
下一个
应修忍辱柔和,宁失身命,不生嗔恚
节选自《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
作者:文珠法师
三者,应修忍辱柔和,宁失身命,不生嗔恚。
忍辱柔和,亦是菩萨修行基本方法之一。我们无论是发菩提心,或亲近善知识,都要忍辱柔和,不可心浮气燥,更可不嗔恨心重。不然,既无修养,又缺乏忍耐,一遇逆境,便退初心,稍不称意,即生怨恨,试问如何亲近善知识,依教奉行?又如何实行菩萨道,弘法利生?是以发菩提心、亲近善友,是求佛无上大菩提的根本,而修忍辱柔和行,却是发菩提心亲近善友的根本,非修习不可。
忍辱,是六度之一,又名忍耐,又名安忍。可分为三类:对他人的侮辱逼害,讥诮怒骂,忍而不嗔;对他人的称赞或恭敬供养,忍而不喜;不为外界顺逆二境所动,名生忍。对外界种种灾害,以及寒暑逼迫,或对内在生老病死种种忧悲苦恼,能安然忍受,一心办道,不为境转,是法忍。十地菩萨,知一切法,原无生灭,安住于真如实性理,是无生法忍。
修忍辱柔和行,身口意三业都要忍。能忍受他人的打骂与伤害,或见众生危险恐惧,以身代之,是身忍;受人侮辱,不出怨言,或被人非理呵责,皆能默然忍受,是口忍。面对怨敌,心不怀恨,被人横加毁谤,心不恼乱,是意忍。我们欲想成就三业的忍耐力,必须修习以下的六种忍:
一力忍、逆境当前,能极力忍受,对他人横加毁辱,不思报复。二反忍、面对逆境,反躬自责,若无过错,定是宿世恶业所追,招感恶果,理应忍受。三忘忍、当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何必计较,记恨在心?四观忍、运用智慧观察,世事幻有不真,原无能忍所忍,何必著相,心生执著?五喜忍、被人侮辱,心生欢喜,因为逆境,可以孕育自己的忍耐力,正是吃亏是福,既有利于我,为甚么不喜欢接受呢?六慈忍、运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慈爱怜悯侮辱自己的人,不仅原谅他,还誓愿一定要度他。
初发心菩萨,虽然未忘人我,仍然执我执法,但能够在逆境当前,产生以上六种心理反应,一定可以止息内心愤怒之火,化热恼为清凉,成就忍辱柔和行。至于深位菩萨,进修忍辱波罗密,可分五个阶段,亦即仁王般若经所说的五种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菩萨,能调伏内心,令烦恼不起,名伏忍。初二三地菩萨,得见法性,深信不移,名信忍。四五六地菩萨,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能随顺菩提道,趣向无生果,名顺忍。七八九地菩萨,悟证诸法无生理,安住于无生法中,名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十地等觉菩萨,尽无明,证法身,入妙觉,得涅槃寂灭理,名寂灭忍。
此外,菩萨本业经说:忍有六种,菩萨善戒经说:忍有九种,十地经及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忍。忍的种类虽多,概括而言,不外是在进修佛道的过程中,对内、外、顺、逆、苦、乐等境界,安住不动谓之忍。浅位菩萨,不但要忍受内心烦恼的冲动,外在人事的恼害,以及自然界的种种灾害;还要忍受在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种种苦境,逆境,与顺境。至于深位菩萨,已证我法二空之理,对内外顺逆苦乐等境,能不执著;对上求佛道,经历的五十五位所证得的法喜,以及下化众生时,所遭遇的种种障碍与成就,皆应该安忍不动,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直至二利究竟,即可成佛。由是可知,忍辱不止是初发心学佛的主要条件,亦是成佛必备的因素。因此佛劝诸大比丘,发心勤求佛无上大菩提,不但要亲近善友,还要修忍辱行。因为若能忍受他人横加毁辱,就不会因善知识的严加督促而轻易远离;若能安然忍受自然界的灾害,就不会因环境的恶劣,而退失菩提心。
我们修忍辱行,目的是要对治嗔恚,因为嗔恚,能毒害人的法身慧命,能烧毁人的善根。佛在遗教经中告诸比丘:“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世间盗贼,只劫人身外财物,嗔心之贼,却能劫夺修行人的功德法财。所以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免轮回苦,善自护嗔心。”有一次,天帝释提桓因问佛:“何物杀安稳?何物杀不悔?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何物杀而赞?何物杀无忧?”佛答:“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是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慈悲的佛陀,虽然教人戒杀,但却特别赞许人杀除嗔心;而忍辱柔和,正是杀除嗔心唯一的武器,也是消灭嗔毒唯一威猛的消毒剂。
据说:禅宗神秀大师的高足华严和尚,住持洛阳天官寺时,座下弟子三百余人中,有一高龄弟子,个性暴躁又固执,一次,因生病未能随众过堂食饭。有一沙弥来顶礼向他借钵,初不肯,后来经不起小沙弥苦苦恳求,勉强取钵借与,但叮咛嘱咐小沙弥要小心,如钵破损,等如要他的老命云云。因此小沙弥捧钵而行,特别小心。食毕送钵还时,因过于集中精神维护其钵,反被路边石头拌倒,瓦钵堕地破碎,沙弥急往请罪,老僧因此嗔骂不己,病情加剧,突然一命呜呼。由于死时嗔怒心末息,竟然因嗔恨心力的牵引,堕落畜道,受蟒蛇身。
一日,华严和尚集众讲经时,忽闻寺外山谷传来异声,急召小沙弥站在身后。不久,大蟒蛇至,怒目四顾,似在找寻目的物。和尚戒众勿动,待蛇至身边,即以锡扙止之,喝令“住”。蛇即低首闭目伏地,似在恭听教导。和尚用锡扙叩其头言;“既明三业可怖,何不放下?”接著为蛇说皈依、忏悔,并命众僧为蛇念佛回向。蛇离开后,和尚对亡僧的弟子说:你师数十年修行,应证圣果,可惜嗔恨心重,今因一钵殒命,而堕蛇身,特来向沙弥讨债,幸我在此,为他说法忏悔,令离畜道,你是弟子,出去一看究竟。其弟子沿著山路行数里,见蛇撞巨石而死。和尚对众人说:蛇已投胎裴侍郎家为女,聪明异常,十八岁即死,再转男身,出家修行。可见嗔恨心,实在是障道因缘,若非华严和尚拯救,老僧如何脱离畜身?是以佛教导诸比丘,要修忍辱柔和行,以对治嗔心。即使逆境逼害,危及性命,亦宁可放弃身命,不起嗔心,免招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