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持續看心如何改變
(2009-06-05 04:56:42)
下一个
當形相與眼睛接觸時要非常細心地觀察,
有一些事務,如果我們不感興趣的話,
就不會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感受。
如果我們很感興趣,或者覺得這個行相、
聲音、氣味、滋味、或觸受蘊含著某種意義的話,
你就會注意到,一旦賦予這些東西某個意義時,
執著就在那裡了。
如果你停下來觀察,會明白執著很微細,
因為賦予意義這個簡單的動作上,
執著已經存在了。
如果你以膚淺的態度來觀察,
就不會看出這就是執著~
雖然執著就是那個樣子,只不過非常細微罷了。
一旦某個意義生起時,執著就出現了。
要做到這件事的要求是,你必須做到柔善而機警,
因為在眼睛和耳朵的接觸上,我們多半已習以為常,
很多戲法會在同一時間發生,
這意味著我們並未覺知到認知每一感受的神識特性。
如果我們想要認識這些的話,就必須非常謹慎警覺。
如果我們無法覺知到這一個層面,
一切將緊緊的綁在執著裡,
這些東西會不斷地向心送出報告,
制約並搞出各種問題,讓心或神識完全陷入混亂中。
當心似乎是空的與中立不倚時,
你真的需要保持仔細的觀察與控制,
這樣才能看清楚接受感官碰觸時的感受。
有的只是碰觸本身,如此而已,
然後便消逝,
之後心就是空的──中正不倚與空的。
一旦認識了這一點,
就會覺知到心不受煩惱、貪愛與執著的威力制約時,
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能夠運用心的這種空為比較的標準,
將帶給我們極大的好處。
歸根究柢地說,
你會看到各種感官的空相,
正如佛陀的教導說
你應該看世間為空。
佛陀的意思是說,
你觀察純粹感受不過為
生起、然後消逝而已,
而你曉得當神識除了接受外境之外,
什麼都不做時是什麼感覺。
如果你能夠看到這點,接下來的修行就一點也不難了,
因為你已經在起步時就奠定好中正不倚的態度。
接受外境這一動作不再是複雜的,
心不再緊抓著事務,不再感覺任何喜歡或不喜歡,
心就只是安靜的,
並全方位地覺知著自己的內在。
如果你能做到這麼多,
會發現你讓事情單純化了,
不以煩惱、貪愛與執著的威力去摻和事情而獲得利益。
然後,當你再深入地專注,
並看到透過感官接觸所認知到的一切現象之本質時,
會明白有的純粹只是感受而已,
完全沒有任何值得執著的事務。
如果你以真實的覺照和覺知來觀察的話,會看到空。
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跑到外面並賦予事務意義的心,
並引起執著,製造逼迫與痛苦。
所以,你必須觀察,直到看到底為止。
往外觀察,直到你一路看到外;
往內觀察,直到你一路看到內;
一路地修,直到你穿透無常、苦、無我為止。
我們從慾望所得到的喜悅並不持久,
欲望愚弄我們之後就變成另一個東西,
痛苦愚弄我們之後也變成另一個東西,
這些變化在心中不斷地增長並愈來愈複雜,
使得心變得愚癡,因而變得慌亂、迷惘、黑暗與窒息。
這就是為什麼放下認知的認知這個方法就足以帶你穿透過去,
並處理一切事物;如果退失了,只要再回到同樣的認知就好。
當心處於空的、安靜時,看住並仔細分析。
不要讓心逐漸滑入健忘冷漠的狀態,
那麼一旦在感官門頭有任何接觸發生時,
一旦某種感受生起時,執著貪愛肯定會生起。
你必須持續地觀察心如何改變,
在每一個時刻裡,心如何地活動。
一旦覺照退失,立刻回到原來認知的狀態。
我們必須持續地努力訓練觀察力、檢查力,
以及專注攝持的覺知力,這樣才會愈來愈清楚。
持續不間斷的去成熟你的覺照與覺知吧。
〈本文摘自 紀8231;那那蓉
覺照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