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功德_(兼答师兄问)

(2008-05-09 12:50:05) 下一个
论功德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大功德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又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出处同上)

   何谓功德?

  功德(梵语guna),音译作惧囊、寞囊、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景德传灯录卷三云: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安僧立众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磨云:“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梁武帝一生布施设斋造寺度僧问达摩言有何功德?达摩答无功德,不知何故?(周慧德)

  答:功德分有漏无漏二种,有漏者多是福业,无漏者皆是慧业。福得正依二报之果,慧乃解脱二死之因。武帝所闻,皆是福业正依之事,而非慧业解脱之事,正依乃生灭法,故祖师云,实无功德,意欲其进修心性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功德与福德

  什么是“功德”?你修行的有没有功德?如果没有功德,我们拿什么回向?念那个回向偈是空的,不作用的,决定要自己有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德,简单的讲,就是清净心。佛经里面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功德就现前了。我们再讲一个明显、具体一点的,“持戒有功,得定是德”,你得了定,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你才晓得功是修因,德是你的果报。你要有真正的修功,真实的果德。持戒如果不能得定,那个戒是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

  我们看到许多持戒很严的人,持得很严,他修的是福德,他不是功德。为什么?他没有得定,他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认为自己戒律修得很好,看看那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把自己的功德毁掉了。怎么样持戒才成“功德”?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持戒得的是功德,他持戒能得定。你想想看,戒律持得再好,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满意,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心定不下来,心不清净,这个戒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福德不能。功德跟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千万不能搞错了。佛在经上常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常讲“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发脾气,心里不高兴。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不高兴、一发脾气,功德就完了。功德很不容易修积,如果在临命终时发一个脾气,完了,一生都完了。

  我们要问问:你有多少功德?你就想想,从什么时候没有发脾气,到现在你念佛、读经、拜佛,你修积得多少功德,自己就晓得了。但是你要知道,瞋恚心把你的功德失去了,贪爱心一样也失去。换句话说,七情五欲,中国人讲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样东西,都把你功德破掉了。由此可知,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容易,福德不会丢掉;功德不容易修,也很容易失掉。这是功德跟福德必须要辨别清楚。(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21)

   问:“如果在念《弥陀经》的时候,不小心也不能控制的打喷嚏、搔痒,是否这样功德尽失?”

  答:没错,确实功德尽失,但是有福德;功德没有,有福德,福德不会失掉。(出处同上 21-90-8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