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蒯大富是清华大学三年级学生,6月13日工作组入驻清华大学之后,强调党的领导,强调安定秩序,这让许多热心于造反的学生很不满工作组,蒯大富就是其中之一。蒯大富给工作组贴出大字报,说:“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夺权斗争。从前权在校党委手里,我们和他们斗,把它夺过来了。现在,权在工作组手里,那我们每个革命左派就应该考虑,这个权是否代表我们?代表我们则拥护,不代表我们,则再夺权。”
蒯大富的大字报传到王光美那里,王光美生气地说:“右派学生蒯大富要夺权,太猖狂了,这是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一定要把他的气焰压下去。”6月24号晚,工作组在清华大学召开辩论大会,准备在大会上把蒯大富的气焰打下去。
可是辩论大会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工作组采用以势压人的官僚作派,让前来旁听这场辩论大会的学生们感到不满。工作组的副组长亲自上台跟蒯大富辩论,说:“我们是代表党的,我们是代表毛泽东思想的。”
蒯大富反问说:“你怎么能代表毛泽东思想呢?”工作组副组长答不上了,学生们一片给蒯大富喝彩叫好。
之后工作组组长亲自出马,给蒯大富扣一个大帽子,说:“蒯大富要向工作组夺权,这是一种反革命行为”。这样参加这场辩论大会的学生们都觉得工作组太霸道了。蒯大富给工作组提的意见即使不对,也谈不上“反革命行为”。于是台下的学生一片哗然,给工作组喝倒彩。
这次辩论大会工作组全盘输了,于是他们不再给蒯大富发言权了。6月26日,工作组在清华校园里组织一场“拥护工作组”的游行,参加游行的学生高呼“无限信赖工作组”、“反对工作组就是反党”等口号。随后,工作组把蒯大富关押起来,开除团藉,并在全校掀起“反蒯斗争”,批斗蒯大富。
本来在清华大学中没几个人知道蒯大富是谁,批斗大会一开,蒯大富反而成为名人了。之后,工作组又在清华清理“蒯派”,凡是支持和同意蒯大富意见的,甚至包括给蒯大富鼓掌的,都打成“蒯派”,一共打了700多个“蒯派”,其实绝大多数“蒯派”根本不认识蒯大富。在“反蒯斗争”中,有一名挨批的学生自杀。
工作组与学生对立的问题,很快传到了中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向刘少奇提出不同意见,反对把学生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并建议说:“工作组与群众发生冲突时,应该先撤工作组。让群众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但陈伯达的意见是少数派,都被参会的多数人拒绝。邓小平批评陈伯达说:“自己解放自己,不就乱套了吗?这样会形成自流的无政府主义,放弃党的领导。工作组是在党中央领导下,才能保证党中央的方针贯彻。”
现在不少人撰文说,陈伯达在中央会议期间向刘少奇提出“撤工作组”,是来自毛泽东的授意。但陈伯达本人却坚称,他提出“撤工作组”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并不是来自毛泽东是授意。
陈伯达在晚年回顾这段事情,说:“主张撤销工作组,也被算作我的罪过之一。但在那时,如果不撤工作组,事情是否就能好一些呢?恐怕很难说。当时工作组已经把许多学生和教师,定成‘右派、反革命’,不撤工作组,那就是回到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状况,不允许群众批评领导,一批评就说人家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就给定成‘右派、反革命’。这种状况是不合理的,不改变这种状况,仍然照过去的做法处理群众批评领导问题。终归是行不通的。”
尽管当时毛泽东不在北京,但他在工作组的问题上,与刘少奇始终是对立的。1966年6月18日,北京大学出现学生揪斗四十多名原校领导和教授的事件,当时有人向被揪斗的人脸上抹黑、戴高帽子、动手打人等。北大工作组立即制止了这些过火行动,并给这次事件定性为“反革命事件。”
在北大工作组的汇报材料上,说:“据初步掌握的材料分析,主要是坏人有意捣乱,还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阴谋活动。”
刘少奇看了北大工作组的汇报材料,马上批示说:“ 中央认为北大工作组处理乱斗现象的办法,是正确的,及时的。各单位如果发生这种现象,都可参照北大的办法处理。”
而毛泽东看了北大工作组的汇报材料,却说:“北大的六一八事件不是反革命事件,是革命事件。为什么群众离开工作组就是反革命?”
此时毛泽东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如果按照刘少奇派工作组这么搞下去,他发起的这次文化大革命,很快就会变成“第二次反右”而草草收场。但同时毛泽东也知道,绝大多数高官都是赞成派工作组的。因为不派工作组的话,共产党就会失去领导权。
这些高官都是几十年的老革命,通过枪林弹雨的奋斗,才好不容易从国民党手中夺到了权。如果让他们任凭群众把自己的权夺走,那么他们几十年的革命不是白干了吗?因此高官们无论如何不会赞成让群众把共产党的权夺走。
刘少奇派工作组阻止群众夺权,与高官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反对刘少奇派工作组的话,他要面对的就不是刘少奇一个人了,而是整个高官群体。
现在,摆在毛泽东面前的是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稳妥的,就是默认刘少奇派工作组把学生压下去,这样毛泽东可以不得罪“百官”,以后再寻机向刘少奇进攻;第二条路是冒险的,就是豁出去得罪“百官”,豁出去大搞一场,把刘少奇连同这些高官们一起打倒。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毛泽东不得不犹豫,应该走哪条路呢?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悄悄回到故乡韶山,“隐居”在滴水洞。这段时间内毛泽东不见任何人,除了读书、看文件之外,就是思考问题,毛泽东在滴水洞里整整沉思了11天。【本节完】
蒯大富的大字报传到王光美那里,王光美生气地说:“右派学生蒯大富要夺权,太猖狂了,这是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一定要把他的气焰压下去。”6月24号晚,工作组在清华大学召开辩论大会,准备在大会上把蒯大富的气焰打下去。
可是辩论大会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工作组采用以势压人的官僚作派,让前来旁听这场辩论大会的学生们感到不满。工作组的副组长亲自上台跟蒯大富辩论,说:“我们是代表党的,我们是代表毛泽东思想的。”
蒯大富反问说:“你怎么能代表毛泽东思想呢?”工作组副组长答不上了,学生们一片给蒯大富喝彩叫好。
之后工作组组长亲自出马,给蒯大富扣一个大帽子,说:“蒯大富要向工作组夺权,这是一种反革命行为”。这样参加这场辩论大会的学生们都觉得工作组太霸道了。蒯大富给工作组提的意见即使不对,也谈不上“反革命行为”。于是台下的学生一片哗然,给工作组喝倒彩。
这次辩论大会工作组全盘输了,于是他们不再给蒯大富发言权了。6月26日,工作组在清华校园里组织一场“拥护工作组”的游行,参加游行的学生高呼“无限信赖工作组”、“反对工作组就是反党”等口号。随后,工作组把蒯大富关押起来,开除团藉,并在全校掀起“反蒯斗争”,批斗蒯大富。
本来在清华大学中没几个人知道蒯大富是谁,批斗大会一开,蒯大富反而成为名人了。之后,工作组又在清华清理“蒯派”,凡是支持和同意蒯大富意见的,甚至包括给蒯大富鼓掌的,都打成“蒯派”,一共打了700多个“蒯派”,其实绝大多数“蒯派”根本不认识蒯大富。在“反蒯斗争”中,有一名挨批的学生自杀。
工作组与学生对立的问题,很快传到了中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向刘少奇提出不同意见,反对把学生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并建议说:“工作组与群众发生冲突时,应该先撤工作组。让群众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但陈伯达的意见是少数派,都被参会的多数人拒绝。邓小平批评陈伯达说:“自己解放自己,不就乱套了吗?这样会形成自流的无政府主义,放弃党的领导。工作组是在党中央领导下,才能保证党中央的方针贯彻。”
现在不少人撰文说,陈伯达在中央会议期间向刘少奇提出“撤工作组”,是来自毛泽东的授意。但陈伯达本人却坚称,他提出“撤工作组”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并不是来自毛泽东是授意。
陈伯达在晚年回顾这段事情,说:“主张撤销工作组,也被算作我的罪过之一。但在那时,如果不撤工作组,事情是否就能好一些呢?恐怕很难说。当时工作组已经把许多学生和教师,定成‘右派、反革命’,不撤工作组,那就是回到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状况,不允许群众批评领导,一批评就说人家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就给定成‘右派、反革命’。这种状况是不合理的,不改变这种状况,仍然照过去的做法处理群众批评领导问题。终归是行不通的。”
尽管当时毛泽东不在北京,但他在工作组的问题上,与刘少奇始终是对立的。1966年6月18日,北京大学出现学生揪斗四十多名原校领导和教授的事件,当时有人向被揪斗的人脸上抹黑、戴高帽子、动手打人等。北大工作组立即制止了这些过火行动,并给这次事件定性为“反革命事件。”
在北大工作组的汇报材料上,说:“据初步掌握的材料分析,主要是坏人有意捣乱,还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阴谋活动。”
刘少奇看了北大工作组的汇报材料,马上批示说:“ 中央认为北大工作组处理乱斗现象的办法,是正确的,及时的。各单位如果发生这种现象,都可参照北大的办法处理。”
而毛泽东看了北大工作组的汇报材料,却说:“北大的六一八事件不是反革命事件,是革命事件。为什么群众离开工作组就是反革命?”
此时毛泽东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如果按照刘少奇派工作组这么搞下去,他发起的这次文化大革命,很快就会变成“第二次反右”而草草收场。但同时毛泽东也知道,绝大多数高官都是赞成派工作组的。因为不派工作组的话,共产党就会失去领导权。
这些高官都是几十年的老革命,通过枪林弹雨的奋斗,才好不容易从国民党手中夺到了权。如果让他们任凭群众把自己的权夺走,那么他们几十年的革命不是白干了吗?因此高官们无论如何不会赞成让群众把共产党的权夺走。
刘少奇派工作组阻止群众夺权,与高官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反对刘少奇派工作组的话,他要面对的就不是刘少奇一个人了,而是整个高官群体。
现在,摆在毛泽东面前的是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稳妥的,就是默认刘少奇派工作组把学生压下去,这样毛泽东可以不得罪“百官”,以后再寻机向刘少奇进攻;第二条路是冒险的,就是豁出去得罪“百官”,豁出去大搞一场,把刘少奇连同这些高官们一起打倒。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毛泽东不得不犹豫,应该走哪条路呢?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悄悄回到故乡韶山,“隐居”在滴水洞。这段时间内毛泽东不见任何人,除了读书、看文件之外,就是思考问题,毛泽东在滴水洞里整整沉思了11天。【本节完】
滴水洞的沉思(1)
毛泽东的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上屋场,在距毛泽东故居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滴水洞”的山洞,洞内一年四季都有滴水,故称“滴水洞”。滴水洞前有一座山名叫“龙头山”,毛氏祖坟就在龙头山上。按照古人的风水之说,毛泽东的祖坟还真是在“龙脉”之上。1930年代,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江西发展壮大,当时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认为毛泽东的红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毛氏祖坟的风水之功,于是派人去掘了毛泽东的祖坟,但也没收到什么效果。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滴水洞是毛泽东小时候常来玩耍的地方,后来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挖断了山沟,滴水洞不复存在了,但毛泽东仍然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毛泽东对当时陪他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你们省委研究一下,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草房,我老了回来住一住。省里开个会,其他领导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
地方官员都巴不得有一个机会讨好一下毛泽东,既然毛泽东开口说“修个茅草房”,他们就大兴土木,把毛泽东说的茅草房修成一个大别墅。滴水洞别墅在1960年开工,称为203工程,对外绝对保密,1962年底竣工,1964年开始接待中央领导人。那时滴水洞附近成为禁区,一般人不得进入,一直到1986年对外开放。滴水洞别墅共有3栋房子,1号楼是毛泽东住的,2号楼是客人住的,3号楼是警卫部队住的。
1966年6月17日,毛泽东带着少量随从,神秘地回到韶山,住进了滴水洞别墅。这是毛泽东继1959年之后第二次回故乡韶山,也是第一次住进专门为他修建的滴水洞别墅。毛泽东沿着l号楼仔细看了一圈,说:“这个洞子天生一半,人工一半,怕是花了不少钱哪!既然修了,就要管理好,不要破坏了。”
1959年,毛泽东是大张旗鼓地回韶山故乡的,接见了很多故老乡亲。而毛泽东1966年这次回韶山,却是非常保密的,连刘少奇也不知道毛泽东到了韶山,只有周恩来知道,每天派人从北京给毛泽东送文件。
这次毛泽东住进滴水洞,任何外人都不见,既不见韶山的故老乡亲,也不见任何高官。他除了躺在床上看书,就是思考问题。
毛泽东一向是喜好游泳的,6月下旬也正是游泳的大好季节,可这次毛泽东却没有游泳,整天呆在屋子里想心事。唯一的一次出门,也不过只走了300米就回来了。陪同毛泽东的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回忆说:“可以看出,毛主席是有心事的,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思考问题。毛主席选了家乡的滴水洞,这是有历史意义的。”
1946年,毛泽东思考了三天,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决裂开战,1950年,毛泽东思考了一星期,最后决定参加朝鲜战争;而这次在滴水洞,毛泽东思考了11天,可见毛泽东要思考一件比以往更加难于决断的事情,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苦思苦想。
滴水洞的沉思(2)
1944年,毛泽东写下著名篇章《为人民服务》,里面有一句曾经是无人不晓的名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呢?这就是打倒蒋介石政府,推翻“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了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大家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10月,打倒了蒋介石政府,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者,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的共同革命目标实现了。可也就在他们共同的目标实现了的同时,他们团结一致的基础却松动了。建立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之后,下一个奋斗目标是什么呢?这时候毛泽东跟他的战友们,分歧就出来了。
很多毛泽东的战友,他们虽然在组织上加入了共产党,但实际上并没有共产主义思想,也不想搞共产主义。他们把建立新中国,当成革命事业的奋斗终点,认为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今后的奋斗目标应该是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了,他们放弃了继续搞共产主义革命的理想。
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就指出:“我们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呢?马克思认为,仅仅是实行公有制,还不算真正的共产主义,必须实现两个彻底决裂:一、与传统的所有制彻底决裂;二、与传统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也要同传统的思想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私心”不是生来就有的天性,而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原始社会的人是没有“私心”的。马克思指责资产阶级把人的“自私心”,说成是人的本性,并把这种“自私心”加以天然化和神圣化,为私有制的合法性提供最基础的依据。
马克思认为,“自私心”对私有制起了保护和加强的作用,因此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也必须消灭自私心。共产主义既是崭新的社会制度,又是崭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必须与传统的社会体制和传统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在文革期间,“两个决裂”曾是一个报刊上非常频繁出现的词汇,那时的报刊声称:能否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两个决裂”,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以及识别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
1949年中共建国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反对“两个决裂”。刘少奇等人就认为,新中国不应该跟私有制完全决裂,至少应该保留一些私有制的“合理部分”。只是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中国才于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马克思说的“第一个决裂”,也就是跟私有制的决裂。
滴水洞的沉思(3)
但在不久,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变成了大饥荒,新中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那时以刘少奇为首的一批人,认为大跃进失败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所谓“七分人祸”,就是因为毛泽东急于跟私有制“决裂”,急于消灭一切私有制。刘少奇认为中国应该恢复一部分“合理的”私有制,于是“三自一包”等恢复私有制的政策就出笼了。
这时,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凸显了。毛泽东认为中国好不容易才实现了与私有制的决裂,现在又要恢复私有制,那不是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吗?毛泽东认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不应该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他不点名地批评刘少奇说:“我们有些同志,遇到困难不是到马克思那里去找答案,而是到资本主义那里去找答案。”
毛泽东越来越认为他的思想与刘少奇格格不入,认为刘少奇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头人。毛泽东不仅不能容忍刘少奇在农村搞恢复私有制的“三自一包”,也反对在工厂用奖金等方法来提高生产,反对把刺激人的“私心”作为发展生产的原动力。毛泽东在文革中说:“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据我观察,相当大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他们跟着刘少奇那条路线走,是搞什么物质刺激,搞什么奖金等等,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
毛泽东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来日无多,如果再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给予反击,中国就会变成修正主义,而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革命,就要半途而废了。1966年5月5日,毛泽东会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明确地说:“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这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马克思提出的“第二个决裂”,是与过去的传统思想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原因就在于,人民公社只完成了与传统私有制的“第一个决裂”,却没有完成与传统思想观念的“第二个决裂”。人民公社是公有制,而运行这个公有制的人的思想,却充满了“自私心”的私有制思想。用传统的私有制思想来运行崭新的公有制人民公社,其失败是必然的。
大跃进、人民公社失败后,毛泽东意识到对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他搞了学雷锋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效果都不大。现在,毛泽东准备借这次文化大革命,搞一次彻底的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同传统思想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所谓的“破四旧”,是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是指树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
文革中最被诟病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毛泽东提倡的“破四旧”的旗帜下,红卫兵焚烧古书字画,砸毁寺庙佛像,文物古迹等。在他们看来,那些古书、佛像等等,都是旧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了与旧思想文化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有必要焚毁那些代表旧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
滴水洞的沉思(4)
对于毛泽东来说,要把中国带上共产主义的道路,不仅要做到马克思说的“两个决裂”,还要做到“第三个决裂”,就是与他的老战友们彻底决裂。
毛泽东深知当年与他一起干革命的老战友、老干部,都是经过几十年革命考验和锻炼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可是这些人,大多数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与毛泽东有共同奋斗目标的老战友们,现在他们的奋斗目标不同了。老干部们成为新中国的既得利益者,绝大部分人认为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的奋斗目标应该是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了,而毛泽东这样坚持把共产主义革命搞到底的人,反而成为少数派。绝大部分老干部都不赞成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因为这场革命革到了他们自己的头上。
此时的毛泽东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他把文革搞下去,他将不是与刘少奇一个人为敌,而是与党内绝大部分的老干部为敌。毛泽东能够避免与绝大部分的老干部为敌吗?当让是可以的。
毛泽东可以迎合党内老干部的利益,可以允许他们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带领他们走半私有制的修正主义道路,或者干脆走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可以亲自带领大家搞包产到户,也可以亲自带头搞对外开放,不管怎么说,走资本主义,总比走社会主义容易得多。至少,走资本主义道路,不需要对人进行思想改造,而走共产主义道路,就必须花大量的力气对人进行思想改造。这种思想改造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甚至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只要毛泽东迎合大多数老干部的利益,就可以避免与他们为敌,这样,毛泽东将一如既往地受到老干部们的拥戴和支持,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也会得到巩固。可是这样,毛泽东将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成为马克思的叛徒”。
毛泽东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要继续搞共产主义革命,就必须跟他的老战友们“决裂”,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毛泽东在滴水洞苦苦思索了11天,就是为了这“第三个决裂”,这是毛泽东至今为止遇到的最大难题。以前,不管毛泽东遇到什么困难,他身边都有一大批老战友支持他;而现在,毛泽东却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跟过去的老战友们彻底决裂了,这是多么难于取舍的选择呀。
毛泽东在沉思了11天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与他的老战友们决裂。早在1965年的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就说过:“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我怎么跟马克思交代?你们给我留个修正主义的尾巴,我不干!”
现在,毛泽东更坚定了决心,为了继续把共产主义革命搞下去,不惜跟过去的老战友们“彻底决裂”,因为这些老干部已经成为继续革命的绊脚石。
最后毛泽东下定决心,这场文化大革命不能中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就是与他所有的老战友决裂,也在所不惜。【待续】
毛泽东是仔细读过马克思著作的,是马克思的信徒。可是现在很多人评论毛泽东,根本不读马克思的著作,对马克思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理念一无所知。这些评论毛泽东的文章,完全把毛泽东与马克思,把毛泽东与共产主义割裂开来,单纯从世俗的角度去分析毛泽东的行为。脱离开马克思的学说去评论毛泽东,是非常不恰当的
很多人自己没有任何信仰,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认为毛泽东也没有任何信仰,毛泽东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或者认为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假的。大部分人只是用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去评论毛泽东,极少有人联系到马克思主义去评论毛泽东的。
用这种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或者将马克思与毛泽东分割开来,是无法真正理解毛泽东的,也是无法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要想真正地理解毛泽东,至少要粗通马克思的学说。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做的许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
在20世纪,曾有过很多马克思的信徒。比如南美著名的革命家格瓦拉,他领导古巴革命成功后,却放弃了古巴政府的要职和安逸的生活,转入南美其他国家继续打游击,结果死于游击战。另一位红色高棉领导人波尔布特,在柬埔寨掌权后,掀起红色高棉运动,消灭一切私有制,试图把柬埔寨建成真正的共产主义国家。波尔布特进行极端的社会改造,废除货币,没收所有人的私有财产,取消城市,所有人一律去农村人民公社劳动,一律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
波尔布特为什么要搞红色高棉运动呢?难道波尔布特是为了与刘少奇之类的人物争取夺力,才把全体柬埔寨人民卷入一场大革命吗?现在人们都承认波尔布特发起红色高棉运动,并不是出自个人争权夺利的私心,而是出自共产主义的信仰。尽管很多人说波尔布特是疯子,是狂人,但没有人说波尔布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权术家。
毛泽东发起的文化大革命,与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运动是相似的。毛泽东和波尔布特都是共产党人,波尔布特可以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而发起红色高棉运动,难道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偏偏就没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成分吗?
尽管不敢说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是百分之百出于共产主义的信仰,但也绝不是百分之百没有共产主义的信仰。从后来各种各样的事实来看,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出于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待续】
【接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是消灭一切私有制。毛泽东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搞革命的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在中国消灭了私有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私有制的任务就此完成了。因为私有制还有可能卷土重来,所以共产党在消灭了私有制之后,还必须防止私有制的卷土重来,这就是毛泽东所谓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毛泽东看到,他的战友们在新中国建立后,纷纷认为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应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了。所谓搞经济建设,其实首先建设的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安乐窝。就在大家忙于建设自己的安乐窝的时候,毛泽东却感到一种危机,那就是私有制的阴魂正在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悄悄地卷土重来。因此以毛泽东提出警惕阶级斗争,注意“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
刘少奇这位党内的第二号人物,不但不阻止私有制的卷土重来,反而用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私有制的卷土重来,这就跟毛泽东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毛泽东出于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在他的有生之年,发起一场运动,打倒刘少奇这样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阻止私有制在中国的卷土重来。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中国搞私有制,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现在看来,中国似乎更适合搞资本主义,而不适合搞社会主义。但对于毛泽东这样信奉共产主义的人来说,是绝对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因为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理解什么叫“使命感”,所以这里用比较世俗一些的观点,来解释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毛泽东发动文革,未必是出于什么“一心为人民”的高尚情操,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的“不满”。
我们大部分人,对现实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不满,对现实社会完全满意的人极少。那么我们怎么处置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呢?胆子小的人,把这些不满忍在心里,或者只是在嘴上发发牢骚;而胆子大的人,有了不满就要付诸行动,写文章抨击社会,甚至搞出更激烈的行动。著名革命家格瓦拉有一句名言:“应当永远对非正义的事情感到强烈的愤怒,这是一个革命者最宝贵的品质。”
毛泽东对现实社会也是不满的,他本想把中国领上共产主义的道路,可是刘少奇却要把中国领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样一来,毛泽东当然不满了,甚至是愤怒了。【待续】
【接前】除了对刘少奇的路线不满之外,毛泽东对刘少奇个人的作风也很不满,第一个不满是刘少奇越来越“翘尾巴”,越来越不把毛泽东放在眼里,公然在高官面前蔑视毛泽东的权威;第二个不满是刘少奇的机会主义。刘少奇本来是积极参与和领导大跃进的,大跃进的失败,刘少奇至少应该负第二位的责任,可是当大跃进失败后,刘少奇却把失败的责任全推到毛泽东身上,自己摇身一变成为正确路线的代言人,让毛泽东一个人承担饿死人的罪名。
毛泽东这种胆大包天的人,一旦有了不满,肯定不会忍在心里,更不会发发牢骚完事,毛泽东要把自己的不满,变成一种行动,这就是文革了。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发起文革打倒刘少奇,仅仅是对刘少奇的作风不满,这是不正确的。如果仅仅是对刘少奇的作风不满,毛泽东在打倒刘少奇之后,就应该心满意足地结束文革了。可是事实上,在1967年打倒了刘少奇之后,毛泽东不仅没有结束文革,反而把文革搞得更加激烈了。而且,如果只是为了打倒刘少奇,就没有必要把整个一批老干部都牵连进去一起打倒。正是因为路线斗争的需要,毛泽东才有必要把自己的老战友们统统打倒。
前面提到,毛泽东清楚地明白,他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将意味着要跟他过去的老战友们决裂。因为他的老战友将成为这场革命的受害者,而不是受益者。因此,毛泽东一方面要对这场斗争抱有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意这场斗争的艺术,这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泽东本来的计划,是先夺取刘少奇掌握的宣传大权,然后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打掉刘少奇在人民中的威信,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臭”。之后,再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在“九大”上罢黜已经被搞臭的刘少奇。
可是现在毛泽东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可能的计划。当《聂元梓大字报》发表之后,全国掀起了来势凶猛的群众夺权运动,这是毛泽东自己也始料未及的。这时毛泽东突然想到,可以干脆利用群众的力量,直接夺取刘少奇等人的权力,这比召开党代会的方法,更加直截了当。而且,还可以在打倒刘少奇的同时,利用群众的力量把周恩来等一批老干部也一举全部打倒,彻底摧毁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势力。
但利用群众来夺权的计划,风险也是极大的,因为群众不一定那么听话。因此,毛泽东做出一个“两条腿走路”的计划:一方面开动宣传机器“搞臭”刘少奇,另一方面尝试利用群众来夺权的可能性。如果利用群众夺权成功,那当然最好;如果利用群众夺权不成功,再利用召开党代会的办法罢黜刘少奇。【待续】
【接前】毛泽东也清楚,他这次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打击面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能点一把大火,把所有的人都烧起来,否则阻力将会太大,很难搞下去。因此毛泽东要分期分批地烧,各个击破,先集中火力烧刘少奇一个人,让别人以为这把火只是烧刘少奇的,不会烧到自己身上,这样才能把阻力降为最低。
因此毛泽东要放出烟幕弹,掩盖自己的意图,让老干部们误以为文革只是针对刘少奇一个人的。毛泽东的烟幕弹是十分成功的,甚至连周恩来和林彪这样的高手都被迷惑了。因为毛泽东最重要的战术部署,就是搞定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林彪。
对付周恩来,毛泽东还是“一手软,一手硬”的办法。“一手软”是给周恩来一些好处,让周恩来感到打倒刘少奇对他也是有利的。毛泽东给周恩来的好处,就是让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以前是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现在让周恩来主持,等于是给周恩来升格了,给周恩来更大的实权。
毛泽东“一手硬”办法,就是威胁周恩来:你如果不同意打倒刘少奇,那我们的党就要彻底分裂,甚至来一场内战。毛泽东知道,一旦遇到分裂党的危险,周恩来就会妥协了。
然而毛泽东对付林彪,就只有“一手软”的办法,而没有“一手硬”的办法。因为林彪不怕党的分裂,更不怕打内战,毛泽东的威胁不起作用。所以毛泽东只能用封官许愿的办法拉拢林彪,让林彪当唯一的副主席,给林彪“亲密战友”、“接班人”的封号,这些都是为了让林彪在文革中一心一意为毛泽东效力。
毛泽东在滴水洞里想了11天,终于想好了搞文化大革命的战略和战术。文革的战略,是打倒整个老干部集团,不仅是刘少奇,也包括周恩来和林彪。文革的目的,是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接班,保证中国在毛泽东死后,继续搞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会出现资本主义私有制复辟。文革的战术,是利用群众夺权的方式,第一步先打倒刘少奇,第二步再打倒周恩来,最后打倒林彪,彻底消除阻碍年轻人接班的党内“大佬”。文革的时间,毛泽东最初准备两年到三年。据一直在滴水洞陪同毛泽东的张耀祠说:“我认为毛主席要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其任务、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方法、规模和时间等,大概就是在滴水洞中形成的。”
毛泽东曾对张耀祠说:“这样的运动时间不能太长了,两三年足矣!”可见当时毛泽东对文革还是很乐观的。
6月26日,直到离开滴水洞的前两天,毛泽东才接见了湖南省委的华国锋等人。毛泽东对他们说:“以前我带你们长征,现在我又要带你们新的长征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时在场的人并没有在意。【待续】
【接前】据华国锋回忆说,他当时认为“文化大革命”只是文艺界的事情,在湖南省委成立“文革”小组时,华国锋还以自己主管财贸为理由,表示不参加。他们直到后来,才领会到毛泽东当时说的“新的长征”,意义是多么的重大。
毛泽东于6月28日离开韶山滴水洞,湖南省委的华国锋等人前来送行。汽车已安排好了,大家站在道路两侧为毛泽东送行。警卫员为毛泽东打开车门,毛泽东就要上车的时候,忽然又说:“你们走,我还要进去坐一下。”
于是毛泽东又走进滴水洞一号楼,在客厅的沙发上默默坐下,一句话也不说。张耀祠等人十分着急,因为保密电话已经拆掉,毛泽东的行装也收拾好了,而毛泽东却又不走了。服务员给毛泽东递上一杯茶,又洗了几个水蜜桃,毛泽东说:“我不想吃。”
服务员说:“主席,这是从您房子东头的桃树上摘的,您尝尝鲜吧,下次就难得吃到啊!”
毛泽东听说是自己房前桃树上的桃子,立即欣然吃了几个,还吩咐服务员摘了两脸盆带去长沙。这时候,工作人员又劝毛泽东说:“主席,一切都准备好了,走吧!”
毛泽东不耐烦地说:“还是要走,真是身不由己!”
最后毛泽东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步伐沉重地走出1号楼,上了汽车。毛泽东临行时与大家握手道别,当与滴水洞管理员廖时雨握手时,他说:“你要把房子管好啊,我还要回来的。”
1976年8月,毛泽东已经病重,他用不太清晰的虚弱声音,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传达了他想回韶山,想到滴水洞安度晚年。但中央考虑到毛泽东的身体情况,不同意他回韶山滴水洞休养。可是毛泽东却再三坚持,最后中央政治局终于同意毛泽东于9月15日回韶山滴水洞。1976年9月8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给滴水洞工作人员打电话说:“我将于9月9日到滴水洞检查接待工作,中央已安排毛主席9月15日回滴水洞颐养天年。”
滴水洞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就在他们积极准备接待毛泽东归来的时候,9月9日,传来了毛泽东逝世的消息。这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眼看毛泽东回滴水洞的行程就差六天了,可他却走上另一条不归之路。【本节完】
毛泽东的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上屋场,在距毛泽东故居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滴水洞”的山洞,洞内一年四季都有滴水,故称“滴水洞”。滴水洞前有一座山名叫“龙头山”,毛氏祖坟就在龙头山上。按照古人的风水之说,毛泽东的祖坟还真是在“龙脉”之上。1930年代,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江西发展壮大,当时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认为毛泽东的红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毛氏祖坟的风水之功,于是派人去掘了毛泽东的祖坟,但也没收到什么效果。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滴水洞是毛泽东小时候常来玩耍的地方,后来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挖断了山沟,滴水洞不复存在了,但毛泽东仍然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毛泽东对当时陪他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你们省委研究一下,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草房,我老了回来住一住。省里开个会,其他领导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
地方官员都巴不得有一个机会讨好一下毛泽东,既然毛泽东开口说“修个茅草房”,他们就大兴土木,把毛泽东说的茅草房修成一个大别墅。滴水洞别墅在1960年开工,称为203工程,对外绝对保密,1962年底竣工,1964年开始接待中央领导人。那时滴水洞附近成为禁区,一般人不得进入,一直到1986年对外开放。滴水洞别墅共有3栋房子,1号楼是毛泽东住的,2号楼是客人住的,3号楼是警卫部队住的。
1966年6月17日,毛泽东带着少量随从,神秘地回到韶山,住进了滴水洞别墅。这是毛泽东继1959年之后第二次回故乡韶山,也是第一次住进专门为他修建的滴水洞别墅。毛泽东沿着l号楼仔细看了一圈,说:“这个洞子天生一半,人工一半,怕是花了不少钱哪!既然修了,就要管理好,不要破坏了。”
1959年,毛泽东是大张旗鼓地回韶山故乡的,接见了很多故老乡亲。而毛泽东1966年这次回韶山,却是非常保密的,连刘少奇也不知道毛泽东到了韶山,只有周恩来知道,每天派人从北京给毛泽东送文件。
这次毛泽东住进滴水洞,任何外人都不见,既不见韶山的故老乡亲,也不见任何高官。他除了躺在床上看书,就是思考问题。
毛泽东一向是喜好游泳的,6月下旬也正是游泳的大好季节,可这次毛泽东却没有游泳,整天呆在屋子里想心事。唯一的一次出门,也不过只走了300米就回来了。陪同毛泽东的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回忆说:“可以看出,毛主席是有心事的,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思考问题。毛主席选了家乡的滴水洞,这是有历史意义的。”
1946年,毛泽东思考了三天,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决裂开战,1950年,毛泽东思考了一星期,最后决定参加朝鲜战争;而这次在滴水洞,毛泽东思考了11天,可见毛泽东要思考一件比以往更加难于决断的事情,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苦思苦想。
滴水洞的沉思(2)
1944年,毛泽东写下著名篇章《为人民服务》,里面有一句曾经是无人不晓的名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呢?这就是打倒蒋介石政府,推翻“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了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大家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10月,打倒了蒋介石政府,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者,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的共同革命目标实现了。可也就在他们共同的目标实现了的同时,他们团结一致的基础却松动了。建立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之后,下一个奋斗目标是什么呢?这时候毛泽东跟他的战友们,分歧就出来了。
很多毛泽东的战友,他们虽然在组织上加入了共产党,但实际上并没有共产主义思想,也不想搞共产主义。他们把建立新中国,当成革命事业的奋斗终点,认为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今后的奋斗目标应该是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了,他们放弃了继续搞共产主义革命的理想。
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就指出:“我们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呢?马克思认为,仅仅是实行公有制,还不算真正的共产主义,必须实现两个彻底决裂:一、与传统的所有制彻底决裂;二、与传统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也要同传统的思想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私心”不是生来就有的天性,而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原始社会的人是没有“私心”的。马克思指责资产阶级把人的“自私心”,说成是人的本性,并把这种“自私心”加以天然化和神圣化,为私有制的合法性提供最基础的依据。
马克思认为,“自私心”对私有制起了保护和加强的作用,因此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也必须消灭自私心。共产主义既是崭新的社会制度,又是崭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必须与传统的社会体制和传统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在文革期间,“两个决裂”曾是一个报刊上非常频繁出现的词汇,那时的报刊声称:能否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两个决裂”,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以及识别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
1949年中共建国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反对“两个决裂”。刘少奇等人就认为,新中国不应该跟私有制完全决裂,至少应该保留一些私有制的“合理部分”。只是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中国才于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马克思说的“第一个决裂”,也就是跟私有制的决裂。
滴水洞的沉思(3)
但在不久,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变成了大饥荒,新中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那时以刘少奇为首的一批人,认为大跃进失败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所谓“七分人祸”,就是因为毛泽东急于跟私有制“决裂”,急于消灭一切私有制。刘少奇认为中国应该恢复一部分“合理的”私有制,于是“三自一包”等恢复私有制的政策就出笼了。
这时,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凸显了。毛泽东认为中国好不容易才实现了与私有制的决裂,现在又要恢复私有制,那不是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吗?毛泽东认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不应该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他不点名地批评刘少奇说:“我们有些同志,遇到困难不是到马克思那里去找答案,而是到资本主义那里去找答案。”
毛泽东越来越认为他的思想与刘少奇格格不入,认为刘少奇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头人。毛泽东不仅不能容忍刘少奇在农村搞恢复私有制的“三自一包”,也反对在工厂用奖金等方法来提高生产,反对把刺激人的“私心”作为发展生产的原动力。毛泽东在文革中说:“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据我观察,相当大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他们跟着刘少奇那条路线走,是搞什么物质刺激,搞什么奖金等等,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
毛泽东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来日无多,如果再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给予反击,中国就会变成修正主义,而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革命,就要半途而废了。1966年5月5日,毛泽东会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明确地说:“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这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马克思提出的“第二个决裂”,是与过去的传统思想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原因就在于,人民公社只完成了与传统私有制的“第一个决裂”,却没有完成与传统思想观念的“第二个决裂”。人民公社是公有制,而运行这个公有制的人的思想,却充满了“自私心”的私有制思想。用传统的私有制思想来运行崭新的公有制人民公社,其失败是必然的。
大跃进、人民公社失败后,毛泽东意识到对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他搞了学雷锋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效果都不大。现在,毛泽东准备借这次文化大革命,搞一次彻底的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同传统思想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所谓的“破四旧”,是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是指树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
文革中最被诟病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毛泽东提倡的“破四旧”的旗帜下,红卫兵焚烧古书字画,砸毁寺庙佛像,文物古迹等。在他们看来,那些古书、佛像等等,都是旧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了与旧思想文化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有必要焚毁那些代表旧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
滴水洞的沉思(4)
对于毛泽东来说,要把中国带上共产主义的道路,不仅要做到马克思说的“两个决裂”,还要做到“第三个决裂”,就是与他的老战友们彻底决裂。
毛泽东深知当年与他一起干革命的老战友、老干部,都是经过几十年革命考验和锻炼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可是这些人,大多数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与毛泽东有共同奋斗目标的老战友们,现在他们的奋斗目标不同了。老干部们成为新中国的既得利益者,绝大部分人认为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的奋斗目标应该是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了,而毛泽东这样坚持把共产主义革命搞到底的人,反而成为少数派。绝大部分老干部都不赞成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因为这场革命革到了他们自己的头上。
此时的毛泽东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他把文革搞下去,他将不是与刘少奇一个人为敌,而是与党内绝大部分的老干部为敌。毛泽东能够避免与绝大部分的老干部为敌吗?当让是可以的。
毛泽东可以迎合党内老干部的利益,可以允许他们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带领他们走半私有制的修正主义道路,或者干脆走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可以亲自带领大家搞包产到户,也可以亲自带头搞对外开放,不管怎么说,走资本主义,总比走社会主义容易得多。至少,走资本主义道路,不需要对人进行思想改造,而走共产主义道路,就必须花大量的力气对人进行思想改造。这种思想改造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甚至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只要毛泽东迎合大多数老干部的利益,就可以避免与他们为敌,这样,毛泽东将一如既往地受到老干部们的拥戴和支持,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也会得到巩固。可是这样,毛泽东将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成为马克思的叛徒”。
毛泽东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要继续搞共产主义革命,就必须跟他的老战友们“决裂”,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毛泽东在滴水洞苦苦思索了11天,就是为了这“第三个决裂”,这是毛泽东至今为止遇到的最大难题。以前,不管毛泽东遇到什么困难,他身边都有一大批老战友支持他;而现在,毛泽东却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跟过去的老战友们彻底决裂了,这是多么难于取舍的选择呀。
毛泽东在沉思了11天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与他的老战友们决裂。早在1965年的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就说过:“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我怎么跟马克思交代?你们给我留个修正主义的尾巴,我不干!”
现在,毛泽东更坚定了决心,为了继续把共产主义革命搞下去,不惜跟过去的老战友们“彻底决裂”,因为这些老干部已经成为继续革命的绊脚石。
最后毛泽东下定决心,这场文化大革命不能中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底,就是与他所有的老战友决裂,也在所不惜。【待续】
毛泽东是仔细读过马克思著作的,是马克思的信徒。可是现在很多人评论毛泽东,根本不读马克思的著作,对马克思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理念一无所知。这些评论毛泽东的文章,完全把毛泽东与马克思,把毛泽东与共产主义割裂开来,单纯从世俗的角度去分析毛泽东的行为。脱离开马克思的学说去评论毛泽东,是非常不恰当的
很多人自己没有任何信仰,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认为毛泽东也没有任何信仰,毛泽东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或者认为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假的。大部分人只是用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去评论毛泽东,极少有人联系到马克思主义去评论毛泽东的。
用这种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或者将马克思与毛泽东分割开来,是无法真正理解毛泽东的,也是无法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要想真正地理解毛泽东,至少要粗通马克思的学说。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做的许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
在20世纪,曾有过很多马克思的信徒。比如南美著名的革命家格瓦拉,他领导古巴革命成功后,却放弃了古巴政府的要职和安逸的生活,转入南美其他国家继续打游击,结果死于游击战。另一位红色高棉领导人波尔布特,在柬埔寨掌权后,掀起红色高棉运动,消灭一切私有制,试图把柬埔寨建成真正的共产主义国家。波尔布特进行极端的社会改造,废除货币,没收所有人的私有财产,取消城市,所有人一律去农村人民公社劳动,一律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
波尔布特为什么要搞红色高棉运动呢?难道波尔布特是为了与刘少奇之类的人物争取夺力,才把全体柬埔寨人民卷入一场大革命吗?现在人们都承认波尔布特发起红色高棉运动,并不是出自个人争权夺利的私心,而是出自共产主义的信仰。尽管很多人说波尔布特是疯子,是狂人,但没有人说波尔布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权术家。
毛泽东发起的文化大革命,与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运动是相似的。毛泽东和波尔布特都是共产党人,波尔布特可以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而发起红色高棉运动,难道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偏偏就没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成分吗?
尽管不敢说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是百分之百出于共产主义的信仰,但也绝不是百分之百没有共产主义的信仰。从后来各种各样的事实来看,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出于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待续】
【接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是消灭一切私有制。毛泽东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搞革命的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在中国消灭了私有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私有制的任务就此完成了。因为私有制还有可能卷土重来,所以共产党在消灭了私有制之后,还必须防止私有制的卷土重来,这就是毛泽东所谓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毛泽东看到,他的战友们在新中国建立后,纷纷认为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应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了。所谓搞经济建设,其实首先建设的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安乐窝。就在大家忙于建设自己的安乐窝的时候,毛泽东却感到一种危机,那就是私有制的阴魂正在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悄悄地卷土重来。因此以毛泽东提出警惕阶级斗争,注意“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
刘少奇这位党内的第二号人物,不但不阻止私有制的卷土重来,反而用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私有制的卷土重来,这就跟毛泽东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毛泽东出于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在他的有生之年,发起一场运动,打倒刘少奇这样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阻止私有制在中国的卷土重来。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中国搞私有制,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现在看来,中国似乎更适合搞资本主义,而不适合搞社会主义。但对于毛泽东这样信奉共产主义的人来说,是绝对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因为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理解什么叫“使命感”,所以这里用比较世俗一些的观点,来解释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毛泽东发动文革,未必是出于什么“一心为人民”的高尚情操,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的“不满”。
我们大部分人,对现实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不满,对现实社会完全满意的人极少。那么我们怎么处置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呢?胆子小的人,把这些不满忍在心里,或者只是在嘴上发发牢骚;而胆子大的人,有了不满就要付诸行动,写文章抨击社会,甚至搞出更激烈的行动。著名革命家格瓦拉有一句名言:“应当永远对非正义的事情感到强烈的愤怒,这是一个革命者最宝贵的品质。”
毛泽东对现实社会也是不满的,他本想把中国领上共产主义的道路,可是刘少奇却要把中国领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样一来,毛泽东当然不满了,甚至是愤怒了。【待续】
【接前】除了对刘少奇的路线不满之外,毛泽东对刘少奇个人的作风也很不满,第一个不满是刘少奇越来越“翘尾巴”,越来越不把毛泽东放在眼里,公然在高官面前蔑视毛泽东的权威;第二个不满是刘少奇的机会主义。刘少奇本来是积极参与和领导大跃进的,大跃进的失败,刘少奇至少应该负第二位的责任,可是当大跃进失败后,刘少奇却把失败的责任全推到毛泽东身上,自己摇身一变成为正确路线的代言人,让毛泽东一个人承担饿死人的罪名。
毛泽东这种胆大包天的人,一旦有了不满,肯定不会忍在心里,更不会发发牢骚完事,毛泽东要把自己的不满,变成一种行动,这就是文革了。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发起文革打倒刘少奇,仅仅是对刘少奇的作风不满,这是不正确的。如果仅仅是对刘少奇的作风不满,毛泽东在打倒刘少奇之后,就应该心满意足地结束文革了。可是事实上,在1967年打倒了刘少奇之后,毛泽东不仅没有结束文革,反而把文革搞得更加激烈了。而且,如果只是为了打倒刘少奇,就没有必要把整个一批老干部都牵连进去一起打倒。正是因为路线斗争的需要,毛泽东才有必要把自己的老战友们统统打倒。
前面提到,毛泽东清楚地明白,他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将意味着要跟他过去的老战友们决裂。因为他的老战友将成为这场革命的受害者,而不是受益者。因此,毛泽东一方面要对这场斗争抱有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意这场斗争的艺术,这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毛泽东本来的计划,是先夺取刘少奇掌握的宣传大权,然后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打掉刘少奇在人民中的威信,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臭”。之后,再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在“九大”上罢黜已经被搞臭的刘少奇。
可是现在毛泽东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可能的计划。当《聂元梓大字报》发表之后,全国掀起了来势凶猛的群众夺权运动,这是毛泽东自己也始料未及的。这时毛泽东突然想到,可以干脆利用群众的力量,直接夺取刘少奇等人的权力,这比召开党代会的方法,更加直截了当。而且,还可以在打倒刘少奇的同时,利用群众的力量把周恩来等一批老干部也一举全部打倒,彻底摧毁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势力。
但利用群众来夺权的计划,风险也是极大的,因为群众不一定那么听话。因此,毛泽东做出一个“两条腿走路”的计划:一方面开动宣传机器“搞臭”刘少奇,另一方面尝试利用群众来夺权的可能性。如果利用群众夺权成功,那当然最好;如果利用群众夺权不成功,再利用召开党代会的办法罢黜刘少奇。【待续】
【接前】毛泽东也清楚,他这次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打击面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能点一把大火,把所有的人都烧起来,否则阻力将会太大,很难搞下去。因此毛泽东要分期分批地烧,各个击破,先集中火力烧刘少奇一个人,让别人以为这把火只是烧刘少奇的,不会烧到自己身上,这样才能把阻力降为最低。
因此毛泽东要放出烟幕弹,掩盖自己的意图,让老干部们误以为文革只是针对刘少奇一个人的。毛泽东的烟幕弹是十分成功的,甚至连周恩来和林彪这样的高手都被迷惑了。因为毛泽东最重要的战术部署,就是搞定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林彪。
对付周恩来,毛泽东还是“一手软,一手硬”的办法。“一手软”是给周恩来一些好处,让周恩来感到打倒刘少奇对他也是有利的。毛泽东给周恩来的好处,就是让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以前是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现在让周恩来主持,等于是给周恩来升格了,给周恩来更大的实权。
毛泽东“一手硬”办法,就是威胁周恩来:你如果不同意打倒刘少奇,那我们的党就要彻底分裂,甚至来一场内战。毛泽东知道,一旦遇到分裂党的危险,周恩来就会妥协了。
然而毛泽东对付林彪,就只有“一手软”的办法,而没有“一手硬”的办法。因为林彪不怕党的分裂,更不怕打内战,毛泽东的威胁不起作用。所以毛泽东只能用封官许愿的办法拉拢林彪,让林彪当唯一的副主席,给林彪“亲密战友”、“接班人”的封号,这些都是为了让林彪在文革中一心一意为毛泽东效力。
毛泽东在滴水洞里想了11天,终于想好了搞文化大革命的战略和战术。文革的战略,是打倒整个老干部集团,不仅是刘少奇,也包括周恩来和林彪。文革的目的,是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接班,保证中国在毛泽东死后,继续搞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会出现资本主义私有制复辟。文革的战术,是利用群众夺权的方式,第一步先打倒刘少奇,第二步再打倒周恩来,最后打倒林彪,彻底消除阻碍年轻人接班的党内“大佬”。文革的时间,毛泽东最初准备两年到三年。据一直在滴水洞陪同毛泽东的张耀祠说:“我认为毛主席要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其任务、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方法、规模和时间等,大概就是在滴水洞中形成的。”
毛泽东曾对张耀祠说:“这样的运动时间不能太长了,两三年足矣!”可见当时毛泽东对文革还是很乐观的。
6月26日,直到离开滴水洞的前两天,毛泽东才接见了湖南省委的华国锋等人。毛泽东对他们说:“以前我带你们长征,现在我又要带你们新的长征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时在场的人并没有在意。【待续】
【接前】据华国锋回忆说,他当时认为“文化大革命”只是文艺界的事情,在湖南省委成立“文革”小组时,华国锋还以自己主管财贸为理由,表示不参加。他们直到后来,才领会到毛泽东当时说的“新的长征”,意义是多么的重大。
毛泽东于6月28日离开韶山滴水洞,湖南省委的华国锋等人前来送行。汽车已安排好了,大家站在道路两侧为毛泽东送行。警卫员为毛泽东打开车门,毛泽东就要上车的时候,忽然又说:“你们走,我还要进去坐一下。”
于是毛泽东又走进滴水洞一号楼,在客厅的沙发上默默坐下,一句话也不说。张耀祠等人十分着急,因为保密电话已经拆掉,毛泽东的行装也收拾好了,而毛泽东却又不走了。服务员给毛泽东递上一杯茶,又洗了几个水蜜桃,毛泽东说:“我不想吃。”
服务员说:“主席,这是从您房子东头的桃树上摘的,您尝尝鲜吧,下次就难得吃到啊!”
毛泽东听说是自己房前桃树上的桃子,立即欣然吃了几个,还吩咐服务员摘了两脸盆带去长沙。这时候,工作人员又劝毛泽东说:“主席,一切都准备好了,走吧!”
毛泽东不耐烦地说:“还是要走,真是身不由己!”
最后毛泽东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步伐沉重地走出1号楼,上了汽车。毛泽东临行时与大家握手道别,当与滴水洞管理员廖时雨握手时,他说:“你要把房子管好啊,我还要回来的。”
1976年8月,毛泽东已经病重,他用不太清晰的虚弱声音,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传达了他想回韶山,想到滴水洞安度晚年。但中央考虑到毛泽东的身体情况,不同意他回韶山滴水洞休养。可是毛泽东却再三坚持,最后中央政治局终于同意毛泽东于9月15日回韶山滴水洞。1976年9月8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给滴水洞工作人员打电话说:“我将于9月9日到滴水洞检查接待工作,中央已安排毛主席9月15日回滴水洞颐养天年。”
滴水洞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就在他们积极准备接待毛泽东归来的时候,9月9日,传来了毛泽东逝世的消息。这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眼看毛泽东回滴水洞的行程就差六天了,可他却走上另一条不归之路。【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