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与文革大起底 连载 15 (倒刘第二炮 2)作者 崇新岳 百思峰

(2019-08-16 10:20:24) 下一个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12)

  【接前】2月8日,彭真带领“五人小组”以及许立群、吴冷西等人,去武汉沙面见毛泽东汇报。许立群先向毛泽东汇报附件材料中的《关锋的杂文》,毛泽东一下就把这个问题挡了回去,说:“写点杂文有什么关系?关锋的文章我早就看过,还不错。”
  毛泽东这里选择了“保”关锋。当然毛泽东也知道,“保”关锋肯定会影响他在高官们中的形象,不过此时毛泽东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彭真借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我们要警惕‘左派’学术工作者,走上资产阶级专家和学阀的道路,应该进行必要的整风。”
  毛泽东又把彭真的话挡回去,说:“这样的问题,三年以后再说。”
  彭真拿出这次他带来的“杀手锏”材料:有关郭沫若的材料。郭沫若曾于1960年看川剧《大红袍(即海瑞传)》时,作七律一首:
  “刚峰当日一人豪,克已爱民藐锯刀。堪笑壅君如土偶,竟教道士作天骄。”
  “直言敢谏疏犹在,平产均田见可高。公道在人成不朽,于今犹演大红袍。”
  郭沫若在1961年2月到海口参观海瑞墓,又作一首赞海瑞的诗:
  “我知公道在人心,不违民者民所悦。史存直言敢谏疏,传有平产均田说。”

  我们知道,姚文元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要点是三个:第一、为海瑞的罢官鸣不平;第二、称赞海瑞搞“分田”;第三、发表的时间是在1959年彭德怀被罢官的庐山会议之后。
  我们再看郭沫若的这两首诗,第一、其中有“公道在人成不朽”和“我知公道在人心”,明显是为海瑞鸣不平;第二、其中有“平产均田见可高”和“传有平产均田说”,明显是称赞海瑞搞“分田”;第三、郭沫若这两首诗分别发表在1960年和1961年,与吴晗1961年发表《海瑞罢官》的时间上也是一致。
  这样看来,姚文元批判吴晗《海瑞罢官》中的三个要点问题,郭沫若的诗中全部都有,所以如果只批吴晗,不批郭沫若,从道理上说不过去。也正因为如此,郭沫若非常紧张,赶紧提出辞职。
  彭真拿出来的郭沫若材料,给毛泽东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不批郭沫若,显然会让人感到批吴晗有不公平的地方;如果批郭沫若,毛泽东又于心不忍,毕竟他与郭沫若不是一般的交情。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的身份和地位都是文人中第一把交椅,中国科学院院长兼中国文联主席。不仅如此,郭沫若与毛泽东的私交甚好,两人是诗友,不时有诗词唱和。目前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有两首是和郭沫若的,第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写于1961年11月,诗中写道: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泽东的第二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写于1963年1月,诗中写道: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当然毛泽东也批评过郭沫若,那是起因于1965年郭沫若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大胆地说:《兰亭序》文和《兰亭序》帖都是后人伪托的。很多人不同意郭沫若的观点,投稿给报刊与郭沫若进行“争鸣”,但都被郭沫若“压住”,不能发表。于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也是毛泽东的另一位老朋友,亲自给毛泽东写信,告郭沫若的状。【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13)

  【接前】毛泽东看到章士钊的信,也不满郭沫若的霸道做法,赞成发表文章与郭沫若进行“争鸣”。于是毛泽东亲自写信给郭沫若,客气地事先通知郭沫若,将会有人要批判他。毛泽东在信中说:“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
  当然那次对郭沫若的“批评”,只是纯学术的问题,不是大问题。可这次对郭沫若的批判,那就是上纲上线的政治问题了,毛泽东万没想到郭沫若居然会陷入《海瑞罢官》的泥潭中。
  从毛泽东个人的利益来看,抛出郭沫若,是对他有利的,至少可以在高官们中间树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形象。可是毛泽东还是选择了拉老朋友一把,牺牲自己的形象,挽救郭沫若。
  毛泽东表态说:“郭老还要在学术界工作,他表示一点主动,作一点自我批评好。”当然,毛泽东保护了郭沫若,就不好处分吴晗了,于是毛泽东不得不让步说:“吴晗也不罢官了,还照当他的市长。”
  最后毛泽东谈到核心问题,用严肃的语气,逼问彭真说:“吴晗是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
  彭真也够得上硬汉,面不改色地把毛泽东的话顶回去,说:“经过调查,不是。”
  彭真居然一点而不怕自己,毛泽东心中的愤怒升起,继续逼问说:“我曾说过,吴晗的《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彭真居然还是面不改色,再次把毛泽东的话硬顶了回去,说:“2月5日,我们在北京向少奇同志汇报的时候,也提到您的话。少奇同志说,没有发现吴晗跟彭德怀有组织联系。”
  彭真把毛泽东的话顶回去,还把刘少奇抬出来,给毛泽东一个无形的示威。
  彭真如此不给毛泽东面子,毛泽东心中的怒火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就要发怒了,就要骂人了。但在这个关头,毛泽东又冷静下来,毛泽东明白,现在骂人对他是不利的,因为彭真带来的是政治局常委通过的文件,他骂彭真,就是与政治局常委过不去。于是毛泽东冷静下来,不再说话了。
  彭真早就做好了被毛泽东大骂一通的思想准备。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把毛泽东的话硬顶回去,毛泽东居然沉默不语了。这让彭真大喜,认为毛泽东是“认输”了,不得不同意这份《二月提纲》,非常高兴。彭真还想最后得到毛泽东明确首肯,于是说:“以前很多批判都是虎头蛇尾,没有结论,这次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政治结论。”
  毛泽东不会上彭真的钩,说:“不同的意见可以放出来,可以比较鉴别。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阶级斗争,不是匆忙做一个政治结论就可以解决的。”

  彭真向毛泽东的汇报就这么结束了,毛泽东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反对。当然彭真就把这个理解为毛泽东同意了,马上下令下发这个文件。2月12日,中央办公厅正式下发了《二月提纲》,作为中央处理吴晗和《海瑞罢官》的方针。
  到此为止,在《二月提纲》的问题上,毛泽东又输了一次。但毛泽东的再次反击,很快就要来了。【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14)

  【接前】彭真走后,毛泽东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毛泽东从1964年底跟刘少奇翻脸之后,最大的一次败退。毛泽东批《海瑞罢官》,是要批它的两个要害:第一个要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第二个要害是“为彭德怀翻案”。可是《二月提纲》把毛泽东的两个要害完全否决,把批《海瑞罢官》转变成一场学术批判。为了搞这个《评/海瑞罢官》,毛泽东可是前后花费了一年时间的,现在看来是白辛苦一场了。
  更让毛泽东郁闷的是,现在连彭真这样的人,也敢当着众人的面顶撞他,不给他面子了。毛泽东态度严厉地向彭真逼问:“吴晗是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
  如果是过去的彭真,尽管想否定毛泽东的意见,但碍于毛泽东领袖的面子,不好意思直接否定毛泽东的话,会含糊其辞地回答说:“我们正在进行调查……”
  可是现在的彭真,已经不管毛泽东领袖的面子了,他干脆地当面否定毛泽东的意见,说:“经过调查,不是。”
  由此可见,毛泽东在党内威信的山河日下程度,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快。
  刘少奇在《二月提纲》中,用暗语向毛泽东发出“和解”的信息。但刘少奇的和解态度,不是卑谦的求饶态度,而是与毛泽东平起平坐的讲和态度。这样的和解,毛泽东还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次,毛泽东也不准备接受这个带有屈辱性的讲和。在毛泽东心中,从来就没有认为刘少奇有资格跟他平起平坐。
  但是这次,毛泽东还是理智地退却下来。这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他要等待时机成熟了之后,再来给刘少奇致命的一击。

  可是刘少奇和彭真却误解了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没有反对《二月提纲》,是毛泽东示弱了,同意跟他们和解了。于是这两个人高兴地过早,同时也疏忽大意起来。
  刘少奇于1966年3月26日到4月19日,放心大胆地出国访问巴基斯坦、缅甸、阿富汗等国,时间长达二十余天,等刘少奇回国的时候,才发现彭真已经被批倒了。毛泽东批倒彭真,正是利用了刘少奇出国访问的这段时间。
  彭真更是有点翘尾巴了。2月12日,彭真向上海市委传达《二月提纲》时,得意地说:“《提纲》是常委讨论过,毛主席同意了的,问题都解决了,也不需要跟你们谈了。”
  2月13日,彭真派胡绳跟张春桥谈话,说:“吴晗的问题不能说要害,毛主席的精神是‘宽’,对两边都是‘宽’”。这里所谓的“两边”,就是指被批的吴晗这一边,与批判吴晗的姚文元那一边。彭真把吴晗的问题进一步降温,连“要害”也没有了。
  2月18日,彭真派许立群和胡绳召集文艺界和报刊界召开《二月提纲》讨论会,许立群传达彭真的意思说:“不能把《海瑞罢官》和庐山会议联系起来,吴晗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毛主席说的。今后报刊组织文章,要按照《二月提纲》的精神,凡是涉及庐山会议的文章都要删改或不发。”彭真的胆子够大,把“吴晗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说成是毛泽东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15)

  【接前】在中国,凡是在官场上得势的人,总会有很多人来吹捧你。这次讨论会上,很多人看到彭真得势了,于是吹鼓声大作,吹捧《二月提纲》是“学术界兴无灭资的纲领性文件”、“解放后历次文化革命的总结”、“中央这样直接地抓学术问题,过去还不多,说明中央很关怀”。

  就在文艺界和报刊界吹捧《二月提纲》的时候,彭真却带着许立群和胡绳到三线参观去了,满不在乎地说:“问题已经解决了,让他们讨论讨论就行了。”
  不久,彭真让吴晗化名“李明夫”,到昌平县去搞“四清”,事实上取消了对他的批判。这样,眼看着毛泽东发起的批《海瑞罢官》,就要虎头蛇尾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不过毛泽东的运气还是不坏的,正在他找机会反击的时候,一个好时会就来了。1966年2月24日,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致信毛泽东,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出席将于3月29日召开的苏共二十三大。毛泽东正好利用讨论参加苏共二十三大的问题,从侧面对刘少奇发起一轮新的反击。

  这里有必要引申说明一下,毛泽东发动文革,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苏联的关系,是导致毛泽东发动文革的重要因素之一。文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反修防修和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
  中共与苏联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共建党时期。中共最初是苏联扶持起来的一个“中国支部”,早期完全在苏联的掌控之下。但1927年毛泽东开始搞“农村包围城市”,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以后,对苏联的指示就不那么听话了。
  那时中共分成亲苏联的“国际派”与土生土长的“山沟派”,以王明为首的亲苏派,在延安整风时基本上被铲除掉了,之后当权的中共“三巨头”,都是不是亲苏联的。刘少奇早期在苏联留学过,但只是一个小小的留学生,与苏联上层人物并没有建立起任何关系或联系。周恩来也只是短期在苏联治病住了几个月,与苏联上层也没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在中共建国之前,中共与苏共的关系,并非十分友好,矛盾不少。1949年中共建国时,中共为了取得国际上的承认,不得不宣布“对苏一边倒”。因为在当时,世界是泾渭分明的美、苏两大阵营,新中国不得不投靠其中一个阵营。想自立成为“第三极”,对于1949年刚建国的中共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不“对苏一边倒”。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毛泽东与苏联关系搞僵,是因为毛泽东想与赫鲁晓夫争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这种说法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并不符合事实。
  苏联成为国际共运的领袖,并不是因为赫鲁晓夫个人的魅力,而是因为苏联的国家实力,当时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军事实体,有威胁到美国存亡的实力。而中国的国家实力,不管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与苏联相差甚远,绝没有实力去争夺苏联的国际共运领袖地位。
  既然中国的实力不可能超过苏联,中国就不可能成为国际共运的领袖;既然中国不可能成为国际共运的领袖,那么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凭什么成为国际共运的领袖?毛泽东本人更不至于那么“蠢”,他根本不会想到去跟苏联争夺什么国际共运的领袖。
  毛泽东的做法更高明,他不去跟苏联争夺国际共运的领袖,这样他反而成为了“第三世界的领袖。”【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倒(16)

  【接前】毛泽东的对外政策,第一个特点就是“反苏”。一些人批评毛泽东的反苏政策,说中国应该与苏联搞好关系,“反苏”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反苏”呢?毛泽东“反苏”的原因,既有被迫的成分,也有他主动的成分。
  毛泽东“反苏”的第一个原因是“被迫”。苏联由于历史的传统,大国沙文主义思想严重,不允许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采用自己的方式“单干”搞社会主义,强调搞社会主义要在苏联的领导下,要求同盟国围着苏联的指挥棒转,一切听从苏联的指挥。毛泽东形容苏共以“老子党”自居,对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名义上说是“兄弟党”,实际上视为“儿子党”,用“老子管儿子”的方式,粗暴地干涉其他共产党的内部事务,这样势必影响苏共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团结。
  苏共不仅与中共关系不好,与日本共产党等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关系也不好,大家都对苏联的“老子党”作风多有反感。1968年苏联对不听话的捷克斯洛伐克,出动军队武力干涉,连罗马尼亚等卫星国都进行了反对。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苏联的枪杆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他们对苏联敢怒而不敢言。
  因为苏联是一个霸王作派国家,中国要想与苏联搞好关系,只能当一个马首是瞻的小伙计,要想以平等的地位,与苏联搞好关系是不太可能的。这对于毛泽东以及当年那些自尊心很强的中共领导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事实上,除了中国之外,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越南、古巴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反过苏联。因此,毛泽东的“反苏”,有很大分成是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尊,并非单纯的个人“意气之争”。

  毛泽东“反苏”的第二个原因是“主动”。要理解这个问题,有必要从宗教的角度来谈论。
  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相信任何宗教,没有任何信仰,所以总会不自觉地用世俗的观点或想法,去谈论宗教信仰,这就很有问题了。因为宗教信仰是无法用世俗的观点去理解的,一个和尚不喝酒、不吃肉、不结婚,不是为了获得什么物质利益,只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如果认为一个和尚不喝酒、不吃肉、不结婚,是因为想出名,想夺权之类的世俗利益,那就完全误解宗教了。【待续】



【刘少奇说:“人相食,是要上书的。”这句话是编造的传闻,真实性基本为零。

  这番话出自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和王光美等合写的《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这本书里这样写道

  【1962年7月上旬的一天下午,阳光炽热。在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游兴正浓。刘少奇快步走到池畔,亲热地问候毛。见刘来了,毛就在池子里发出质问:“你急什么?压不住阵脚了?为什么不顶住?”
  刘少奇一惊,似乎觉得不便谈话,就在更衣棚里坐下,等毛上岸,坐到跟前,才说:“陈云、田家英是在党内谈意见,不违反组织原则,他们有想法跟你讲,没有错。”
  毛泽东说:“不在组织原则,而是谈的内容!他们都找了你,邓子恢吵了那么久,西楼说得一片黑暗,你急什么?”
  双方显然都有些动感情。毛长期淤积内心的不满,倾泻而出,刘也要一吐为快:“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毛泽东说:“三面红旗也否了,地也分了,你不顶住?我死了以后怎么办!”
  刘少奇冷静地讲了自己的想法,大意是三面红旗不倒,人民公社不散,高指标不搞,公共食堂不办等等。毛泽东,也平静下来,同意经济调整还得继续。】

  据该书介绍,刘少奇是在跟毛泽东“单独谈话”时,说出了这番话的。既然是刘少奇跟毛泽东“单独谈话”,王光美或刘源作为第三者,又怎么可能知道?
  刘源对这段话的来历避而不谈,没有任何说明,没有任何出处。是刘少奇自己亲口告诉王光美的?亲口告诉刘源的?还是刘少奇身旁的秘书透露出来的?书中一概没有说明。
  因此,我们只能判断,这句话是编造的传闻。】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倒(17)

  【接前】共产党是一个宗教意识很重的组织,参加共产党,要举手宣誓信仰马克思主义,要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信仰”和“献身”,都是宗教的东西,每一种宗教的教义,都是要信仰的,都是不能提出怀疑的。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是要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更是要改变人的思想,这就非常类似于宗教了。宗教都是要改变人的思想,及所谓“洗脑”。共产主义也同样,是需要“信仰”的,是需要有“信徒”的。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谈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说:“中国真正信教的很少,几亿人口里面只有八、九十万基督教徒,二、三百万天主教徒,另外有近一千万的回教徒、NOTE7。其他的就信龙王,有病就信,无病就不信;没有生小孩子的时候信,等生了小孩子就不信了。”
  从各种迹象来看,毛泽东本人是一个虔诚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毛泽东多次说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
  现在有一个颇为流行的名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就是不允许“修正”伊斯兰的原教旨,并且不惜流血牺牲,也要保卫伊斯兰的“原教旨”。这种做法,对于中国人这样不信教的人看来,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中国人看来,把一种“主义”修正一下,有什么了不起的,何必为其大动干戈,流血牺牲更是荒唐至极了。因此理解毛泽东的“反苏”,就要抱着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那种态度,去思考和理解。

  毛泽东“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毛泽东信奉“马克思原教旨主义”,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修正”了马克思的原教旨,因此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信徒,自然就要跳出来反对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那么赫鲁晓夫“修正”了马克思的什么“原教旨”呢?
  马克思的第一条原教旨是“暴力革命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宣布他的新外交政策“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赫鲁晓夫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哪个制度好,哪个制度先进,未来将属于哪一个制度,这将由历史来裁决。两种制度国家的这方面分歧,并不妨碍两者的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倒(18)

  【接前】赫鲁晓夫所谓的“竞赛”,指的是经济竞赛。赫鲁晓夫把马克思说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修改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和平经济竞赛”,显然是大大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赫鲁晓夫还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地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和平过渡”论,更是否定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原教旨”。毛泽东批评赫鲁晓夫的“和平过渡”,坚持马克思的原教旨,声称只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赫鲁晓夫则反批评毛泽东“好战”。
  1957年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参加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会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发生了争执。赫鲁晓夫说:“在核武器出现后,已经没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了。原子弹不遵循阶级原则,原子弹不会辨别帝国主义者在什么地方,而劳动人民又在什么地方。它轰击成片的地方,每消灭一个资本家的时候,会同时消灭数以万计的工人。这个时候,对许多人民来说,搞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了,因为他们的肉体已经从我们的星球上消失了。”
  毛泽东在发言时,与赫鲁晓夫唱反调,说:“现在还要估计一种情况,就是有想发动战争的疯子,他们可能把原子弹、氢弹到处摔。他们摔,我们也摔,这就打得一塌糊涂,这就要损失人。打原子战,没有经验,问题要放在最坏的基点上来考虑:如果爆发原子战要死多少人?最好人口剩下一半,次好剩下三分之一。全世界27亿人,还剩下9亿人。有9亿人也好办事,换来个帝国主义灭亡,换来个永久和平。所以说,真打原子战,不见得是坏事,是坏事也是好事。”
  毛泽东认为应该坚持马克思的原教旨“暴力革命论”,认为共产党人不应该害怕战争,批评赫鲁晓夫是“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懦夫胆小鬼”;而赫鲁晓夫则批评毛泽东是“好战分子,战争狂人。”

  马克思的第二条原教旨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赫鲁晓夫说:“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成全体苏联人民的党,成为全民政治组织”。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义说: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切政党都是有阶级性的,没有超阶级的政党,从来不存在不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全民党”。在这里,赫鲁晓夫把“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的政党,修正为不分阶级的“全民党”,连资本家都可以入党了,这当然是毛泽东这样坚信马克思原教旨的人,所不能容忍的。【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倒(19)

  【接前】赫鲁晓夫又说:“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在今天的新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变为全民的国家。”在这里,赫鲁晓夫把“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也否定掉了,这点与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是相通的。1957年4月,刘少奇在会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主阶级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也消灭了,公私合营以后,资产阶级作为阶级也基本上消灭了。所以,我们说国内主要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或者说基本上解决了。”
  刘少奇和赫鲁晓夫都持有“阶级斗争熄灭论”的修正主义观点,这也是毛泽东说刘少奇是“中国的赫鲁晓夫”的一个原因。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原教旨信徒,当然不能接受和容忍“阶级斗争熄灭论” 的观点。后来毛泽东在文革中说:“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刘少奇说阶级斗争熄灭论,他自己不就熄灭了嘛。”
  当然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信奉马克思的原教旨,反对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还有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柬埔寨的波尔布特等人,都是虔诚的“马克思原教旨主义信徒”。

  当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问题是:作为社会主义领头人的苏联,出现了违背“马克思原教旨”的修正主义,那么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应该怎么办呢?毛泽东在他主导写的反苏纲领性文献“九评”中,是这样说的:
  “面对这种严重的情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党曾经几十次地反复地考虑:怎么办?我们曾经设想,可以不可以跟着苏共领导走,一切照他们的意见办?当然,这样做,苏共领导会高兴,但是我们自己岂不是也变成修正主义者了吗?”
  “我们也曾经设想,可以不可以对苏共领导的错误保持沉默?但是我们认为,苏共的一系列原则性错误,危害着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我们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队伍的一员,怎么能够缄默不言呢?如果我们那样做,岂不是放弃了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责任吗?”
  “我们也考虑到,我们批评苏共领导的错误,势必遭到他们报复性的打击,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害。但是,共产党人难道可以采取民族利己主义的立场,因为害怕报复性的打击就不敢坚持真理吗?共产党人难道可以拿原则做交易吗?”

  这里表明,毛泽东也很清楚,“反苏”会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利益损害,那么为什么还要“反苏”呢?这就是宗教信仰的问题了。毛泽东说“共产党不能拿原则做交易”,这就是因为“信仰”是不能用利益做交换的,为了信仰,任何物质利益都是可以抛弃的。所以毛泽东“反苏”动机的一部分,就是出于这种“马克思原教旨主义”的责任感。【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倒(20)

  【接前】当然有人会说:毛泽东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行,为什么要捆绑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跟着他去信仰马克思主义呢?

  这也是一种对宗教的误解。宗教就是要把自己的信仰,推广到其他每个人身上。很多宗教都有传教士,四处去传教,更有宗教战争,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别人信教。一个国家,凡是宗教性很强的党派当权,都会“强迫”全国人民按照他们的教义去做。比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掌权的国家,都要求全体人民信奉伊斯兰教,强制全体女人必须戴黑纱。
  宗教要解决的是全体人民的信仰问题,绝不是单纯个人的信仰问题。美国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要把手放在《圣经》上说:“我们信仰上帝!”
  这个时候,美国人不能抱怨美国总统说:“你自己信仰上帝就行,你凭什么代表我们跟你一起信仰?”美国也是一个宗教情结很重的国家,美国的座右铭是“我们信仰上帝”,每一张美元上都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的字样,美军中也有法定的神职人员:随军牧师。
  毛泽东发动的文革,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宗教运动,因为狂热和信仰,是宗教运动的基本特征。外国不时发生宗教运动,发生宗教战争,比如消灭“异教徒”的十字军东征,“圣战”等等。这些对于不信教的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于理解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宗教高潮,最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唐朝的佛教高潮,最近的一次就是发生在近代的共产主义运动高潮。蒋介石统治时期,一个人只要是共产党,马上就可以枪毙,根本不需要其他理由。即使这种屠刀的恐怖,也没有使共产党的人数减少,当时参加共产党的人,是出于信仰,而不是要去谋利。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从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牺牲的可以查到姓名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这么多人为共产党流血牺牲,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毛泽东的地位,也类似于教主,他想要建立的中国,不是一个世俗的国家,而是一个共产主义信仰的国家,他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变成共产主义信徒。毛泽东发动的文革,其中就有这种“教主”的动机。【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21)

  【接前】前面说到,毛泽东在《二月提纲》上,不得不退让一步,默认了《二月提纲》。但毛泽东只是暂时的退却,他正在等待机会反击。很快,一个绝妙的机会来了:苏联致信毛泽东,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为什么这是一个绝妙的机会呢?
  刘少奇的《二月提纲》是政治局通过的,毛泽东要对《二月提纲》进行反击,也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才有效果。毛泽东是党中央主席,主席的特权之一,就是有临时召集政治局会议的权力。所以毛泽东是有权随时召开政治局会议的,但问题是,召开会议必须有一个“议题”才行。
  如果毛泽东召开会议的“议题”是经济建设问题,那毛泽东只能是配角,刘少奇反倒成了主角,这样的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显然是不想召开的。如果毛泽东召开会议的“议题”是国防和备战问题,毛泽东倒是主角,但因为刘少奇不管这些工作,自然刘少奇就不会有错误,毛泽东找不出把柄在会上“批”刘少奇一下。
  现在毛泽东要跟刘少奇斗争,所以他想召开一个政治局会议,可以在会上抓住刘少奇的什么把柄“批”他一下,现在苏联人送来了这个机会。
  毛泽东先不表态,让刘少奇去决定。果然,刘少奇在北京主持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决定,派代表团出席苏共二十三大。刘少奇提出的理由是,19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和军事装备老化严重,修理用的零部件也十分缺乏,因此需要与苏联有一定的经济来往。
  刘少奇的决议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不冷不热地说:“你们同意了,我可不同意。”尽管毛泽东是党主席,但他个人也无权推翻刘少奇在政治局会议上通过的决定。毛泽东要否决刘少奇的决定,必须再开一次政治局会议,通过会议来否决刘少奇的决定。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政治局委员们会赞成毛泽东,否决刘少奇的决定吗?对此毛泽东是有信心的。毛泽东深晓中国历史,知道中国人在对外国的问题上,历来都是“主战”比“主和”有理,“强硬”比“妥协”有理。毛泽东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刘少奇对外国软弱妥协,刘少奇也没话可说。而且,政治局委员们,谁要是替刘少奇说话,自己就要背上一个“软弱、没骨气”的道德黑锅,所以没人愿意为了刘少奇给自己背一个黑锅。
  于是毛泽东3月18日到20日在杭州召开政治局会议,主要议题是参加苏共二十三大的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康生等,而且林彪特别从苏州赶来,为毛泽东的这场会议助威。
  这是毛泽东事隔一年,在政治局会上与刘少奇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斗争。毛泽东精神抖擞地来到会场,用挑战的目光环视左右。刘少奇的气色不太好,因为他年初曾大病一场,才病愈不久,刘少奇的身体可是远不如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气色虽然不好,但神色镇定自如,丝毫没有畏惧之色。刘少奇知道毛泽东这个会议是冲着他来的,他早就想好了对应之策。【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22)

  【接前】周恩来还是一如既然,对毛泽东殷勤客气,对刘少奇也礼貌有加,双方都保持友好。
  林彪的气色不错,这让毛泽东感到安心。毛泽东前些时候托人给林彪传话:“要好好养身体,要养得像七千人大会的时候一样,能够做三个钟头的报告。”今天看上去,林彪的身体还真养得不错。林彪给毛泽东投去坚决支持的目光,更鼓舞了毛泽东。
  毛泽东开始发言了,第一句就说:“苏联的二十三大,我们不参加。我们不去参加,左派腰板硬了,中间派向我们靠近了。”
  毛泽东说完这句,等大家的反应。会场上果然如他所料,刘少奇沉默不语。因为刘少奇知道,他如果跟毛泽东辩论,只能是越抹越黑,这种牵扯到“民族自尊”的问题,肯定是越“左”越有理的。其他人也同样沉默不说话,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对外关系上,被扣上一个“腰板不硬”的帽子。另外,高官们不说话,也是想避免刺激毛泽东与刘少奇发生争执。因为出席苏共二十三大,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本来已经不好了,即使中国去参加会议,也不会有大的改善。
  大家都不说话,就是等于默认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这样毛泽东就小胜刘少奇,否决了刘少奇的决定,打击一下刘少奇的威信。毛泽东还要乘胜追击,继续“批”一下刘少奇,说:“苏联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开这个会,我们靠自力更生,不靠苏联。”
  毛泽东这段话,是暗批刘少奇提出要依靠苏联提供机器设备和零件。毛泽东提出完全相反的路线“自力更生”,不靠苏联。在中国,凡是提出“不依赖外国”的口号,总是没有人能够反驳的。
  毛泽东再乘胜追击,继续说:“我们不参加会议,但可以写一封信,我们的旗帜要鲜明,不要拖泥带水。我们讲过,赫鲁晓夫是叛徒、工贼,他们那些人总是要反华的。反华好嘛,一反我们,我们就有文章可作。”
  毛泽东早先说赫鲁晓夫是“叛徒、工贼”,后来“叛徒、工贼”的帽子又转移到刘少奇头上,因为刘少奇是“中国的赫鲁晓夫”。
  这时彭真向毛泽东提出一个小难题,说:“这次我们不参加,那么修正主义开会的时候,我们还发不发贺电?”
  毛泽东也没有被彭真难住,回答说:“发还是发,我们发贺电,是向苏联人民发的。”

  在出席苏共二十三大的问题上,毛泽东小胜了刘少奇,但毛泽东开这次会的目的,并非仅仅如此。上次刘少奇借《二月提纲》,用暗语向毛泽东提出“和解”。而毛泽东则要在今天的会议上,用暗语对刘少奇发出“最后通牒”,向刘少奇宣告:“你要投降的话,现在还来得及”。
  毛泽东这时把话题一转,先攻击刘少奇的问题。刘少奇主管文化界和教育界,文化界的问题,政治局在《二月提纲》中才作出决议,毛泽东不便在此时“批”文化界的问题,于是他转而“批”教育界的问题。【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倒(23)

  【接前】毛泽东先挑明他的观点,就是“教育界也要搞革命”,毛泽东先说明教育界要搞革命的理由,他说:“现在大学、中学、小学大部分都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主、富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垄断了。解放后,我们把他们都包下来,当时包下来是对的,但现在要对他们搞革命了。这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不然将要出修正主义。”
  林彪马上附和说:“他们搞资产阶级的精神建设,这是阶级斗争。”
  毛泽东继续说:“过去我们蒙在鼓里,许多事情都不知道,事实上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那里掌握着教育界。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他们就越抵抗,就越暴露出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面目。如吴晗、翦伯赞都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们俩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却反对共产党,这批人实际上是一批国民党。”
  毛泽东先借机把吴晗“批”一下,然后对着彭真,更加挑明了说:“还有你那个北京刊物《前线》,是吴晗、翦伯赞的前线。廖沫沙是为《李慧娘》捧过场的,提倡过‘有鬼无害论’。阶级斗争展开的面很广,包括报纸、刊物、文艺、电影、戏剧。现在全国28个省市中,有15个省市开展了这场斗争,还有13个没有动。去年九月份我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专门讲了北京有人要造反,你们怎么办?也不要紧,造反就造嘛,整个解放军会跟上造反吗?”
  这里毛泽东点名批了彭真的北京市委刊物《前线》和“三家村”之一的廖沫沙。同时毛泽东又向众高官指出当前的形势:全国28个省市中,有15个表示支持毛泽东,还有13个没有表示支持,但整个解放军都是支持毛泽东的。
  然后,毛泽东继续阐明,他将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界的革命。毛泽东说:“我们要发动年轻人向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进行斗争,不要压青年人,让他冒出来,好的坏的都不要压。把新生力量,如学生、助教、讲师、一部分教授,都解放出来,把剩下一部分死不转变的老教授孤立起来。吴晗、翦伯赞就是靠历史吃饭的,学生读过的《明史》,吴晗还没有读过呢,俞平伯一点学问也没有。我们解放军的军长、师长,对宋朝、明朝、尧舜不知道,同样打胜仗。”
  林彪见机“捧”一下毛泽东,说:“大大小小的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还是按实际情况办事,要学毛主席著作。”
  毛泽东很高兴林彪这时候出来捧他,但这里他还要谦虚一下,说:“不要学翦伯赞的那些东西,也不要学我的那些东西。要学就要突破,不要受束缚,列宁就不受马克思的束缚。”
  林彪再捧毛泽东说:“列宁也是超,我们现在提倡学毛主席著作,是撒毛泽东思想的种子。”
  毛泽东终于接受了林彪的捧,说:“那么这样说也可以。”但毛泽东还是要表示一下谦虚,又说:“但不要迷信,不要受束缚,要有新的观点,要有新的创造。”
  之后,毛泽东说出了最关键的话,他说:“要让学生鸣放,学生要造反,要允许造反,就是要让教授被学生打倒。年纪小的、学问少的,打倒那些年纪老的、学问多的。”【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25)

  【接前】刘少奇从会场出来,心情既不愉快,也不沉重。刘少奇虽然在参加苏共二十三大的问题上,小输一场,但毛泽东也赢得很勉强,只是赢了一个面子,并没有赢得众高官的心。相反,一些高官倒是暗暗同情刘少奇,觉得他这样的务实做法,比毛泽东的唱高调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刘少奇从众高官的态度看得出来,毛泽东除了林彪和陈伯达之外,已经没有死党了,这极大地鼓舞了刘少奇战胜毛泽东的信心。但同时刘少奇也明白,毛泽东要是豁出去跟他拼死一斗的话,也够他呛的。所以刘少奇借着《二月提纲》,向毛泽东发出“和解”的信号,说:“左派要互相帮助,不要相互揪住不放。”
  刘少奇想与毛泽东进行“平等的和解”,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不能接受“平等的和解”了,毛泽东的“和解条件”是:刘少奇单方面的投降。
  在这次会上,刘少奇听明白毛泽东用暗语催促他投降的最后通牒。毛泽东借着骂吴冷西,对刘少奇指桑骂槐地说:“我看你是半个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对没有希望的人,如田家英,我连批评都不批评。”
  毛泽东一方面用暗语对刘少奇威胁说:“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这里毛泽东所谓的“进步”,当然就是“投降”的意思,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你要再不投降的话,那就要垮台了。”
  但毛泽东另一方面,也给刘少奇一个下台阶的机会,说:“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对没有希望的人,我连批评都不批评。”这句话是暗示说,毛泽东对刘少奇还抱有希望,希望刘少奇能够“进步”,所以毛泽东才会“批评”他。
  如果刘少奇接受了毛泽东的最后通牒,在会后立即去找毛泽东谈话,向毛泽东赔礼道歉,做一个低三下四的检讨,发誓从今以后一定听毛泽东的话,一定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办事,那么毛泽东还是可以饶过刘少奇的。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也就可以避免了。
  可是刘少奇并没有接受毛泽东的最后通牒,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与毛泽东继续斗争。因此,刘少奇在会后,没有去找毛泽东谈话,甚至连招呼都不打,马上乘专机返回北京,放弃了这个最后的机会。六天后的1966年3月26日,刘少奇毫无悬念地离开北京,前往巴基斯坦等国,进行长达二十余天的访问。
  刘少奇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呢?第一,刘少奇的性格也是宁折不弯的,也是一条硬汉,投降不属于刘少奇。事实上,后来刘少奇被打倒关押,直到临死前,他也始终没有向毛泽东求饶过。
  第二,刘少奇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在党政机关中,刘少奇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毛泽东的力量,这点刘少奇很有自信。刘少奇的弱点是在军队里没有势力,毛泽东多次向刘少奇发出“解放军支持我”的威胁,但刘少奇并没有当成一回事。刘少奇认为,毛泽东动用军队搞“兵变”是很难的,因为周恩来和朱德、贺龙这些军队大佬,都不会同意搞“兵变”。【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26)

  【接前】第三,刘少奇把斗争失败后果,看得太简单了。刘少奇想:如果斗争失败的话,大不了像彭德怀那样,辞去一切职务,带王光美回老家种地。所以文革发动起来之后的1967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一次与刘少奇单独会面,当时刘少奇向毛泽东提出的要求是:辞去全部职务,带王光美一起回老家去种地。然而到了那个时候,毛泽东已经不会这么轻易就放过刘少奇了。

  毛泽东并不隐瞒自己的性格,时常“提醒”别人,说:“你们要是犯了错误,不要怪我不念旧情,翻脸不认人。”
  就像毛泽东说的“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毛泽东自己的性格也是一分为二,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从“人情”的道德角度来看,“翻脸不认人”似乎不是好的品德,因此不少人指责毛泽东“翻脸不认人”的做法,甚至说毛泽东的性格“残忍”,对自己几十年的老战友不念旧情,打倒不说,还要踩上一只脚。
  不过毛泽东的“翻脸不认人”,也有好的一面,这就是有利于防止“腐败”。像张青山、刘子善这样屡立战功的老革命,因为贪污腐败了,毛泽东二话不说就把他们枪毙了。如果是周恩来处理张青山、刘子善,大约会“念旧情”,考虑到他们过去对革命事业的功劳,从轻处分,至少不会枪毙。
  对于贪官来说,周恩来那样“翻脸还认人”、“讲人情”的领导人,他们是不太害怕的,所以就比较敢去贪污腐化。而毛泽东那样“翻脸不认人”、“铁面无情”的领导人,他们就害怕了,所以就不太敢去贪污腐化。毛泽东时代比较清廉,这与毛泽东的“翻脸不认人”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换上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领导人,老战友张三腐化了,他要念旧情,照顾一下;老部下李四贪污了,他要念旧功,从轻发落一下……,这种“讲人情”,怎么能治得住贪污腐化呢。
  人总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人们赞扬包公“铁面无情”,但真的包公来到自己身边,对自己也“铁面无情”的时候,人们又要叶公好龙,抱怨包公“不讲人情”了。

  尽管毛泽东是翻脸不认人的,但他对刘少奇,应该说还是给予了“特别照顾”,甚至给了刘少奇四次机会,希望刘少奇“改正错误”,但都被刘少奇拒绝了。
  毛泽东给刘少奇的第一次机会,是1964年12月毛泽东生日晚宴的时候,如果那时候刘少奇去向毛泽东赔礼道歉,那么毛泽东可以跟刘少奇“真正的和解”,重归于好。
  毛泽东给刘少奇的第二次机会,是1965年11月毛泽东抛出《评/海瑞罢官》的时候。如果那时刘少奇看出毛泽东的愤怒,马上去向毛泽东检讨道歉,毛泽东可以跟刘少奇“有条件的和解”。这时毛泽东要削去刘少奇的一部分权力,但保留大部分权力,让刘少奇戴罪立功。
  毛泽东给刘少奇的第三次机会,就是这次1966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如果这次刘少奇接受毛泽东的“最后通牒”,会议之后马上向毛泽东检讨反省,毛泽东可以让刘少奇“投降”。不过这时毛泽东就要拿走刘少奇的全部实权了,只给他保留一个“国家主席”的虚位,让刘少奇体面地下台。【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27)

  【接前】毛泽东给刘少奇的第四次机会,是后来1966年5月的政治局会议。如果那次刘少奇接受毛泽东的“无条件投降书”,在会上向毛泽东提出辞去全部职务,带王光美一起回老家去种地。那毛泽东还是可以放刘少奇回家去种地,保全身家性命。
  等到1966年8月,毛泽东亲自写下打倒刘少奇的《我的一张大字报》之后,刘少奇再想回家种地,已是不可能了,等待刘少奇的只能是监狱了。现在并没有证据显示毛泽东要处死刘少奇,刘少奇之死,主要是身体不好,经受不起牢狱的痛苦折磨。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住处等刘少奇来“投降”,可是刘少奇却不辞而别地走了,这让毛泽东更加气愤。毛泽东专门给刘少奇留下一个投降的机会,但刘少奇一点儿也不领情,这更增添了毛泽东一定要彻底打倒刘少奇的决心。
  但毛泽东一下子打倒刘少奇还是不可能的,他必须用“剥笋”的手法,先从刘少奇的外围开始搞。第一个要搞掉的,毫无疑问就是刘少奇的干将彭真。而要搞掉彭真,必须有一个借口,毛泽东把这个借口,就放在彭真主持的《二月提纲》上。毛泽东先要推翻彭真的《二月提纲》,从而进一步打倒彭真。
  现在刘少奇出国访问去了,正是打倒彭真的绝好良机,于是毛泽东立即行动。3月26日,就是刘少奇出国访问的同一天,毛泽东从杭州来到上海,开始他打倒刘少奇的新部署。
  3月28日到30日,毛泽东在上海召集康生、江青、张春桥等人开会,对他们进行了重要的谈话。当张春桥提到,彭真批评上海方面说:“过去上海发姚文元的文章,连个招呼都不打,上海市委的党性到哪里去了?”
  毛泽东气愤地反驳说:“为什么吴晗发表了那么多反动文章,中宣部都不要打招呼,而发表姚文元的文章,一定要跟中宣部打招呼呢?”
  张春桥又说:“上海方面问北京,《二月提纲》中所谓的‘学阀’是指谁?彭真说:‘学阀’是指阿Q,谁头上有疮疤就是谁。”
  毛泽东听了更来气了,说:“什么叫学阀?那些包庇反共知识分子的人就是‘学阀’,吴晗、翦伯赞是大学阀,上面还有包庇他们的大党阀。中宣部就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张春桥进一步说:“中宣部和北京市委是反对姚文元文章的,《二月提纲》的矛头是指向姚文元的,也是指向毛主席的。”
  张春桥这句话是多余的,毛泽东当然知道《二月提纲》是指向他的,用不着张春桥提醒。毛泽东说: “北京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邓拓、吴晗、廖沫沙写的《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彭真、北京市委、中宣部要是再包庇坏人,中宣部要解散,北京市委要解散,五人小组要解散。”
  这里,毛泽东提出他这次行动的明确目标“解散中宣部,解散北京市委,解散五人小组。”但是毛泽东要实现这个目标,用“至上而下”的方式已经不行了,毛泽东这次必须改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28)

  【接前】毛泽东接着阐明他的斗争策略,是“从地方开始,向中央造反”。毛泽东说:“中央出修正主义,这是最危险的。我历来主张,凡是中央机关做了坏事,我就号召地方造反,向中央进攻,各地要多出些‘孙悟空’,大闹天宫。现在有些人怕孙悟空造反,站在玉皇大帝方面,不站在孙悟空方面,‘怕’字当头,那就非垮台不可。我们要站在孙悟空方面,要保护左派。”
  在这里,毛泽东又对现在在位的中央高官们,发出警告说:你要站在造反的孙悟空方面,保护左派,如果你站在保皇的玉皇大帝方面,那你就非垮台不可。
  这次毛泽东的讲话,挑明了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不管阻力多大,一定要打倒彭真。当然毛泽东也知道,要打倒彭真,没有周恩来的同意是不行的。3月31日,毛泽东派康生回到北京,向周恩来汇报他这次的谈话内容,向周恩来“交底”,逼周恩来表态。

  周恩来听了康生的汇报,心情十分沉重。周恩来非常不愿意看到毛泽东与刘少奇摊牌,如果党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动手摊牌的话,这个党必然面临一场大灾难。
  周恩来并不忠于毛泽东,也不忠于刘少奇,但他忠于共产党。周恩来是中共的缔造者之一,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这个党的身上,党就像他的亲生孩子一样,周恩来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个党。
  可是现在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斗争,已经越来越刀枪见红了。周恩来知道自己阻止这场大斗争爆发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严格中立,让毛泽东和刘少奇都不敢贸然动手。刘少奇搞《二月提纲》的时候,周恩来被迫卷了进去,所以周恩来不得不想一个对策,可以使自己抽身于毛刘两人之外。
  1966年3月12日,周恩来致信刘少奇、彭真等人,说:“我拟在河北、北京各地调查、学习一个月。”并交待了外交、国防、国务院的有关工作事宜,同时函报毛泽东。之后,周恩来就到天津去了,躲开刘少奇在北京的一线中央,也躲开毛泽东在南方的二线中央。
  周恩来本想躲开一个月时间,没想到五天之后的3月17日,毛泽东就招周恩来去杭州参加政治局会议。如果是刘少奇招周恩来去开会,周恩来肯定是推脱不去参会的;可是毛泽东招他去开会,周恩来不好意思拒绝,因为毛泽东毕竟在二线,这种“半退休领导”的心态,是最敏感的,所以周恩来只得来参加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让周恩来感到前景非常不妙,毛泽东的讲话,已经是充满火药味了,周恩来看得出,毛泽东离爆发,已经进入了读秒阶段。但周恩来却又无法劝阻毛泽东,因为毛泽东这个人是不听劝的,越劝越糟糕。周恩来想到去劝刘少奇,但刘少奇会议一结束就走了,似乎也没有接受劝告的迹象。
  而现在,毛泽东派康生来跟周恩来“交底”,他要打倒彭真。这时候,周恩来就非表态不可了。【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