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与文革大起底 连载13 ( 刘少奇的反击 2)作者 崇新岳 百思峰

(2019-08-16 10:16:57) 下一个
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12)

  第三种说法是“田家英不满毛泽东的做法”,这种说法同样不能让人信服。田家英如果不满毛泽东的做法,完全可以给毛泽东当面提意见或书面提意见。给毛泽东提意见,当然会得罪毛泽东,然而私自删掉毛泽东的讲话,岂不是更得罪毛泽东?田家英既然有删毛泽东讲话的胆量,怎么会没有给毛泽东提意见的勇气?而且当面提意见的罪过,明显要小于背后删讲话的罪过。
  以上这些说法,都不能让人信服。我们认为,田家英删掉毛泽东讲话的动机,正是为了保卫毛泽东。

  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更能看清毛泽东周围的形势,他很清楚时局对毛泽东相当不利,他担心毛泽东发起打倒刘少奇的斗争,弄不好会反过来打倒毛泽东自己。事实上,从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开始,毛泽东就被刘少奇逼得步步后退,虽然毛泽东也发起过一些反击,都被刘少奇的“浑水摸鱼”化为乌有。到了1964年底,刘少奇更是发展到在中央会议上当面顶撞毛泽东,让毛泽东在面子上都下不了台。
  因此田家英担心,这次毛泽东用《海瑞罢官》向刘少奇发起的攻击,又会败下来,所以田家英删去毛泽东对《海瑞罢官》的关键讲话,是想对毛泽东进行最后的挽救。
  在此之前的批《海瑞罢官》,毛泽东都处在幕后,在前面出头的是江青。在这个阶段,毛泽东还有一个退路,就是万一形势不妙,可以把责任推到江青身上。江青也说过:“主席不好说的话,由我来说。说对了是主席的,说错了是我江青的。”
  如果在内部公开发行的《谈话纪要》上,登载了毛泽东亲口批《海瑞罢官》的消息,那就是向全体中央高层公开宣布,这件事是毛泽东亲自支持的,那么那时候毛泽东再想“体面地”退下来,就不可能了。所以田家英删掉《谈话纪要》中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这段话,就等于给毛泽东留下一条“体面地退下来”的路。
  田家英认为,毛泽东讲《海瑞罢官》的那些话,可能是在气头上脱口而出的“气话”,等毛泽东平静下来,他自己也可能后悔。既然田家英认为毛泽东的这段话是“气话”,那么为了保护毛泽东,就应该删掉这些“气话”。所以田家英删掉毛泽东这段话,是用心良苦的,他也希望毛泽东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可是毛泽东并没有领田家英的情,而是大怒。毛泽东或许也想到了田家英的一片苦心,但田家英的“一片苦心”,却捅伤了毛泽东的自尊心。毛泽东看来,田家英太小看自己了,认为自己斗不过刘少奇,所以才要来“保护”自己。这就像有些自尊心强的老人,你在公交车上给他让座,他反而生气,因为他觉得你把他看得太老弱了。【待续】



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13)

  【接前】1966年3月18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按照以往的惯例,这种会议田家英都被叫去列席的,可是这次毛泽东没有叫田家英,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毛泽东不再信任他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尖锐批评了《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也捎带批评了田家英,他说:“我看你吴冷西是半个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但对没有希望的人,如田家英,我连批评都不批评。”
  毛泽东批评田家英的话,传到田家英的耳朵之后,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田家英一片苦心想要保护毛泽东,却被毛泽东说成是“没有希望的人”,这让田家英感到全身心的崩溃。一个人最难过的,不是来自敌人的迫害,而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自己的一片好心,一片苦心,却被亲人误解成坏心,那是最最难过的。
  毛泽东是田家英爱戴和仰慕的领袖,又跟毛泽东长达18年近距离生活在一起,田家英已经把毛泽东看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田家英自幼丧父,毛泽东几乎成了他心目中的父亲。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误解自己,这是很多人选择自杀的原因。田家英的自杀,也应该是这个原因。

  1966年5月22日,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代表中央找田家英谈话,说:“中央认为你的错误是严重的,不适宜担任现在的工作了。中央要你马上把有关毛主席的手稿、文件清理一下,全部交出来。”
  安子文是宣布对田家英的撤职,这让田家英完全绝望了。当晚,田家英悬梁自尽。一些港台刊物说,田家英死于他杀,甚至在死前还与卫士发生枪战,都是无稽之谈的传闻。

  据说,毛泽东在去世前一年,想起田家英这位跟随自己18年的秘书,叹息说:“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或许此时毛泽东终于理解了田家英的一片苦心,但一切已经太晚了。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田家英是被“四人帮”迫害死的,这种说法没有道理。田家英并没有受到谁的迫害,也没有人冤枉田家英,他自己的确做了一件违反纪律的事。秘书的职责是为领导人服务,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秘书删改领导人的讲话,都是违反职业道德的巨大错误,对于当了18年秘书的田家英来说,他怎么能不明白秘书的职业道德呢。
  也许是田家英太“爱”毛泽东了,拼着自己犯错误,也要保护毛泽东,最后却被毛泽东误解,所以他选择了死。田家英的悲剧,或许可以算作“另类爱的故事”吧。
  田家英自杀时还不到知天命之年,仅44岁。如果田家英没有自杀的话,他活到今天也才91岁,他可以写一些《回忆录》,给我们提供研究毛泽东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和认识毛泽东。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从这个角度来讲,田家英的故事就是悲剧中的悲剧了。【待续】


第九节 刘少奇的反击(15)

  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彭真说:“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应当怎样看待毛泽东同志这面旗帜。我们反对林彪的说法,什么‘句句是真理’,但有些人走到另一个极端,怀疑否定一切,甚至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一个已经由半个多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了的事实,居然也有人要否定。”
  彭真又说:“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与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是两码事。不过,对个人崇拜,也要历史地看。这是因为,在党的历史上,几次重大关头,毛主席的意见开头多数人不赞成,他是孤立的,但最终的事实证明还是他正确,他高明,他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一来,对他的个人崇拜就逐渐形成了,我也不例外。没有毛主席,我们不可能在一九四九年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彭真还替毛泽东辩护说:“现在事后诸葛亮太多了,成绩是大家的,错误你就没份?好多错事的决定,我也举手了,不能毛主席去世了,就都推在他身上。现在一些人写回忆录,多是讲自己一生如何正确,错误都是毛主席的,这不公正。毛主席是有很大的错误,我们有没有责任呢?不能把账都算在毛主席头上,我们这些人都有责任。”
  据彭真的秘书后来回忆说,他曾对彭真说:“有些同志反映,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得那么惨,复出后又高度评价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使人感到不理解,你这是何必呢?”
  彭真说:“不能这样看问题。不错,我在文革中失去自由十二年,监禁、坐牢九年,流放三年。就个人讲,我能没气?但是,作为共产党员,首先要考虑的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现在的问题是,今后我们举什么旗?我看,只有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能够凝聚全党、全国人民。这面旗帜能丢吗?丢不得!如果丢了这面旗帜,必然造成混乱。”

  上面说了不少彭真1979年的事,让我们再把时间转回到1965年12月22日,彭真到杭州见毛泽东汇报工作。不过毛泽东并没有单独见彭真,而是让彭真与杨成武、康生一起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时,毛泽东毫不隐讳地对彭真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但没有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 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彭真果然大胆,当场顶撞毛泽东说:“我们经过调查,没发现吴晗和彭德怀有什么组织联系。”
  彭真直接顶回了毛泽东的话。如果这时毛泽东再继续跟彭真说下去,两个人就要发生争论,毛泽东说不定又要忍不住“骂娘”了。毛泽东明白,现在还不是跟彭真“骂娘”的时候,他接受了上次跟刘少奇争论,结果反而吃了大亏的教训。所以这次毛泽东忍住气,用一句话结束了这个话题,毛泽东说:“吴晗问题先不做结论,两个月以后再做政治结论。” 
 
刘少奇的反击(16)

  1965年12月22日,就是毛泽东在杭州与“五秀才”谈话之后的第二天,彭真到杭州来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这是毛泽东抛出《评/海瑞罢官》的炸弹后,第一次与彭真面对面地谈话。
  在这次毛彭会面14天前的1965年12月8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批判罗瑞卿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按照资格,彭真应该来参加这次重要会议,可毛泽东却说“让彭真在北京看家”,没让彭真来开会。毛泽东为什么不让彭真参加这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呢?
  原因是明显的。因为毛泽东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解决罗瑞卿的问题,而不是彭真的问题。当时,毛泽东与彭真在《评/海瑞罢官》的问题上,已经搞得很僵了。如果毛泽东见到彭真,不提起《评/海瑞罢官》,那就成为毛泽东“怯弱”的表现,反而让彭真占了上风;如果毛泽东跟彭真提起《评/海瑞罢官》,双方引发起争论,那么这次会议的主题,就会从批罗瑞卿,转移到《评/海瑞罢官》的问题上,这就会打乱毛泽东的部署。
  毛泽东不让彭真来参加批罗瑞卿的会议,是为了保证这次会议不会偏离方向“走题”。1959年的庐山会议,就是因为彭德怀上山来开会,打乱了毛泽东的计划,使那次会议偏离原来准备“纠左”的主题。这次毛泽东不让彭真来开会,也是吸取了上次庐山会议的教训。
  刘少奇来参加了这次会议,但毛泽东也没跟刘少奇提起《评/海瑞罢官》。因为当时刘少奇还是在幕后的,毛泽东也是在幕后,幕前是彭真和江青两个人。这两个幕后老板,现在还没有必要直接出场对决。
  我们前面说过,本来彭真应该在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的当天,就向毛泽东汇报情况的。可是彭真却拖到一个多月后的12月22日,才来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可见彭真这个人的确胆子够大,敢顶毛泽东。早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彭真就说:“谁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毛主席也可能犯错误。”
  有人事后劝彭真:“你最好不要公开那么讲。”
  彭真却回答说:“实事求是嘛!错误是谁的就是谁的!共产党人尤爱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彭真这个人性格耿直坦率,倒是真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彭真复出。很多人认为,彭真被毛泽东整得那么惨,一定要大批毛泽东,出一口怨气。可出人意料的是,彭真这时却没有随大流批毛泽东,反而替毛泽东说话。



第九节 刘少奇的反击(16)

  毛泽东说完,就跟杨成武和康生谈起话来。彭真原以为毛泽东要大大对他发一次脾气,甚至大骂他一顿,他也准备好了各种应付毛泽东的说辞和讲法。可是没想到毛泽东一下子就把这个话题打住了,不再跟他谈了,这让彭真反而“被动”起来。
  彭真这次来,同时也带着刘少奇的嘱托,希望把这件事,直接与毛泽东做一个“了断”。刘少奇和彭真认为,他们跟毛泽东一起批吴晗,已经很给毛泽东面子了,希望毛泽东批完吴晗之后,就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地结束掉。
  可是毛泽东不再谈《海瑞罢官》的事,让彭真无法回去向刘少奇交待。于是彭真在临走的时候,向毛泽东提出,希望明天他能够单独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同意了彭真的要求,11月23日,毛泽东与彭真进行了一场单独谈话。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但遗憾的事,至今没有人披露过他们谈话的内容。只是彭真回到北京对别人说:“主席赞成我的‘放’的方针,吴晗的问题两个月后做政治结论。”
  毛泽东的本意,肯定是不会赞成彭真所谓的“放”。因为这个“放”,就是搞刘少奇“浑水摸鱼”那一套,这样就会把毛泽东的斗争大方向转移掉。但彭真为什么说毛泽东“赞成放”呢?第一个可能性是,毛泽东并没有赞成“放”,而是彭真放出的烟雾弹,假传圣旨;第二个可能性是,毛泽东出于计谋的考虑,违心地赞成了彭真的“放”。
  不过从各种迹象来看,彭真假传圣旨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彭真只是在会议上口头这么说,没有在书面材料中提到毛泽东赞成“放”。如果毛泽东真的说“赞成放”,那么彭真应该赶快弄个书面材料,把毛泽东的“意见”传达下去,这样对刘少奇和彭真都是很有利的。

  彭真从杭州回到北京后,1966年1月2日,召集文教、报刊和部队的有关负责人三十多人开会,传达毛泽东的精神。这次会议上,先由胡绳传达毛泽东12月21日,关于哲学问题和史学问题的谈话,然后康生传达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谈话,康生说:“毛主席讲了,《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庐山会议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吴晗1959年6月写了《海瑞骂皇帝》,1959年9月写了《论海瑞》,1959年底,也就是彭德怀罢官以后,开始着手写《海瑞罢官》。”



第九节 刘少奇的反击(17)

  康生的话,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到会的这些人,已经料到毛泽东的态度,对毛泽东说出这些话来,也毫不奇怪。
  之后彭真发言,说:“主席批评我们懒,我们的同志总要学习些知识才行。这场争论,要扯多宽就扯多宽,要扯多久就扯多久。”
  彭真因为是跟毛泽东单独谈话,康生也不知道他们的谈话内容,所以无法质疑彭真传达的毛泽东的话。
  中宣部长陆定一,马上接过话题说:“社会科学、文学方面的问题多得很。对古人的评价,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形象思维、美学,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来。解决这些问题,要一、二百年。”
  彭真说“要扯多宽就扯多宽”,陆定一就把争论的宽度,扩大到“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形象思维,美学”;彭真说“要扯多久就扯多久”,陆定一就把争论的时间,拖长到“一、二百年”。
  康生反驳说:“批判吴晗要同庐山会议结合起来。日前吴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自我批评,实际上是‘自我批准’、‘自我开脱’,吴晗的要害是‘罢官’”。
  这次会议上,康生是孤立的,没有人赞成康生的意见,当然也没有人反对康生的意见,他的话等于白说。
  彭真没有直接反驳康生的话,而是说:“对吴晗的批判,要慢作政治结论。吴晗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反右派斗争时都是左派,邓拓也是左派,他署名‘向阳生’的文章,是我叫他那样写的。”
  彭真接着说:“任何人的文章都可以一分为二。我在上海讲,你《解放日报》、《文汇报》自己也发表了不少错误文章,也应该清理清理。”
  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插话说:“《解放日报》推荐《海瑞上疏》是加了按语的。”
  彭真接过话来说:“对于他们的错误,中央报纸也可以批评。”
  陆定一也说:“上海发表姚文元同志文章,根本没有跟我这个中宣部长打招呼。”
  彭真又接过话来说:“上海同志的党性到哪里去了?”
  陆定一说:“当前这场讨论,是学术性的。这次批判吴晗,先搞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以后再搞,这有利于思想的展开。”
  彭真和陆定一两个人一唱一和,定下了这次会议的基调,把批吴晗变成一个马拉松式的无限扩大和无限拖长战役,把毛泽东对《海瑞罢官》的政治批判,变成学术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到此为止,毛泽东在这场批《海瑞罢官》的战役中,一直是输家。毛泽东不得不从另外一个渠道打开突破口,这就是“军队”。【待续】



第九节 刘少奇的反击(18)

  1965年11月10日,毛泽东抛出《评/海瑞罢官》,正式发起对刘少奇的进攻。到1966年1月,毛泽东发起的这场进攻已经两个多月了,但这场进攻对刘少奇不但没有造成什么打击,反而是毛泽东自己节节失利,颜面尽失。毛泽东发现必须动用自己手上的最后一张王牌了,那就是军队。说到军队,就不得不说说军队的大管家淋彪。
  林彪,1907年生,比毛泽东小14岁,原名林育蓉,后来他嫌自己的名字太女人气,遂改名林彪。林彪一家,可谓革命的一家,他的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都是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林彪的堂兄林育南,1921年加入中共,是最早的党员之一。不幸林育南1931在上海被捕,随后国民党被枪决,时年33岁。
  林彪的另一位堂兄林育英,1922年入党,也是资格极老的党员,为中共六大中央委员。1937年,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设三个师,115师、120师和129师,林彪任115师师长,林育英任129师政委,可见林育英当时在党内的地位。可惜1942年,林育英在延安病逝,毛泽东亲自为他提写墓碑。
  林彪的亲弟弟林向荣,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任解放军团长,1949年在战斗中牺牲。当时林彪已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所以林向荣所在的部队向林彪写信检讨,为林向荣牺牲一事向林彪道歉。而林彪的回信只是简短的几个字:“为革命而牺牲完全应该!”
  当时中共高层,像林彪这样的革命一家也很多。毛泽东本人就是典型的革命一家,出了四个革命烈士。毛泽东的亲弟弟毛泽民,1922年入党,1934年参加长征,1943年在新疆被国民党处死。毛泽东的另一个亲弟弟毛泽覃,1923年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5年战死。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1923年入党,1929年被国民党枪杀。还有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1930年被国民党枪决,时年29岁。毛泽东1959年回到故乡韶山,想起自己一家在革命中死去的亲人,写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

  1924年,林彪在堂兄林育南的引导下参加革命,1925年,18岁的林彪经林育南介绍入党。当时正赶上中央选派优秀的青年党员,投考广州黄埔军校,为中共准备军事人才。林彪得到推荐,1926年进入黄埔军第四期,编入步兵科第2团2营3连。林彪是当时少数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担任3连中共党支部书记。1926年底,林彪提前毕业,进入北伐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当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林彪在黄埔军校当学生期间,当时他的一些老师,后来反而成了他的部下。这些人有:周恩来,时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时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时任政治教官;陈毅:时任武汉分校党委书记。



第九节 刘少奇的反击(19)

  1927年,林彪以一个排长的身份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林彪随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当时林彪只不过是一个营长。在井冈山上,毛泽东一眼就看出林彪与众不同,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对林彪予以破格的大胆重用。1930年,23岁的林彪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25岁的林彪红一军团总指挥,成为中共最年轻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之后林彪的辉煌是人所共知的,这里不在赘述。

  毛泽东重用林彪,林彪也没有给毛泽东丢脸,打了很多漂亮仗,成为中共军队中战功最大的将军。现在大家都承认林彪是一位天才的将军,但林彪这匹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毛泽东这个伯乐,恐怕将默默无名地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林彪刚开始在叶挺的手下干,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在朱德的手下干,也没有得到重用。只是遇到了毛泽东,才把林彪从一个小小的基层军官,直接提拔为高级将领。如果朱德能慧眼看出林彪这匹千里马,早点提拔重用林彪,那么中共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蒋介石曾经叹息说:“为什么中共总是有那么多人才,而我们这边总是没有人才。”其实中共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才,与毛泽东这个慧眼伯乐是有很大关系的。毛泽东发现了很多千里马,并大胆提拔重用他们,这才造就了中共的“人才济济”。没有毛泽东的慧眼和大胆提拔,林彪等很多优秀人才,不可能脱颖而出。就像后邓小平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共产党现在可能还在上海的租界里争吵呢。”
  毛泽东对林彪是有知遇之恩的,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林彪的辉煌,这点林彪是打心眼里感激毛泽东的。所以每当毛泽东遇到困难时,林彪就会跳出来挺身支持毛泽东。有人说林彪支持毛泽东发动文革,是出于他的“政治野心”,这个并不公正。应该说林彪支持毛泽东,首先是对毛泽东个人的“报恩”,因为毛泽东是林彪的大恩公嘛。

  林彪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可是在1950年,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发生了一次危机,这就是朝鲜战争。当时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挂帅志愿军总司令出兵朝鲜,可是林彪却托病拒绝了,毛泽东只好改派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
  林彪为什么拒绝挂帅出兵朝鲜呢?现在有几种流行的观点:第一种是说林彪真的病了,不能去;第二种是说林彪怕美国人,不敢去;第三种是说林彪反对出兵朝鲜,不愿去。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没有说到问题的根本之处。
  这里我们不妨站在林彪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林彪挂帅出兵朝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一种情况是打败仗,这不仅毁了林彪本人一生的英名,也让毛泽东难堪。不过林彪对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他有自信不会输给美国人;第二种情况是打胜仗,特别是打了大胜仗,这倒是让林彪最为担心的。


第九节 刘少奇的反击(20)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功劳极大,有人说林彪的队伍打下了中国的半个江山,这也不算过分。这个巨大的军功,让林彪在军队中无形地建立起很高的威信。如果这次林彪挂帅出兵朝鲜,再打一个大胜仗,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功的一大半,都要记在林彪的名下了,林彪的功劳就太大了。林彪在解放军中的威信,就会逼近甚至超过毛泽东了。
  林彪不是彭德怀那种单纯的军人,他同时也是精明的政治家。林彪完全明白,如果他在军队中的威信逼近或者超过毛泽东,不但他自己非常危险,而且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也无法正常相处了。这种“功高震主”的情况,自古以来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所以林彪不能让“功高震主”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毛泽东让林彪挂帅出兵朝鲜,这就让林彪为难了。因为林彪知道自己的功劳已经太大了,不能再立功了,再立功就要“功高震主”了。林彪只有拒绝挂帅出兵朝鲜,才能避免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所以林彪不顾毛泽东的再三邀请,坚持拒绝挂帅出兵朝鲜。
  后来林彪在1959年批彭德怀时说:“在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此言一语双关,暗示林彪为了让毛泽东成为唯一的大英雄,他自己放弃了挂帅出兵朝鲜,这个当“大英雄”的绝好机会。

  毛泽东请林彪挂帅出兵朝鲜,被林彪拒绝了,这当然让毛泽东十分生气,一度给林彪“发了转业费”,使林彪成为无任何职务的“病号”。但后来毛泽东终于明白了林彪的一番苦心,明白林彪不挂帅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不跟自己争当大英雄。
  于是毛泽东对林彪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1954年让林彪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排在邓小平之前;1955年让林彪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中共“八大”上,毛泽东以全票少一票,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而少的那一票,是毛泽东自己投给林彪的。1958年林彪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在中共高层排名列第六。1959年打倒彭德怀后,林彪接任国防部长,全面接管了军权。

  1960年毛泽东退居“二线”之后,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林彪只是毛泽东手下的一挂将领,只是帮毛泽东打仗,从没在政治上帮助过毛泽东。那时在政治上帮助毛泽东的是刘少奇,提出“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毛泽东的精神领袖地位。在毛泽东政治上得势的年代,林彪从来没有跟着刘少奇大树大捧“毛泽东思想”。
  1960年毛泽东退居“二线”,在政治上失势了,这时毛泽东开始需要林彪在政治上帮助他了。林彪也正是毛泽东在政治上失势之后,才开始大肆吹捧毛泽东思想,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政治上力挺毛泽东。
  林彪在毛泽东最得势的时候,并没有吹捧毛泽东,他反而在毛泽东最失势的时候,大肆吹捧毛泽东。可见林彪对毛泽东的吹捧,不是出于什么野心,而是出于报恩之心。林彪本来并不想从政,可是为了保卫毛泽东,林彪不得不出来从政了。【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