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事情忙,所以今天多发一次)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 点评:中共“四巨头”(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人们把中国共产党内的四位德高望重的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称为“四大领袖”或“四巨头”。新中国的六个最高职位: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都由这四巨头包揽。毛泽东任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刘少奇任国家主席,朱德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全国政协主席。除了刘少奇被打倒以外,其他三人都是到死为止的终身任职,无人能撼动他们的位置。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四巨头”的来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农民军700多人登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的残部2000多人,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农民军会师,两者合并成为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朱德带来的人多,所以朱德任红军总司令;而井冈山的地盘是毛泽东的,所以毛泽东任总政委。中共的体制是政委有最后决定权,实际上毛泽东成为了红军的最高领导人。
虽说毛泽东是红军的最高领导人,但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他还必须接受党中央的领导。那时中共的实际领导人是王明,可是毛泽东的名气,却反过来大大超过他的顶头上司王明。这是为什么呢?
最巧妙的宣传,不是自己出钱出力去搞宣传,而是让别人出钱出力来替自己宣传,毛泽东正是巧妙地利用敌人来宣传自己。他领导的红军所到之处,就在墙上写上一个革命标语,然后署名“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这样一来,新闻报纸马上把红军称为“朱毛红军”,国民党更是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宣扬要剿灭“朱毛匪军”,磨刀霍霍地扬言要“杀朱拔毛”,甚至还编了儿歌“出了朱德毛泽东,杀人放火样样干。”
毛泽东和朱德借着敌人的宣传力量,一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著名的人物。当时中共还是一个秘密组织,并不公开自己的最高领导人,所以即使是在红军中间,一般的红军士兵也不知道谁是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是从敌人大肆开动的宣传机器那里,都知道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大名,很多人都误以为毛泽东和朱德就是中共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这个由敌人宣传起来的名声,对于他后来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我们后面还要提到。
就在毛泽东把江西“农村根据地”搞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周恩来则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总部悄悄地进入了中共最高领导层,党内的地位已经高于毛泽东。毛泽东的性格放任,攻击性强,不太听话,很难让上司喜欢。所以毛泽东这个人,要不然当第一把手,要不然什么都不当,他是不适合给别人当副手的。毛泽东带队伍上井冈山时,是违反上级指示自作主张,而不是遵命行事。只是因为毛泽东在井冈山搞得好了,上级党中央才追认了他的行为。而周恩来的性格与毛泽东相反,自制沉稳,亲和力强,比较听话,上司一般都很喜欢,是非常理想的当副手的人才。
1931年党中央从上海迁到江西根据地后,因为毛泽东说话放肆,不听话,上级领导们都不喜欢毛泽东,很快他就被撤掉红军总政委的职务,被排挤出军队,只保留一个象征性的“人民委员会主席”的高级虚职。之所以还给毛泽东保留一个高级虚职,是因为他在敌人那边的名气太大,如果毛泽东被撤职的消息传出去,就会大大鼓舞敌人,这是中共领导层所不愿看到的。后来红军长征时,有人又提出把不听话的毛泽东留在江西,不带他去长征,可是上级领导们还是考虑到,如果大名鼎鼎的毛泽东被国民党抓住或打死,就会大大鼓舞敌人的士气,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带着毛泽东一起长征。这些都是后话。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毛泽东被撤职的事。不听话的毛泽东被撤职后,听话的周恩来接任红军总政委,在一段时间当中,周恩来成为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成为周恩来的部下。周恩来上任后,请来两位高人当他的左右手:一位是外国军事专家李德,另一位是留洋将军的刘伯承。周恩来请李德当军事顾问,请刘伯承当红军总参谋长。
李德是德国人,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的军事顾问,毕业于苏联著名军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并亲身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科班出身的职业军事专家;刘伯承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三年,是中共将领中极少的在外国学过军事的“留洋将军”。
当时周恩来按照“常识”来思考:毛泽东只是一个国内二流师范学院毕业的大专生,除了读过几本《水浒传》之外,没学过任何军事理论,勉强算一个“业余军事家”吧。相比之下,李德是外国军事专家,刘伯承是留洋将军,他们的军事指挥水平,理所当然应该比毛泽东高明很多吧。即使把这件事放在今天,我们也不应说周恩来选择李德和刘伯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一个是外国专家,一个是留洋博士,而毛泽东不过是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大专生,不管从哪个标准选,也不会选毛泽东吧。
可是事实超出了周恩来的想象,真的打起仗来,李德这个外国专家和刘伯承这个留洋将军,还真不如毛泽东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大专生。这时周恩来才明白过来,毛泽东是一个军事天才,对于天才来说,“常识”的标准是不适用的。1935年遵义会议的时候,周恩来主动支持毛泽东重新回来指挥军队,并甘当毛泽东的副手,树立起毛泽东在军队中的领导权。
周恩来虽然成为毛泽东的副手,真心辅助毛泽东,但他在军队中还是有相当的势力,甚至大大超过朱德这位军界元老。抗战爆发后,中共建立两支武装“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总司令是朱德,但八路军的实际领导人是毛泽东,而新四军的实际领导人则是周恩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八路军是毛泽东的嫡系部队,而新四军是周恩来的嫡系部队。
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改编成为解放军,到1949年形成五大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兵员16万,司令员彭德怀;第二野战军,兵员28万,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第三野战军,兵员82万,司令员陈毅;第四野战军,兵员150万,司令员林彪;华北野战军,兵员24万,这是毛泽东直接领导的部队。第一野战军是亲毛泽东的部队,第二野战军可以说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势力对半,因为刘伯承是亲周恩来的,而邓小平是亲毛泽东的,第三野战军是周恩来的嫡系部队,第四野战军是毛泽东的嫡系部队。
正如毛泽东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共产党内部也是一样,谁的枪杆子多,谁的势力就大。在1949年,亲毛泽东的军队合计约204万人,亲周恩来的军队合计约96万,毛泽东的军队占有绝对的人数优势,这就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不过周恩来在军队的势力也不可低估,毛泽东对周恩来不得不让三分,让周恩来掌握中国第二大的实权。后来刘少奇和林彪,虽说在党内排名上一度高于周恩来,但他们的实权,都赶不上周恩来这个国务院总理。
朱德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在军队中可以算是资格最早的元老。朱德的打仗水平其实也不差,但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幸的是朱德遇到毛泽东这个军事天才,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在井冈山时期,经常是毛泽东和朱德各带领一支队伍去打仗,往往是毛泽东打胜而朱德打败,或者是毛泽东大胜而朱德小胜,这样朱德在军队中的威信就越来越低,人们普遍认为朱德指挥打仗是不行的。其实并不是朱德不行,而是毛泽东太行了。
后来朱德也看出自己不如毛泽东,干脆就把军权让出去,让给毛泽东去干,他只是挂一个总司令的名。朱德这个挂名总司令,从红军总司令,到八路军总司令,到解放军总司令,一直挂了下来。在党内,朱德也基本不管事,这个“不管事”,又反过来成为朱德在党内一直身居高位的法宝。一个人管的事越少,得罪的人就越少,遭到的反对也就越少。朱德不管事,也就不会得罪人,大家都说朱老总是好人,老实厚道,没有人去为难朱德,没有人要把朱德拉下来。
但朱德的不管事主义,老好人主义,只能保住他一个人的位置,却不能拉起一支拥戴朱德的团队。因为朱德不管事,不去为他的手下人争地位和争利益,所以在朱德手下干得不到什么好处,当然也就不会有人为朱德卖命了。这样一来,中共四巨头当中,毛泽东有一个团队,周恩来有一个团队,刘少奇也有一个团队,只是朱德基本上是光杆司令一个。即使朱德是一个光杆司令,但他的资格极老,口碑极好,在党内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刘少奇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因为他在1949年以前,一直是负责领导“白区”工作的,基本没有插手军队的事情。所谓“白区”,指的是在国民党占领区做地下工作。当时中共在白区的党员人数较少,远不如红区的人多,但从事地下工作的地下党,都是十分能干的精英,他们的个人才能,总体上要大大高于“红区”的农民干部,因此“白区”共产党的总体实力,也是相当可观的。这样一来,作为白区干部总领导的刘少奇,在党内也就有了相当的实力。
还有,刘少奇的工作性质,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军头没有工作来往。一旦没有了工作来往,也就不会产生矛盾和恩怨,所以军方各派对刘少奇在党内占据第二把手的高位,反而没有特别大的异议。
最后,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把毛、周、刘、朱这“四巨头”在党内的实力,用百分比来表示。在1949以前,毛泽东派大约占50%的实力,周恩来派大约占30%的实力,刘少奇派大约占15%的实力,朱德派大约占5%的实力。当然这些数字不能说是非常精确的,但基本上反映了“四巨头”的实力对比情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个胜利的终点,又是一个难关的起点,这个难关就是怎样分配胜利果实。历史上革命成功之后,因为分配胜利果实或“分赃”不均,引起自相残杀的内讧、内乱、内战的例子,可以说枚不胜举。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久,就爆发了一场所谓“军阀混战”的内战。这场内战的本质,就是因不满分配胜利果实而引发的内讧。所以毛泽东带领解放军从贫穷的延安打进繁华的北京城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分配胜利果实的问题,这是对毛泽东掌权能力的一大考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共四巨头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党、政、军”这三大权力中心的权力分配是这样的:
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刘少奇第一副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副主席。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周恩来第一副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副主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
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副主席
政务院:周恩来总理。
全国政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
因为当时还是战争体制,四巨头在党、政、军方面都有交叉任职,没有清晰的权力分配。直到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真正进入和平时代,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四巨头才进行清晰的权力分配,分配结果是:
毛泽东的势力最大,任中央军委主席,主管最重要的军队,也就是管“枪杆子”;
周恩来的势力第二,任国务院总理,主管第二重要的政务,也就是管“钱袋子”;
刘少奇的势力第三,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主管党务兼宣传,也就是管“笔杆子”;
朱德的势力最小,基本上没得到什么实权,只是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有职无权的虚位,成了一个“花瓶子”。而且因为解放军体制改革,取消了总司令,这样朱德从井冈山时期开始,连续当了26年的军队总司令的职位,也莫名其妙地失去了。
在这次权力分配中,朱德实际上被排挤出局,四巨头变成了三巨头。三巨头之间的权力分配还是比较清晰的,基本上排除了交叉任职的情况。在新成立的中央军委中,周恩来和刘少奇都没有任何职务,他们两个在名义上彻底退出了军队。但周恩来这样在军队中根子很深的人,名义上退出军队,实际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周恩来退出军队时还留下两个亲信: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和总参谋长粟裕大将,成为他影响军队的基石。粟裕是原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是军队中战功仅次于林彪的第二大功臣。
毛泽东独揽军权之后,在各方面抑制周恩来派系的原新四军出身的人。比如1955年军队评十大元帅,最初的方案是九大元帅,原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出身的人一个也没有。后来经过周恩来力争,才让原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成为排名第六的元帅,但粟裕就没能成为元帅,很多人为这位解放军中战功第二的名将没有成为元帅而深感不平。另外还有四名原新四军的高级将领,李先念(原新四军第五师师长)、谭震林(原新四军第六师师长)、邓子恢(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张鼎丞(原新四军第七师师长),按条件应该授予大将军衔,但都没有被授予军衔。
毛泽东对胜利果实的分配还是比较成功的,除了高岗、饶漱石等人对分得的权力不满,被打成反党集团之外,三巨头对这次权力的分配基本满意。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这之后,三巨头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但斗争的起因,并不是因为对这次胜利果实分配的不满,这与历史上经常发生的“分赃不均”的内斗,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